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俊敏
2013年9月,英國政府正式公布了一門新的中小學國家課程——計算(Com-puting),取代原來的ICT(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信息與通信技術)課程。同年12月,我赴英國參加了為期21天的骨干教師培訓考察活動,重點了解了英國計算課程的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在考察中我發現,與之前的ICT課程相比,現行的計算課程更能凸顯對學生計算思維、創新思維和批判性思維的培養。審視英國信息技術課程的最新變化,有助于我們認清信息技術課程的核心價值,正確處理課程教學與學生思維發展的關系。
英國信息技術課程的發展與變革
英國政府很早就開始重視信息技術課程,并認識到要培養具有信息技術能力的新一代生產者,就必須從中小學開始開設信息技術課程。
1988年,信息技術內容被列入英國統一課程中;1995年,信息技術課程從科學課程中獨立出來;1998年,信息技術課程由選修課變為必修課。1999年,英國政府公布信息與通訊技術課程標準。2000年,英國政府將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正式更名為“信息與通訊技術課程”,即ICT課程。
進入21世紀,現代信息技術飛速發展,英國的信息技術教育也與其他國家一樣面臨諸多問題。從2006年開始,英國不少中小學教師、教育研究機構的專家、學生家長甚至學生對ICT課程都表示出一定程度的不滿,有人甚至提出了改進意見。2012年9月1日,英國政府決定暫停實施原來的ICT課程標準及相應的水平考試,但是仍然將ICT課程設為英國中小學的一門必修課程,同時允許學校自由開發適合本校學生的ICT課程。
2013年2月,英國政府公布了《1到4關鍵階段的計算(課程)學習計劃》(Com-puting Programmes of Study for Key Stages 1-4)草案,面向社會廣泛征詢意見。2013年9月11日,英國政府正式公布了《1到4關鍵階段的計算(課程)學習計劃》(以下簡稱為《計算(課程)學習計劃》)。
《計算(課程)學習計劃》規定了“關鍵階段1”(5-7歲,相當于國內小學低年級)、“關鍵階段2”(7-11歲,相當于國內小學高年級)、“關鍵階段3”(11-14歲,相當于國內初中階段))、“關鍵階段4”(14-16歲,相當于國內高中一、二年級)4個不同學段的教學目標。如對于“關鍵階段1”的學生的要求是“理解什么是算法,在數字設備上算法是如何變為程序的,程序是如何通過精確和清晰的指令運行的;創建和調試簡單的程序;使用邏輯推理預測簡單程序的執行過程和結果;有目的地使用技術創造、組織、存儲、處理和檢索數字內容;了解信息技術在學校外的常見應用;安全和負責任地使用技術,保護個人隱私,在使用互聯網或者其他網絡技術時,能夠明確知道從哪里尋求幫助和支持。”
計算課程在教學目標、教學內容上都與原先的ICT課程差別很大。仔細研究《計算(課程)學習計劃》,我們可以發現,計算課程從小學一年級開始就涉及算法,要求“關鍵階段1”的學生能夠調試簡單的程序。從小學一年級開始到高中畢業,貫穿了與計算機科學相關的豐富內容,有算法、數據結構、抽象建模、程序設計、問題解決等。這些內容都是對原ICT課程內容的更新和擴展,這些內容與國內的信息技術課程綱要或課程標準相比,也具有一定的深度。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在計算課程中,有關程序設計的相關知識占據了重要地位。
除了確立程序設計在計算課程中的重要地位,英國還將計算思維(Computa-tional Thinking)的培養作為計算課程的核心培養目標之一。
