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朝明
(江西科技學院 音樂舞蹈學院,江西 南昌 330098)
東林佛號的節奏、音調分析和表現意義研究
龍朝明
(江西科技學院 音樂舞蹈學院,江西 南昌 330098)
節奏和音調元素是東林佛號在音樂語法上的重要呈現,東林佛號節奏、節拍的平穩、安逸和以二度、三度為主的音程架構,起承轉合的句法結構使其能夠充分滿足念佛的心態,并在佛學表現、音樂治療、精神撫慰等方面展示出重要的表現意義。
東林佛號;節奏;音調;表現意義
東晉時期慧遠大師于公元386年在九江市廬山北麓創建東林寺,這是佛教凈土宗的發源地,為中國佛教凈土宗創建了富有中國特色的佛教文化,時為南方佛教中心,慧遠大師在此創立凈土宗法門。2003年,大安法師來到廬山東林寺,帶領5人念誦,每天8小時,隨后大安法師做寺院管理工作時,將其倡導的“佛七方法”介紹到整個寺院,并進行推廣,便成了現今的東林佛號。東林佛號具有極樂世界的音聲特質,極樂世界的音樂很美妙,其中,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也是音樂的殿堂。如風吹的鈴鐺聲,鳥的叫聲,水的流淌聲,飄渺的樂器等都能演奏出這空靈的音樂,調式旋律非常和諧,像是我國民族旋律調式。極樂世界的聲音極其美妙,是所有凈土中最為第一。它具有八個特點:清凈、流暢、悲傷、明亮、細微、奇妙、和諧、優雅,從而使西方凈土的聲音形成了獨特的風格,也是對阿彌陀佛凈土中聲音的最好描述。而這些特點又與功德相對應,感受世間悲愿,便能成就大事也。
東林佛號的節奏具有規范性和典型性,但相比機械化等分節奏和重音循環又顯得較自由,且更加靈活。東林佛號的節奏是相對自由的緊縮或伸長,每一句佛號強調音只在一個節拍上。東林佛號的節拍為四四拍,分四句共16小節,每四小節為一樂句,每一樂句都是根據上一樂句延伸變型而來,音符以四分音符為主,二分、八分音符為輔,節奏形態基本為順分型節奏型,連音線較多,每一小句的結尾都采用了長休止。這種類型的節奏、節拍平穩、安逸,其能夠充分滿足念佛的心態,它還注重呼吸,強調氣息要深入到腹部,用臍輪發音,使得呼吸與念佛渾然一體,和諧天成。這是這種音樂節奏和節拍的重要特點。見譜例1。
譜例1

東林佛號的旋律是由四樂句構成的一段體結構。首先是原樂句,屬音上行四度后下行落在下四度音上。第二樂句又是模仿第一樂句低四度音進行的,第三樂句是接第二樂句尾音的逐變陳述,第四樂句和第二樂句相似,四樂句結構規整,也遵循了起承轉合四階段發展規律。音程結構以二度、三度、同度為主,在起轉部分(第一樂句、第三樂句)總體結構為:二度+三度+二度;在承合部分(第二樂句、第四樂句)總體結構為:二度+三度+三度。這樣的音程結構布局符合了起承轉合的四階段發展特點,在樂段的起和轉部分音樂的發展需要較大的動力,其大二度結構的傾向性和不穩定性充分給予了音樂向前發展的動力;在樂段的承和合部分音樂的發展趨于穩定,而大三度結構的協和性和穩定性特點給予了音樂平靜和安穩之感。東林佛號旋律的調式、調性為D宮五聲調式,音樂的發展圍繞D宮音展開,起轉部分的尾音結束在商音上,承合部分的尾音結束在宮音上,商音向宮音的解決和強烈傾向為整個樂段的內在動力基礎。這種音程結構和發展方式使得音樂在獲得動力的同時又兼具平穩、安逸之感。第一句是在外面狂野世界中強烈呼喚“阿彌陀佛”的內心欲望,經過第二、第三句的強烈掙扎后,最終回歸第四句的平靜和安逸。見譜例2。
譜例2

佛號即佛的圣號,例如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地藏王菩薩、彌勒佛等,均為佛菩薩的名號。廬山東林寺倡導凈土法門,又稱念佛法門。凈土宗的教義和禮儀都比較簡單。它宣稱,靠修行者念佛行業為內因,以阿彌陀佛的愿力為外緣,即借助西方極樂世界的主宰者力量,內外相應,便可往生極樂凈土。釋迦牟尼佛講《阿彌陀經》時所示:若有善信男子、女人聽到“阿彌陀佛”這個名號,并能念誦一天、兩天直到第七天,若一心不亂,在他命終之時,阿彌陀佛與諸大菩薩會示現在他面前,在他臨命終時心不顛覆便能往生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修持該方法就是念阿彌陀佛的名號。一般是指念“阿彌陀佛”或“南無阿彌陀佛”。南無是“歸命”的意思,念“阿彌陀佛”就是歸命于“阿彌陀佛”。
從譜例2中可發現,佛號中的節奏形態主要表現為平分型和順分型(全音符、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音程主要為二度、三度為主的級進形態,很少出現音程的跳進,也較少出現表情術語。這樣的音樂平穩、安逸,可以創造平和之氣氛,可以讓虔誠和向往能直達信眾的心靈。
佛所提供的路徑是解決一切煩惱、一切問題的最優途徑之一。另一方面,從“佛法平等"觀引發出來的"在溝通與了解上必須立場互易"思想,應該說可以更加廣泛和深刻的運用于人類社會處理問題的各種方式,消除世俗間的矛盾和隔閡,從而造福于世。如果不同群體、不同民族、不同國家,甚至每個不同個體都能以平等觀來處理相互之間的關系,人類社會就成了和平寧靜的佛國凈土了。“人間佛教”無疑是解決當今人類社會走向“和平共處”的重要法則。
