閆春曉
2013年1月,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2012年我國勞動年齡人口(15—59歲)在相當長時期里第一次出現了絕對下降,比上年減少345萬人。面對人口紅利趨于消失的局面,蔡昉認為,雖然潛在增長率不能超越,但可以科學地提高勞動參與率。因此,如何實現城鄉人力資源互補,如何實現城鄉人力資源的有效配置直接決定著人力資源將帶來人口紅利還是人口負債。
一、資源配置理論
西方經濟學站在資源稀缺的角度來解釋資源配置,認為通過價值規律,以供給與需求為信號,依靠優勝劣汰可以把稀缺資源配置到競爭性用途中。在經濟生產中,生產要素作為一種稀缺資源,通過要素的自由流動可以實現要素價格均等化,達到資源配置最優化標準,實現帕累托改進。而人力資源作為生產力要素的最重要要素之一,長期受到戶籍制度及城鄉二元結構的約束,造成城鄉嚴重分割的狀況,這有礙于城鄉發展一體化進程。所以,有必要對城鄉人力資源進行統籌。
城鄉人力資源配置是對城鄉現有的人力資源在地區、部門間的分配及其流動的排列組合。培訓只是對人力資源潛能的第一次開發,且具有側重個體的特征,而城鄉人力資源配置是人力資源開發總鏈條上的一個重要環節,是對人力資源的第二次開發,側重于群體潛能的開發,是更高層次,更復雜,更重要的人力資源的開發。這樣的人力資源配置具有人力資源開發其他環節所不具有的優點,這也是決定城鄉人力資源配置一體化是城鄉人力資源一體化捷徑的原因。
在資源稀缺性條件的約束下,要優化資源配置,追求效用最大化,就應對如何利用資源進行選擇,這種選擇表現為資源的配置。根據配置主體不同,城鄉人力資源配置主要可采取市場配置、計劃配置和混合配置三種類型。市場配置方式是古典經濟學、新古典經濟學及公共選擇學派等所推崇的配置方式,強調效率優先原則;而關于政府配置,在理論界最有影響的系統性理論是凱恩斯針對1923年經濟危機提出的,主要強調政府干預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二、歷年來我國城鄉人力資源配置狀況分析
改革前,我國城鎮奉行統包統配的人力資源配置政策。統包,是政府將城鎮人力資源的配置工作全部包下來;統配,是每個用人單位招什么樣的人,招多少人,以及就業者到何地從事何種工作都由政府計劃者做出決策。統包統配的城市人力資源配置政策完全由計劃配置主導。在農村,實行由生產隊統包下的“自然就業”政策,勞動者從達到就業年齡開始一直“自然”就業到完全喪失勞動能力止。所以有城市的“鐵飯碗”因“硬”甩不破,農村的“泥飯碗”因“土”也甩不爛的說法。這一時期城鄉人力資源配置的特點在形式上是“高就業”,但本質上卻是“低效”的。
為了支持工業趕超型發展戰略,我國采取了限制城鄉人力資源間流動的“戶籍制度”,固化了城鄉“雙軌制”的二元就業政策。到上世紀80年代,隨著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廣泛推行,農業勞動生產率大幅提高,農村開始出現大量剩余勞動力自發進入城市,形成半遮半掩的城鎮“民工潮”現象,市場配置進駐農村。在城市,人力資源配置由政府配置向市場配置的大門是慢慢打開的。80年代初期,大量下鄉知識青年回城,在城鎮待就業人口劇增的壓力下,城鎮人力資源由政府配置的統包統配政策遭遇挑戰。這一時期人力資源就業呈現出勞動部門介紹就業、自愿組織起來就業和自謀職業“三結合”的配置特點。80年代中期,開始引入市場因素,采取老職工仍捧“鐵飯碗”,新招職工“合同制”的“老人老辦法,新人新制度”的城市“雙軌制”配置方案。直到80年代末,城市人力資源配置破除了“終身制”,裁減出企業冗余人員,盡管冗余人員工資照發或內部待業,但已經突破了政府計劃配置的限制。
進入21世紀,城市人力資源市場把農村人力資源市場遠遠甩在后面,農村剩余勞動力進入城市的各方面福利待遇都劣于城市居民,這種二元人力資源配置市場引起的公共服務不均等影響著城鄉一體化進程,構建城鄉統一的人力資源配置市場顯得愈發重要。
三、統籌城鄉人力資源配置途徑
(一)產業引導城鄉人力資源合理配置
配第—克拉克定理揭示了勞動力轉移和產業結構高級化的演進過程,即由于收入高低的變化為商業>制造業>農業,收入上的差異促使勞動力首先由第一產業向第二產業轉移。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以及人均國民收入水平進一步提高,勞動力便由一產、二產向第三產業轉移。因此,應大力推動產業結構調整,促進勞動密集型產業與第三產業快速發展。
1.通過工業化帶動農村產業化、城鎮化。通過發展以鄉鎮企業為主體,以小城鎮為依托的農村商品經濟,讓農村剩余勞動力進廠進鎮,在本地域內(縣以下鄉鎮)的非農產業就業,實現農業剩余人力資源在農村就地轉移、就地“消化”。農業家庭經營體制向非農產業延伸,大力發展投資少、見效快、勞動密集的小商品生產,放手發展家庭工業、私營經濟、股份合作等民營經濟,以小城鎮為依托的經濟運作方式,不僅可實現農村剩余人力資源的健康有序轉移,而且可發展地方經濟,促進當地小集鎮蓬勃發展,改善人民生活。
2.城市人員在農村投資、辦廠,發展民營企業。城市人員到農村開展農產品加工企業,利用資金、技術入股及自己的優勢經營農產品產業化項目,促進城市生產要素向農村流動。在此基礎上,培育龍頭企業,采取“龍頭企業+農戶”的合同契約、股份合作、資產參與模式,引進和組建一批規模較大、實力雄厚、帶動力強的集團化農業龍頭企業,外聯市場,內聯農戶,形成“產+銷”緊密銜接的產業組織體系。
3.大力發展鄉村旅游業。旅游業是一個能夠拉動內需、帶動眾多產業發展的綜合性產業,是一個可以促進三次產業互相滲透融合,有助于推動城鄉、區域、經濟、社會、人與自然、國內發展與對外開放統籌發展的催化產業。鄉村旅游業作為一種新的旅游產業,頗受城市工作族的歡迎,通過對鄉村旅游業的開發和規劃可以促進城市人員將新信息帶到農村,同時農村可以將歷史人文社會資源和特色生態產業帶到城市,促進城鄉資源互動。此外,可以促進和增加新的農業功能和服務業功能,擴大農民向非農業轉移就業的機會和崗位。
(二)構建城鄉統一的人力資源市場
現階段人力資源市場面臨著兩個市場:農村人力資源市場和城市人力資源市場。這種二元市場導致城鄉差距越拉越大,要構建城鄉統一的人力資源市場,必須做到:消除農轉非的城鄉戶籍制度限制條件;構建城鄉統一的社會保障制度和城鄉就業體系;發展培訓體系,加大教育投入力度,提高勞動者素質。
(三)政府引導城鄉對口扶持
要促進城市的人才、資本、項目、科技等生產要素向農村流動,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加快農業現代化,需要對現有農業生產方式、組織形式進行重大變革。目前,單純依靠現有的農民是難以做到的,政府應出臺相關配套政策,牽頭組織社會各界積極參與支農活動,引導城市的生產要素流向農村。如科技下鄉活動,干部下基層,大學生到農村基層服務,等等。
(作者單位:內蒙古師范大學經濟學院)
責任編輯:康偉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