“計算思維”這一概念是2006年3月美國卡內基·梅隆大學計算機科學系主任周以真(Jeannette M. Wing)教授在美國計算機權威期刊《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雜志上首次提出的。周教授認為,計算思維是運用計算機科學的基礎概念進行問題求解、系統設計以及人類行為理解等涵蓋計算機科學各領域的一系列思維活動,不僅計算機科學家應具備良好的計算思維,普通人也應具備。
計算思維理論一經誕生,就得到了世界各國計算機教育研究者的高度重視, 并深刻影響著英國的信息技術課程變革。
ICT課程關注用戶體驗,“人”是課程的中心,在ICT課程中,學生通常只需學會選擇、使用和評價適合的軟件。而計算課程重點關注的是計算思維,以及一個真實世界的問題如何轉換為一個用計算機可以解決的方案,“計算”成為課程的中心,要求學生了解或學會構建新軟件(或硬件)的原則和技術。
對我區信息技術課程教學的啟示
從英國社會各屆對該國中小學ICT課程的批判與變革來看,單純以應用微軟辦公軟件為主的信息技術教學顯然已經不能滿足當前社會和兒童發展的需要。重新界定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的基本內涵,及時改變信息技術課堂的教學現狀,著重發展學生的思維品質,是我區信息技術課程改革應借鑒的經驗。
首先,重新認識信息技術課程的核心價值。信息技術課程具有普適性的價值,如引導學生融入信息時代,增強社會適應性;激發學生的創造欲望,培養創新精神;發展學生的實踐能力,提高學生的交流和表達能力,促進學生終身學習等。英國信息技術課程的變革讓我們看到,培養和發展學生的計算思維、創新思維和批判性思維是信息技術課程的核心價值所在,在這一點上,信息技術課程有其他學科課程無法比擬的優勢。在信息技術課堂上,我們應該重視對學生的計算思維、創新思維和批判性思維的培養。
其次,提升信息技術教師的專業水平。為了配合ICT課程改革,英國政府正致力于培養新一代ICT教師。2012年10月,英國公布了一項由政府發起、著名企業資助的“培養新一代ICT教師”計劃。受益于這個計劃,每位選擇成為ICT教師的英國大學生都將獲得高達2萬英鎊的獎學金。該計劃是英國政府對ICT教育進行“大修”的一攬子教育改革方案中的一項重要內容。
信息技術教師是從事信息技術教育和推進教育信息化的主力軍和主要技術力量。但從信息技術課程教學的實際來看,我區許多信息技術教師在計算機科學特別是算法和程序設計方面的教學能力還有所欠缺。因此,提升我區信息技術教師的專業水平,特別是其算法與程序設計的教學水平是當務之急。
再次,豐富信息技術課程的評價方式。在英國,所有完成義務教育(關鍵階段1-4)的學生都必須取得國家課程的合格成績。英國課程與資格署是負責英國中小學教學大綱的制定與教育質量認證管理的機構,每一學年對包括計算課程在內的國家課程都作了相應的學習目標要求。
目前,我區對于初中和小學階段的信息技術課程缺乏系統、明確而統一的考查和學習目標要求。對學校信息技術教育實施狀況和學生學習信息技術知識和技能進行科學、有效的管理和評價,是保障信息技術課程健康發展的重要手段。因此,我區應盡早根據小學、初中及高中信息技術課程綱要或標準,制訂完善的信息技術課程學習目標,并采用過程性評價與終結性考試相結合的方式,對該課程進行教學監督和學生學業水平檢測。
第四,建設可持續發展的信息技術教學環境。英國中小學基本上都采用VLE(Virtual Learning Environments)平臺支持學生的學習,平板電腦已經進入常規課堂,中小學課程的播客音、視頻和e-learning資源都會上傳到網上或學校的VLE平臺。
從我區的現實情況看,信息技術學科的教學環境建設仍需從硬件、軟件及資源三方面著手,特別是在資源的建設方面應從更高的層次入手,聯合相關企業建立資源共享的平臺和機制。學校應建立設備運維與定期更新制度,形成“硬件+軟件+資源+培訓”四位一體的資金投入制度。
最后,拓展信息技術課堂教學的廣度與深度。在英國,國家規定的《計算(課程)學習計劃》只是在原則上給出了課程整體規劃的國家標準,在教材的選擇、教學方法、教學模式、評價方式等方面,學校具有充分的自主權,學校可以開展富有特色的、具有針對性的、符合學生多樣性發展要求的教學活動。