宗教音樂源于人類文化的歷史之初,如今宗教音樂體現在大安法師東林佛號的講解和僧眾對念誦佛號的體驗中,使我們不難發現佛號的治療功能。首先,大安法師在講怎樣念東林佛號的要領時,是這樣開示的:東林佛號的緩慢,能治療眾生對整個社會快節奏競爭而產生的焦慮感,因眾生妄心重,心系外緣,所以很少關注內心世界,更不會關注自己的呼吸,往往心浮氣躁,小乘法中有種“休止觀”也叫“數息”法,其通過調息數息,便明晰地了解自己的呼吸過程,所以妄念自然不生,東林佛號是深呼吸加之念佛,比單純的“數息”更為殊勝,佛號中的光明與我們念佛時的音聲、呼吸打成一片,最終到達了人佛俱無,只見一片光明之境。
東林佛號的旋律嚴格遵循了起承轉合的乘遞式四階段發展規律,每一樂句的第一個音都是和上一樂句最后一個音相同,這是相同音的重復承遞。這種結構被稱為魚咬尾,銜尾式、接龍式顯然運用了我國傳統音樂的典型結構,四句一組的循環模式至始不絕。這種“欲斷連環”的傳遞模式更能表達信仰者對彌陀堅定的深信情懷。
宗教是一種主觀意識對希望的執著而誕生的一種強大的精神依靠,是一種對社會群體所認知的主宰崇拜同文化風俗的教化,是一種精神和象征的力量,這是一種社會歷史現象。當前社會,人們迫于世俗的各種壓力內心變得越來越焦慮,心態變得越來越輕浮,只有暫時放下自己,走進單純的內心世界,用純潔的眼光去看待和評判一切遭遇,才能領會凈宗的要義,才能走入佛的世界。多數宗教是對超自然界力量、宇宙的創造者和控制者的相信和尊敬,所以它給人以靈魂并延續至亡故后的信仰體系。
廬山東林寺自創建以來,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歷史,中國佛教凈土宗在中國的發展過程中也歷經了興衰與成敗。廬山東林寺有著悠久的歷史,東林寺音樂文化遺產具有穩定性和連續性的特點,廣為流傳的凈土宗也孕育著廣泛流傳的音樂和音樂思想。凈土宗的教條、教義和佛事活動都是以音樂為重要載體,而其中的音樂大多數都是以念佛為主,這也是佛教音樂活動的基礎。東林佛號在傳播過程中的重要思想和文化遺產具有典型的佛教特性,如:東林佛號的節奏、音調特性,東林佛號的佛學、藝術表現特性。念佛號是眾生想要往生西方極樂凈土的具體表現。可以說在佛教音樂的發展中,東林佛號的傳承與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而凈土宗是在凈土宗佛教音樂文化的基礎上繼承和發展的,凈土宗的繼承和發展對整個中國佛教音樂的繼承與傳播都有著重要意義和深遠影響。
[1]五經一論.中國廬山東林寺印經處[DB].東林凈土文庫.
[2]王昕.1980年至2008年中國漢傳佛教音樂研究述評 [D].中央音樂學院,2010.
[3]卓拉.凈土梵音——廬山東林寺佛教音樂考察與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09.
(責任編輯:朱 斌)
Research on the Rhythm,Tone and Performance Significance of Donglin Buddhistic Music
LONG Zhao-ming
(Jiangx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Nanchang 330098,China)
The elements of rhythm and tone are important presentation to the chanted grammar in Donglin music.The smoothness and comfort of Donglin chanted rhythm,beat and the interval-based architecture with two degrees,three degrees,as well as the syntactic structure of transforms enable it to fully meet Buddhist's mind,and demonstrate the important significance in Buddhism performance,music therapy,spirit comfort and so on.
Donglin Buddhistic music;rhythm;tone;performance significance
J60
A
123(2014)03-0083-03
2014-04-04
龍朝明(1984-),男,江西永新人,江西科技學院音樂舞蹈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音樂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