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紅
失眠是臨床常見病證之一,雖不屬于危重疾病,但常妨礙人們正常生活、工作、學習和健康,并能加重或誘發心悸、胸痹、眩暈、頭痛、中風等病證。頑固性的失眠,給病人帶來長期的痛苦,甚至形成對安眠藥物的依賴,而長期服用安眠藥物又可能引起醫源性疾病。中醫藥通過調整人體臟腑氣血陰陽的功能,常能明顯改善睡眠狀況,且不引起藥物依賴及醫源性疾患,因而頗受歡迎。
一、古籍尋蹤
失眠在《內經》中稱為“目不瞑”、“不得眠”、“不得臥”,并認為失眠原因主要有兩種,一是其他病證影響,如咳嗽、嘔吐、腹滿等,使人不得安臥;二是氣血陰陽失和,使人不能入寐,如《素問·病能論》曰:“人有臥而有所不安者,何也?……臟有所傷及,精有所寄,則安,故人不能懸其病也?!薄端貑枴つ嬲{論》還記載有“胃不和則臥不安”,是指“陽明逆不得從其道”、“逆氣不得臥,而息有音者”,后世醫家延伸為凡脾胃不和,痰濕、食滯內擾,以致寐寢不安者均屬于此。
《難經》最早提出“不寐”這一病名,《難經·四十六難》認為老人不寐的病機為“血氣衰,肌肉不滑,榮衛之道澀,故晝日不能精,夜不得寐也”。
漢代張仲景在《傷寒論》及《金匱要略》中記載了用黃連阿膠湯及酸棗仁湯治療失眠,至今臨床仍有應用價值。
張景岳《景岳全書·不寐》較全面地歸納和總結了不寐的病因病機及其辨證施治方法,“寐本乎陰,神其主也,神安則寐,神不安則不寐。其所以不安者,一由邪氣之擾,廣由營氣之不足耳”,還認為“飲濃茶則不寐,心有事亦不寐者,以心氣之被伐也?!薄毒霸廊珪げ幻隆ふ撝巍分兄赋觯骸盁o邪而不寐者,……宜以養營氣為主治……即有微痰微火皆不必顧,只宜培養氣血,血氣復則諸癥自退,若兼顧而雜治之,則十曝一寒,病必難愈,漸至元神俱竭而不可救者有矣”;“有邪而不寐者,去其邪而神自安也”。
《醫宗必讀·不得臥》將失眠原因概括為“一曰氣盛,一曰陰虛,一曰痰滯,一曰水停,一曰胃不和”五個方面。
《醫效秘傳·不得眠》將病后失眠病機分析為“夜以陰為主,陰氣盛則目閉而安臥,若陰虛為陽所勝,則終夜煩擾而不眠也。心藏神,大汗后則陽氣虛,故不眠。心主血,大下后則陰氣弱,故不眠,熱病邪熱盛,神不精,故不眠。新瘥后,陰氣未復,故不眠。若汗出鼻干而不得眠者,又為邪入表也?!?/p>
二、病因病機
失眠的病因雖多,但以情志、飲食或氣血虧虛等內傷病因居多,由這些病因引起心、肝、膽、脾、胃、腎的氣血失和,陰陽失調,其基本病機以心血虛、膽虛、脾虛、腎陰虧虛進而導致心失所養及由心火偏亢、肝郁、痰熱、胃失和降進而導致心神不安兩方面為主。其病位在心,但與肝、膽、脾、胃、腎關系密切。失眠虛證多由心脾兩虛、心虛膽怯、陰虛火旺,引起心神失養所致。失眠實證則多由心火熾盛、肝郁化火、痰熱內擾引起心神不安所致。但失眠久病可表現為虛實兼夾,或為淤血所致,故清代王清任用血府逐淤湯治療。
三、臨床表現
失眠以睡眠時間不足、睡眠深度不夠及不能消除疲勞、恢復體力與精力為主要證候特征。睡眠時間不足者,可表現為入睡困難,夜寐易醒,醒后難以再睡,嚴重者甚至徹夜不寐。睡眠深度不夠者,常表現為夜間時醒時寐,寐則不酣,或夜寐夢多。由于睡眠時間及深度質量的不夠,致使醒后不能消除疲勞,表現為頭暈、頭痛、神疲乏力、心悸、健忘,甚至心神不寧等。由于個體差異,對睡眠時間和質量的要求亦不相同,故臨床判斷失眠不僅要根據睡眠的時間和質量,更重要的是以能否消除疲勞、恢復體力與精力為依據。
四、治療原則
在補虛瀉實、調整臟腑氣血陰陽的基礎上輔以安神定志,是本病的基本治療方法。實證宜瀉其有余,如疏肝解郁,降火滌痰,消導和中。虛證宜補其不足,如益氣養血,健脾,補肝,益腎。實證日久,氣血耗傷,亦可轉為虛證,虛實夾雜者,治宜攻補兼施。安神定志法的使用要結合臨床,分別選用養血安神、鎮驚安神、清心安神等具體治法,并注意配合精神治療,以消除緊張焦慮,保持精神舒暢。
五、分證論治
◆心火偏亢
癥狀:心煩不寐,躁擾不寧,怔忡,口干舌燥,小便短赤,口舌生瘡,舌尖紅,苔薄黃,脈細數。
治法:清心瀉火,寧心安神。
方藥:朱砂安神丸。
◆肝郁化火
癥狀:急躁易怒,不寐多夢,甚至徹夜不眠,伴有頭暈頭脹,目赤耳鳴,口干而苦,便秘溲赤,舌紅苔黃,脈弦而數。
治法:清肝瀉火,鎮心安神。
方藥:龍膽瀉肝湯。
◆痰熱內擾
癥狀:不寐,胸悶心煩,泛惡,噯氣,伴有頭重目眩,口苦,舌紅苔黃膩,脈滑數。
治法:清化痰熱,和中安神。
方藥:黃連溫膽湯。
◆胃氣失和
癥狀:不寐,脘腹脹滿,胸悶噯氣,噯腐吞酸,或見惡心嘔吐,大便不爽,舌苔膩,脈滑。
治法:和胃化滯,寧心安神。
方藥:保和丸。
◆陰虛火旺
癥狀:心煩不寐,心悸不安,腰酸足軟,伴頭暈,耳鳴,健忘,遺精,口干津少,五心煩熱,舌紅少苔,脈細而數。
治法:滋陰降火,清心安神。
方藥:六味地黃丸合黃連阿膠湯。
◆心脾兩虛
癥狀:多夢易醒,心悸健忘,神疲食少,頭暈目眩,伴有四肢倦怠,面色少華,舌淡苔薄,脈細無力。
治法:補益心脾,養心安神。
方藥:歸脾湯。
◆心膽氣虛
癥狀:心煩不寐,多夢易醒,膽怯心悸,觸事易驚,伴有氣短自汗,倦怠乏力,舌淡,脈弦細。
治法:益氣鎮驚,安神定志。
方藥:安神定志丸合酸棗仁湯。
六、預防調攝
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如按時睡覺,不經常熬夜,睡前不飲濃茶、咖啡和抽煙等,保持心情愉快及加強體質鍛煉等,對失眠的防治有重要作用。本病因屬心神病變,故尤應注意精神調攝,做到喜惡有節,解除憂思焦慮,保持精神舒暢;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并改善睡眠環境,勞逸結合等,對于提高治療失眠的效果,改善體質及提高工作、學習效率,均有促進作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