我區各中小學基本上采用教育主管部門指定的教材,極少有學校能夠根據學生的要求和實際情況選擇教材和教學內容,高中階段也只是以市為單位統一選擇教材。從這一點來看,我區中小學在開發、實施信息技術課程方面的自主性有待加強,各校應結合學生興趣和年齡特點,為學生提供富有特色的、符合多樣化發展要求的信息技術課程。
雖然英國的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變革并未停止,但是英國社會各界針對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變革提出的意見和建議給我們提供了一個積極的參照。讓中小學生更早地在學習生活中應用信息技術,更全面深入地了解“計算機科學”,不僅有利于培養學生對信息技術課程的興趣,還能培養和發展學生的思維潛質,為學生今后更高層次的學習和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從這個意義上說,借鑒英國正在進行的信息技術課程變革的經驗和發展方向,對改進我區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現狀是一個明智的選擇。
注:本文所提及的英國信息技術課程泛指英國中小學30多年來與信息技術相關的課程,包括信息技術(IT)課程、信息與通信技術(ICT)課程和計算(Com-puting)課程。
(責編 秦越霞)
endprint
2013年9月,英國政府正式公布了一門新的中小學國家課程——計算(Com-puting),取代原來的ICT(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信息與通信技術)課程。同年12月,我赴英國參加了為期21天的骨干教師培訓考察活動,重點了解了英國計算課程的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在考察中我發現,與之前的ICT課程相比,現行的計算課程更能凸顯對學生計算思維、創新思維和批判性思維的培養。審視英國信息技術課程的最新變化,有助于我們認清信息技術課程的核心價值,正確處理課程教學與學生思維發展的關系。
英國信息技術課程的發展與變革
英國政府很早就開始重視信息技術課程,并認識到要培養具有信息技術能力的新一代生產者,就必須從中小學開始開設信息技術課程。
1988年,信息技術內容被列入英國統一課程中;1995年,信息技術課程從科學課程中獨立出來;1998年,信息技術課程由選修課變為必修課。1999年,英國政府公布信息與通訊技術課程標準。2000年,英國政府將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正式更名為“信息與通訊技術課程”,即ICT課程。
進入21世紀,現代信息技術飛速發展,英國的信息技術教育也與其他國家一樣面臨諸多問題。從2006年開始,英國不少中小學教師、教育研究機構的專家、學生家長甚至學生對ICT課程都表示出一定程度的不滿,有人甚至提出了改進意見。2012年9月1日,英國政府決定暫停實施原來的ICT課程標準及相應的水平考試,但是仍然將ICT課程設為英國中小學的一門必修課程,同時允許學校自由開發適合本校學生的ICT課程。
2013年2月,英國政府公布了《1到4關鍵階段的計算(課程)學習計劃》(Com-puting Programmes of Study for Key Stages 1-4)草案,面向社會廣泛征詢意見。2013年9月11日,英國政府正式公布了《1到4關鍵階段的計算(課程)學習計劃》(以下簡稱為《計算(課程)學習計劃》)。
《計算(課程)學習計劃》規定了“關鍵階段1”(5-7歲,相當于國內小學低年級)、“關鍵階段2”(7-11歲,相當于國內小學高年級)、“關鍵階段3”(11-14歲,相當于國內初中階段))、“關鍵階段4”(14-16歲,相當于國內高中一、二年級)4個不同學段的教學目標。如對于“關鍵階段1”的學生的要求是“理解什么是算法,在數字設備上算法是如何變為程序的,程序是如何通過精確和清晰的指令運行的;創建和調試簡單的程序;使用邏輯推理預測簡單程序的執行過程和結果;有目的地使用技術創造、組織、存儲、處理和檢索數字內容;了解信息技術在學校外的常見應用;安全和負責任地使用技術,保護個人隱私,在使用互聯網或者其他網絡技術時,能夠明確知道從哪里尋求幫助和支持。”
