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麗霞
一、偏遠地區發展現狀
我國偏遠地區多為“老、少、邊、窮、苦”區。長期以來,我們把經濟建設的主要力量集中在僅占國土面積1/3的平原和盆地上,而對偏遠地區經濟建設重視不夠,其結果是加劇了偏遠地區的相對貧困和落后。貧困的偏遠地區受自然條件惡劣、交通不便、信息閉塞等影響,大多數的基本狀況是生產方式原始,生產手段落后,產業結構單一,農民素質低,交通不便,信息閉塞,仍然處于封閉的自然經濟狀態之中。盡管溫飽問題已基本解決,但由于自然條件、社會歷史等原因,這些地區經濟發展面臨著實際的特殊困難,這將是一個艱巨、復雜、長期的歷史過程,甚至需要幾代人的共同努力。長期以來,我們在經濟發展過程中除了城鄉的嚴重失衡外,在發展農村經濟過程中對偏遠地區的忽視也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二、偏遠地區發展困難的原因分析
(一)自然生態條件差
偏遠山區的貧困問題是多種因素造成的,但是自然生態環境惡劣是造成其貧困的主要原因之一。生態貧困的典型表現在:一是生產環境,尤其是農業生產環境惡劣。二是自然災害較多。由于地處山區,轄區內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較多;同時受氣候條件的影響,區域氣候資源分布不均勻,多旱災、冰凍和洪澇災害。
(二)基礎設施極度落后
基礎設施建設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必要條件。由于偏遠地區區域內基礎設施供給不足或嚴重短缺,往往造成區域內基礎生產和生活能力缺乏,導致人們的生產和生活領域受限。區域經濟發展中,物質基礎設施,主要是道路、橋梁、通信等,以及社會制度基礎設施,如醫療保險制度、教育制度等的缺乏會限制區域經濟的發展。
(三)人力資本匱乏
偏遠地區人力資本往往由于健康狀況欠佳或教育水平缺失或偏低而導致生存能力和發展能力缺失,從而造成區域經濟發展后勁不足。偏遠地區一般都是人力資本存量較低地區。這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第一是健康狀況欠佳,如各種類型的殘疾或重病人員缺乏從事生產生活的基本的能力;第二是教育水平偏低、技能培訓不足或缺乏。
(四)文化資源貧困
文化貧困是指由于教育、科技、文化、觀念和生活方式落后等原因導致偏遠地區人們精神生活狀態貧困,從而影響整體經濟發展。主要表現有:(1)具有勞動能力的勞動者教育程度低,文盲和半文盲的貧困人口占有一定的比例;(2)價值觀念落后。由于受傳統價值觀念、民族風俗習慣等影響,且不能及時接受新的價值觀念,導致其生存觀、生活觀較為保守落后;(3)生產和生活方式保守落后。一些居于山區的人家,生產方式上仍保持原始自給自足的農業生產方式,生產和生活方式保守落后;(4)由于居住區域閉塞、文化觀念保守和文化傳播媒介缺乏,使得新文化、新觀念和新的生產生活方式不能進入這些地區,不能完成區域內的文化更新和創新。
三、偏遠地區發展面臨的機遇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三農”工作,把發展現代農業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大任務,把同步推進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作為政策導向,把統籌城鄉發展作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根本要求,全社會關心農民、支持農業、關注農村的氛圍更加濃厚,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環境條件更加有利。一是我國已進入以工補農、以城帶鄉的發展階段,綜合國力和財政實力不斷增強,強農惠農力度將持續加大,種糧直補和新農村合作醫療投入進一步加大,推行農村養老保險制度,對農村農田水利建設的空前重視,農民購買農機補貼力度加大等都給農民帶來了最直接的實惠。二是我國工業化已進入中期階段,“十二五”時期城鎮化率將超過50%,對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拉動作用將更加明顯。三是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不斷深化,擴大內需戰略全面實施,城鄉居民消費結構加快升級,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空間將更加廣闊。四是農村改革深入推進,體制機制不斷完善,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制度基礎更加堅實,發展活力將進一步增強。
四、解決偏遠地區發展問題的措施建議
(一)從發展戰略上高度重視偏遠地區農村的經濟發展
偏遠地區要加速發展,除了重視城鎮在經濟發展中的幅射和拉動作用外,更要從戰略的高度審視偏遠地區的經濟發展問題,做出科學的決策。各級政府必須從當前偏遠地區農村建設中存在的具體問題出發,實事求是地推進偏遠地區農村經濟發展,用創新精神加快偏遠地區農村經濟建設步伐,提升偏遠地區農村經濟的整體競爭力。在農村經濟社會發展中,只有在經濟上保障村民物質利益的同時,在政治上尊重村民的民主權利,讓村民依法直接行使自己的民主權利,才能有效地調動村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才能提高民主參與與決策的程度和能力,才能帶領群眾一起想,一起干,走上一條良性的發展道路,全面建設小康,實現共同富裕。
(二)教育基礎設施與物質基礎設施建設相結合
針對偏遠地區地區人力資本水平不高,生產生活設施落后等現狀,落實偏遠地區整村連片開發的政策,需要加強教育基礎設施和物質基礎設施的建設。在偏遠地區,最需要投資的就是提高人力資本的教育和培訓,以及提高生產生活條件的物質基礎設施。加強教育基礎設施,需要創新現行的教育制度,逐步實現城鎮和農村教育公共資源的均等化,實現義務教育重心的上移,有步驟地推進小學教育向鄉鎮集中,中學教育向市縣集中,以利于教育資源的集中和優質教育資源使用的均等化。同時,加強物質基礎設施建設,主要是實施通村入戶公路工程、水利設施修建工程、通信和電力設施架設工程、人畜飲水工程、村級標準化醫療室建設工程和村小危房改造工程等。
(三)推進投入創新,提高資金投入的量與質
首先加大資金投入的力度,要運用多元渠道加大對偏遠地區農村建設資金投入的數量。其次要加強農村金融服務,應鼓勵縣域銀行業金融機構將新吸收存款主要用于當地發放貸款,加強考核評價,促進現代農業發展。再者要加強規劃和監督,提高資金的利用效率。在資金投入不足的條件下,偏遠地區要盡可能規劃好資金的流向,提高資金使用效益,并加強監督檢查,嚴禁杜絕資金的截留、挪用或浪費。
(四)建立土地流轉制度,引導偏遠地區經濟發展
土地規模經營必將代表我國農業的發展方向,同時也是山區農村經濟進一步發展的必然趨勢。一是政府壟斷城鎮建設用地一級市場,實行統一征用、統一規劃、統一拍賣、統一開發、統一管理。二是引導農民向集鎮、小村莊及國省道沿線搬遷,推進城鎮化。三是放活土地使用權。在進一步穩定家庭承包經營體制的基礎上,積極探索轉讓、轉包、互換、反租、入股等有利放活土地使用權的流轉形式,促進土地向優勢資本、高新技術、優勢產業和優勢產品集中,逐步推進土地適度規模經營,提高勞動生產率,不斷健全和完善土地使用權流轉機制。同時,為配合土地流轉制度更好地發揮作用,有必要加快改革小城鎮戶籍管理制度,鼓勵和吸收農民進鎮務工經商,凡在城鎮有固定住房,有穩定收入來源的農民均可轉為城鎮戶口,并在子女人學、就業等方面享受城鎮居民同等待遇。
(作者單位:內蒙古日信擔保投資(集團)有限公司)
責任編輯:楊再梅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