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清廉
痛風!痛風!關節紅腫疼痛,來也匆匆,去也匆匆,因此痛風有來去如風之說,故名痛風。
痛風是一種古老的疾病,近年來,我國痛風發病率逐年升高。據統計,痛風患者較15年前增加了15~30倍,這主要與人民的生活水平逐年提高、食譜有較大改變密切相關。
痛風雖然在任何年齡均可發病,但發病率最高的是40 歲以上的中年男性。研究表明,95%的痛風患者是男性,男女發病比例是20:1,且腦力勞動者和身體肥胖者發病率更高。
痛風是由于嘌呤代謝失調、導致代謝產物尿酸在機體內濃度增高所致。臨床分原發性和繼發性兩種。過多的尿酸容易形成尿酸鹽結晶,沉積在關節及關節附近的軟組織,可引起全身關節特別是指、趾、腕、踝、膝關節紅腫疼痛、痛風結石和腎臟病變。痛風首次發病多侵犯一個關節,最多見的是手足小關節,以拇指關節居多,特別是以第一跖趾關節為最好發的部位,約占60%,并常反復發作。
痛風常突然發病,發病后關節紅、腫、熱、痛,痛勢劇烈,夜間尤甚,24小時可達高峰,若治療及時,2~3天可緩解。患有慢性痛風的患者,往往會在暴飲暴食、過量飲酒、精神緊張、過度勞累、創傷感染、關節損傷等誘因作用下導致急性發作。反復發作十年左右可形成慢性痛風性關節畸形,關節周圍與其他部位的皮下可見到結節狀突出的痛風石,并可潰破。約有半數痛風患者可誘發痛風性腎病,這是因為尿酸結晶沉積在腎小球、腎小管引發炎癥所致。
痛風“重男輕女”的原因,是因為女性體內雌激素能促進尿酸排泄,并有抑制關節炎發作的作用。加之男性因為應酬等原因,飲酒、赴宴的機會較多,若再喜歡進食海鮮、雞魚等含嘌呤、蛋白質高的食品,使體內尿酸增加,排出減少,自然就會增加發病的機會。此外,常吃火鍋者發病率也很高。
痛風的發病與多種因素有關,雖與“吃”關系最為密切,但并非都是“吃”出來的。研究表明,中老年人、腦力勞動者、貪杯嗜肉的肥胖者、有痛風家族史者、長期應用某些藥物、久居潮濕寒冷之地、體檢發現血尿酸升高但沒有痛風發作的人都是痛風的高危人群,應積極采取措施加強防治。
調整飲食 痛風與高血壓、糖尿病一樣,也是一種終身疾病,預防的關鍵是要重視控制飲食,平時宜適當多進食含嘌呤低的食品,如奶與奶制品、蛋類、米、面、玉米,馬鈴薯、蘿卜、洋蔥、番茄、芹菜、黃瓜、西蘭花、香蕉等蔬菜與水果,做到飲食清淡、低脂低糖。平時宜少進食豬肉與牛羊肉、禽類、動物內臟、魚類、蝦蟹、啤酒、豌豆、扁豆、花生、蘑菇、菜花、菠菜以及發酵類食物等易產生嘌呤的食品。
宜多飲水 除正常進食外,每天飲水不宜少于2000毫升,以利體內尿酸的排泄,防止體內積存大量尿酸。飲水以少量多次法為佳,但不宜多飲濃茶、咖啡等飲料,也不要總等口渴了才飲水。
禁酒戒煙 酒精會使體內乳酸堆集,抑制尿酸排泄,且啤酒內含有大量嘌呤(正常人飲一瓶啤酒可使尿酸升高一倍),多飲酒極易誘發痛風。
控制體重 痛風常并發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壓與高脂血癥,而這些疾病均與肥胖密切相關。所以,應盡量把體重保持在理想范圍內,超重與肥胖就應努力采取措施減輕體重。減輕體重對控制高血壓、糖尿病與痛風,改善腎臟功能,增強尿酸的排泄功能等均有重要意義。不過減輕體重應該循序漸進,每月以減少一公斤左右為宜,以免因減肥過快細胞大量崩解產生尿酸而引起痛風發作。
慎用藥物 禁用或少用影響尿酸排泄的藥物。如頭孢霉素類藥物,維生素B1、B2,胰島素,阿司匹林等。雙氫克尿塞、速尿等利尿劑,會抑制尿酸鹽的排泄,引起血尿酸增高,從而會誘發痛風,應當慎用。一些復方降壓藥中若含有這類成分時也當避免使用。
避免勞累 注意勞逸結合,避免過度勞累,避免緊張,防止創傷感染,還應預防濕冷空氣對關節的侵襲,平時鞋襪要保持干燥舒適。
定期檢查 中老年人、貪杯嗜酒者、腦力勞動者,特別是有痛風家族史的人,尤其是男性,要特別警惕發生痛風的可能性。應定期到醫院檢查血清尿酸,每100毫升血中的尿酸男性不應超過6毫克,女性經前期不應超過5毫克。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