計算課程在教學目標、教學內容上都與原先的ICT課程差別很大。仔細研究《計算(課程)學習計劃》,我們可以發現,計算課程從小學一年級開始就涉及算法,要求“關鍵階段1”的學生能夠調試簡單的程序。從小學一年級開始到高中畢業,貫穿了與計算機科學相關的豐富內容,有算法、數據結構、抽象建模、程序設計、問題解決等。這些內容都是對原ICT課程內容的更新和擴展,這些內容與國內的信息技術課程綱要或課程標準相比,也具有一定的深度。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在計算課程中,有關程序設計的相關知識占據了重要地位。
除了確立程序設計在計算課程中的重要地位,英國還將計算思維(Computa-tional Thinking)的培養作為計算課程的核心培養目標之一。
“計算思維”這一概念是2006年3月美國卡內基·梅隆大學計算機科學系主任周以真(Jeannette M. Wing)教授在美國計算機權威期刊《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雜志上首次提出的。周教授認為,計算思維是運用計算機科學的基礎概念進行問題求解、系統設計以及人類行為理解等涵蓋計算機科學各領域的一系列思維活動,不僅計算機科學家應具備良好的計算思維,普通人也應具備。
計算思維理論一經誕生,就得到了世界各國計算機教育研究者的高度重視, 并深刻影響著英國的信息技術課程變革。
ICT課程關注用戶體驗,“人”是課程的中心,在ICT課程中,學生通常只需學會選擇、使用和評價適合的軟件。而計算課程重點關注的是計算思維,以及一個真實世界的問題如何轉換為一個用計算機可以解決的方案,“計算”成為課程的中心,要求學生了解或學會構建新軟件(或硬件)的原則和技術。
對我區信息技術課程教學的啟示
從英國社會各屆對該國中小學ICT課程的批判與變革來看,單純以應用微軟辦公軟件為主的信息技術教學顯然已經不能滿足當前社會和兒童發展的需要。重新界定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的基本內涵,及時改變信息技術課堂的教學現狀,著重發展學生的思維品質,是我區信息技術課程改革應借鑒的經驗。
首先,重新認識信息技術課程的核心價值。信息技術課程具有普適性的價值,如引導學生融入信息時代,增強社會適應性;激發學生的創造欲望,培養創新精神;發展學生的實踐能力,提高學生的交流和表達能力,促進學生終身學習等。英國信息技術課程的變革讓我們看到,培養和發展學生的計算思維、創新思維和批判性思維是信息技術課程的核心價值所在,在這一點上,信息技術課程有其他學科課程無法比擬的優勢。在信息技術課堂上,我們應該重視對學生的計算思維、創新思維和批判性思維的培養。
其次,提升信息技術教師的專業水平。為了配合ICT課程改革,英國政府正致力于培養新一代ICT教師。2012年10月,英國公布了一項由政府發起、著名企業資助的“培養新一代ICT教師”計劃。受益于這個計劃,每位選擇成為ICT教師的英國大學生都將獲得高達2萬英鎊的獎學金。該計劃是英國政府對ICT教育進行“大修”的一攬子教育改革方案中的一項重要內容。
信息技術教師是從事信息技術教育和推進教育信息化的主力軍和主要技術力量。但從信息技術課程教學的實際來看,我區許多信息技術教師在計算機科學特別是算法和程序設計方面的教學能力還有所欠缺。因此,提升我區信息技術教師的專業水平,特別是其算法與程序設計的教學水平是當務之急。
再次,豐富信息技術課程的評價方式。在英國,所有完成義務教育(關鍵階段1-4)的學生都必須取得國家課程的合格成績。英國課程與資格署是負責英國中小學教學大綱的制定與教育質量認證管理的機構,每一學年對包括計算課程在內的國家課程都作了相應的學習目標要求。
目前,我區對于初中和小學階段的信息技術課程缺乏系統、明確而統一的考查和學習目標要求。對學校信息技術教育實施狀況和學生學習信息技術知識和技能進行科學、有效的管理和評價,是保障信息技術課程健康發展的重要手段。因此,我區應盡早根據小學、初中及高中信息技術課程綱要或標準,制訂完善的信息技術課程學習目標,并采用過程性評價與終結性考試相結合的方式,對該課程進行教學監督和學生學業水平檢測。
第四,建設可持續發展的信息技術教學環境。英國中小學基本上都采用VLE(Virtual Learning Environments)平臺支持學生的學習,平板電腦已經進入常規課堂,中小學課程的播客音、視頻和e-learning資源都會上傳到網上或學校的VLE平臺。
從我區的現實情況看,信息技術學科的教學環境建設仍需從硬件、軟件及資源三方面著手,特別是在資源的建設方面應從更高的層次入手,聯合相關企業建立資源共享的平臺和機制。學校應建立設備運維與定期更新制度,形成“硬件+軟件+資源+培訓”四位一體的資金投入制度。
最后,拓展信息技術課堂教學的廣度與深度。在英國,國家規定的《計算(課程)學習計劃》只是在原則上給出了課程整體規劃的國家標準,在教材的選擇、教學方法、教學模式、評價方式等方面,學校具有充分的自主權,學校可以開展富有特色的、具有針對性的、符合學生多樣性發展要求的教學活動。
我區各中小學基本上采用教育主管部門指定的教材,極少有學校能夠根據學生的要求和實際情況選擇教材和教學內容,高中階段也只是以市為單位統一選擇教材。從這一點來看,我區中小學在開發、實施信息技術課程方面的自主性有待加強,各校應結合學生興趣和年齡特點,為學生提供富有特色的、符合多樣化發展要求的信息技術課程。
雖然英國的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變革并未停止,但是英國社會各界針對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變革提出的意見和建議給我們提供了一個積極的參照。讓中小學生更早地在學習生活中應用信息技術,更全面深入地了解“計算機科學”,不僅有利于培養學生對信息技術課程的興趣,還能培養和發展學生的思維潛質,為學生今后更高層次的學習和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從這個意義上說,借鑒英國正在進行的信息技術課程變革的經驗和發展方向,對改進我區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現狀是一個明智的選擇。
注:本文所提及的英國信息技術課程泛指英國中小學30多年來與信息技術相關的課程,包括信息技術(IT)課程、信息與通信技術(ICT)課程和計算(Com-puting)課程。
(責編 秦越霞)
endprint
2013年9月,英國政府正式公布了一門新的中小學國家課程——計算(Com-puting),取代原來的ICT(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信息與通信技術)課程。同年12月,我赴英國參加了為期21天的骨干教師培訓考察活動,重點了解了英國計算課程的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在考察中我發現,與之前的ICT課程相比,現行的計算課程更能凸顯對學生計算思維、創新思維和批判性思維的培養。審視英國信息技術課程的最新變化,有助于我們認清信息技術課程的核心價值,正確處理課程教學與學生思維發展的關系。
英國信息技術課程的發展與變革
英國政府很早就開始重視信息技術課程,并認識到要培養具有信息技術能力的新一代生產者,就必須從中小學開始開設信息技術課程。
1988年,信息技術內容被列入英國統一課程中;1995年,信息技術課程從科學課程中獨立出來;1998年,信息技術課程由選修課變為必修課。1999年,英國政府公布信息與通訊技術課程標準。2000年,英國政府將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正式更名為“信息與通訊技術課程”,即ICT課程。
進入21世紀,現代信息技術飛速發展,英國的信息技術教育也與其他國家一樣面臨諸多問題。從2006年開始,英國不少中小學教師、教育研究機構的專家、學生家長甚至學生對ICT課程都表示出一定程度的不滿,有人甚至提出了改進意見。2012年9月1日,英國政府決定暫停實施原來的ICT課程標準及相應的水平考試,但是仍然將ICT課程設為英國中小學的一門必修課程,同時允許學校自由開發適合本校學生的ICT課程。
2013年2月,英國政府公布了《1到4關鍵階段的計算(課程)學習計劃》(Com-puting Programmes of Study for Key Stages 1-4)草案,面向社會廣泛征詢意見。2013年9月11日,英國政府正式公布了《1到4關鍵階段的計算(課程)學習計劃》(以下簡稱為《計算(課程)學習計劃》)。
《計算(課程)學習計劃》規定了“關鍵階段1”(5-7歲,相當于國內小學低年級)、“關鍵階段2”(7-11歲,相當于國內小學高年級)、“關鍵階段3”(11-14歲,相當于國內初中階段))、“關鍵階段4”(14-16歲,相當于國內高中一、二年級)4個不同學段的教學目標。如對于“關鍵階段1”的學生的要求是“理解什么是算法,在數字設備上算法是如何變為程序的,程序是如何通過精確和清晰的指令運行的;創建和調試簡單的程序;使用邏輯推理預測簡單程序的執行過程和結果;有目的地使用技術創造、組織、存儲、處理和檢索數字內容;了解信息技術在學校外的常見應用;安全和負責任地使用技術,保護個人隱私,在使用互聯網或者其他網絡技術時,能夠明確知道從哪里尋求幫助和支持。”
計算課程在教學目標、教學內容上都與原先的ICT課程差別很大。仔細研究《計算(課程)學習計劃》,我們可以發現,計算課程從小學一年級開始就涉及算法,要求“關鍵階段1”的學生能夠調試簡單的程序。從小學一年級開始到高中畢業,貫穿了與計算機科學相關的豐富內容,有算法、數據結構、抽象建模、程序設計、問題解決等。這些內容都是對原ICT課程內容的更新和擴展,這些內容與國內的信息技術課程綱要或課程標準相比,也具有一定的深度。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在計算課程中,有關程序設計的相關知識占據了重要地位。
除了確立程序設計在計算課程中的重要地位,英國還將計算思維(Computa-tional Thinking)的培養作為計算課程的核心培養目標之一。
“計算思維”這一概念是2006年3月美國卡內基·梅隆大學計算機科學系主任周以真(Jeannette M. Wing)教授在美國計算機權威期刊《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雜志上首次提出的。周教授認為,計算思維是運用計算機科學的基礎概念進行問題求解、系統設計以及人類行為理解等涵蓋計算機科學各領域的一系列思維活動,不僅計算機科學家應具備良好的計算思維,普通人也應具備。
計算思維理論一經誕生,就得到了世界各國計算機教育研究者的高度重視, 并深刻影響著英國的信息技術課程變革。
ICT課程關注用戶體驗,“人”是課程的中心,在ICT課程中,學生通常只需學會選擇、使用和評價適合的軟件。而計算課程重點關注的是計算思維,以及一個真實世界的問題如何轉換為一個用計算機可以解決的方案,“計算”成為課程的中心,要求學生了解或學會構建新軟件(或硬件)的原則和技術。
對我區信息技術課程教學的啟示
從英國社會各屆對該國中小學ICT課程的批判與變革來看,單純以應用微軟辦公軟件為主的信息技術教學顯然已經不能滿足當前社會和兒童發展的需要。重新界定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的基本內涵,及時改變信息技術課堂的教學現狀,著重發展學生的思維品質,是我區信息技術課程改革應借鑒的經驗。
首先,重新認識信息技術課程的核心價值。信息技術課程具有普適性的價值,如引導學生融入信息時代,增強社會適應性;激發學生的創造欲望,培養創新精神;發展學生的實踐能力,提高學生的交流和表達能力,促進學生終身學習等。英國信息技術課程的變革讓我們看到,培養和發展學生的計算思維、創新思維和批判性思維是信息技術課程的核心價值所在,在這一點上,信息技術課程有其他學科課程無法比擬的優勢。在信息技術課堂上,我們應該重視對學生的計算思維、創新思維和批判性思維的培養。
其次,提升信息技術教師的專業水平。為了配合ICT課程改革,英國政府正致力于培養新一代ICT教師。2012年10月,英國公布了一項由政府發起、著名企業資助的“培養新一代ICT教師”計劃。受益于這個計劃,每位選擇成為ICT教師的英國大學生都將獲得高達2萬英鎊的獎學金。該計劃是英國政府對ICT教育進行“大修”的一攬子教育改革方案中的一項重要內容。
信息技術教師是從事信息技術教育和推進教育信息化的主力軍和主要技術力量。但從信息技術課程教學的實際來看,我區許多信息技術教師在計算機科學特別是算法和程序設計方面的教學能力還有所欠缺。因此,提升我區信息技術教師的專業水平,特別是其算法與程序設計的教學水平是當務之急。
再次,豐富信息技術課程的評價方式。在英國,所有完成義務教育(關鍵階段1-4)的學生都必須取得國家課程的合格成績。英國課程與資格署是負責英國中小學教學大綱的制定與教育質量認證管理的機構,每一學年對包括計算課程在內的國家課程都作了相應的學習目標要求。
目前,我區對于初中和小學階段的信息技術課程缺乏系統、明確而統一的考查和學習目標要求。對學校信息技術教育實施狀況和學生學習信息技術知識和技能進行科學、有效的管理和評價,是保障信息技術課程健康發展的重要手段。因此,我區應盡早根據小學、初中及高中信息技術課程綱要或標準,制訂完善的信息技術課程學習目標,并采用過程性評價與終結性考試相結合的方式,對該課程進行教學監督和學生學業水平檢測。
第四,建設可持續發展的信息技術教學環境。英國中小學基本上都采用VLE(Virtual Learning Environments)平臺支持學生的學習,平板電腦已經進入常規課堂,中小學課程的播客音、視頻和e-learning資源都會上傳到網上或學校的VLE平臺。
從我區的現實情況看,信息技術學科的教學環境建設仍需從硬件、軟件及資源三方面著手,特別是在資源的建設方面應從更高的層次入手,聯合相關企業建立資源共享的平臺和機制。學校應建立設備運維與定期更新制度,形成“硬件+軟件+資源+培訓”四位一體的資金投入制度。
最后,拓展信息技術課堂教學的廣度與深度。在英國,國家規定的《計算(課程)學習計劃》只是在原則上給出了課程整體規劃的國家標準,在教材的選擇、教學方法、教學模式、評價方式等方面,學校具有充分的自主權,學校可以開展富有特色的、具有針對性的、符合學生多樣性發展要求的教學活動。
我區各中小學基本上采用教育主管部門指定的教材,極少有學校能夠根據學生的要求和實際情況選擇教材和教學內容,高中階段也只是以市為單位統一選擇教材。從這一點來看,我區中小學在開發、實施信息技術課程方面的自主性有待加強,各校應結合學生興趣和年齡特點,為學生提供富有特色的、符合多樣化發展要求的信息技術課程。
雖然英國的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變革并未停止,但是英國社會各界針對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變革提出的意見和建議給我們提供了一個積極的參照。讓中小學生更早地在學習生活中應用信息技術,更全面深入地了解“計算機科學”,不僅有利于培養學生對信息技術課程的興趣,還能培養和發展學生的思維潛質,為學生今后更高層次的學習和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從這個意義上說,借鑒英國正在進行的信息技術課程變革的經驗和發展方向,對改進我區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現狀是一個明智的選擇。
注:本文所提及的英國信息技術課程泛指英國中小學30多年來與信息技術相關的課程,包括信息技術(IT)課程、信息與通信技術(ICT)課程和計算(Com-puting)課程。
(責編 秦越霞)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