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平
摘要:“天籟”最早見于《莊子·齊物論》,后人將最好的音樂譽為“天籟”。黑格爾的《美學》第三卷中也曾將音樂的本真性稱作“天籟”。中國古代的音樂理論更傾向于把音樂放在天地之間的自然大系統中加以考察,因此也更富有生態精神?!疤旎[”應視為音樂發生學的重要概念。本文以少數民族音樂為范例,從生態美學觀念出發,認為好的音樂是與自然“素面相見”的音樂,是葆有人類淳樸天性的音樂,即古典音樂理論中所說的“天籟”,這是一筆寶貴的精神生態資源。少數民族原生態音樂作為人類生命網絡中的生物性遺傳與文化性遺傳,是維護人類自然本性、生命本色、健康精神生活的源頭活水,后現代的音樂學理論的建設可以從中吸取豐富的營養。
關鍵詞:音樂藝術;天籟;少數民族音樂;音樂理論;原生態;生態美學
中圖分類號:J60 文獻標識碼:A
按照通常的說法,少數民族指的是多民族國家中人數最多的民族(主體民族)以外的民族。其實,所謂“少數民族”,其涵義遠在“數量”之外,因為它總是同時擁有更為豐蘊的人類學、文化學、社會學、經濟學、地域學、歷史學、生態學以及美學內涵。
淺言之,以地域學論,少數民族大多生存在國土的邊陲,地處偏遠甚至荒涼的環境;以人類學論,少數民族多有自己獨自的人種沿革保有更多的祖先的生物基因與文化基因;以經濟學論,絕大多數少數民族生產力低下,物質財富稀缺,生活水準貧弱;以文化學論,少數民族往往有自己的語言卻沒有自己的文字,因此其認知理性以及概念邏輯思維的能力往往弱于感受體驗能力及情緒性的表達、交流能力;以社會學論,在我們官方發布的文件中就可以看到這樣的說法:在上世紀50年代以前,許多少數民族的社會形態還處于封建農奴制度、奴隸制度甚至原始社會制度末期。綜上所述,我們不難得出這樣的結論:無論是從現代社會的哪一個指標衡量,大多數少數民族地區都落后于現代社會,甚至尚處于“前現代”的民族,都是一些有待于發展、進步的族群。
那么,“少數民族”是否還有優異于“多數民族”之處呢?
以當下的社會境遇看,起碼有兩點應該是無可爭議的,那就是:一、少數民族地區良好的生態。其中既包括相對平衡的自然生態,也包括相對和諧的社會生態,以及相對質樸醇厚的精神生態。二、少數民族族群卓異的審美能力與藝術表演才華——這只要看一看各個少數民族那五彩繽紛、形制不一的服飾,以及人人具備的能歌善舞的素養,即可得到證實。這些,該屬于“生態學”與“美學”跨學科的研究領域。當下,人類的歷史已經站在工業文明向生態文明轉換的“拐點”,德國當代學者A.維爾默在其《藝術與工業生產:現代與后現代的辯證法》一文中提醒我們:“當今藝術與生態學的聯盟要比藝術與工業的聯盟更為緊要?!雹龠@里,我試圖以此作為出發點,探索一下少數民族音樂的生態美學含義。即換一個角度,從生態文明的角度重新審視一下少數民族及少數民族音樂,我們也許會得出某些不同的結論。
首先一個問題:音樂是什么?
英國著名的歷史學家、哲學家A.湯因比指出:“人性,包括人的意識和良心,正如人的肉體一樣,也是存在于生物圈中的?!雹趶纳鷳B學的角度看,人類的歌唱行為、人類的音樂活動,并不是人類獨自壟斷的專利,更不是現代“音樂工廠”里的產品。歸根結底,它和人的性情、良心、靈思、想象一樣,也是在這個地球生物圈中生成的,與生物圈中的自然萬物有著千絲萬縷、密不可分的聯系。
有人講,音樂與人類最基本的生物屬性,即人的自然方面的某些生理屬性直接相關。英國音樂學家S.哈里森曾解釋人類音樂的基本節奏為什么會是兩拍子,那是因為:“自然界本身的韻律是兩拍子:人類是有兩只眼睛、兩只耳朵、兩對肢體的生靈;我們的呼吸是兩拍子;心臟的搏動是兩拍子;黑夜與白晝、播種與收獲、離別與團聚構成了人類生活的全部內容?!盨.哈里森教授一再提醒“在我們傾聽音樂時,永遠也不要忘記它和心跳相一致的節奏”③。又如,自然界中一種最基本的聲音——因碰撞產生的聲音(包括敲打、拍擊)——可能就是音樂演奏與欣賞的最原始的形式:拍掌和敲鼓以及因這種拍打而引起的“回響”和“響應”。甚至,這種“敲打”與心臟的“搏動”相關,反過來,“敲打”又能夠使人心“鼓舞振奮”。傳統樂器的原型,最初都不過是原始人類隨手揀取的自然物,如:木頭、獸皮之于鼓,竹管、獸骨于于笛,柳枝、蘆葦之于哨,石頭之于磬,泥巴之于塤,樹葉之于簧,獸筋之于弦,葫蘆之于笙,海螺之于號,等等。
有趣的是,中國古籍《管子·地員篇》中,在解釋中國音樂學中的五聲音階“宮、商、角、徵、羽”時,竟形象地以五種動物在不同情境下的叫聲加以表示:“凡聽徵,如負豬豕覺而駭。凡聽羽,如鳴馬在野。凡聽宮,如牛鳴窌中。凡聽商,如離群羊。凡聽角,如雉登木以鳴,音疾以清?!狈g成白話其大意即:徵聲,就像母豬發現豬崽被人背走后的驚叫;羽聲,就像馬在荒野中嘶鳴;宮聲,像是黃牛在地窖中哞哞的叫聲;商聲,像離群的羊發出的咩咩叫聲;角聲,就像樹上野雞的鳴叫,激越清亮。說一點我自己的經歷:前年我在大興安嶺與當地林業局蒙古族的朋友共進午餐。蒙古包里,手抓羊肉、酸黃瓜、油豆角,酒酣之際,這些鮮卑族拓跋氏的后裔展喉放歌,歌聲洪亮、豪放、悠長,那是我們大學聲樂教授們無論如何也唱不出來的,單從歌聲中,就可以感悟到山林、草原氣象,隱約還有“牛哞”與“馬鳴”的韻味。
音樂的根源與底蘊原本是在大自然之中的。
中國古代的音樂理論更傾向于把音樂放在天地之間的自然大系統中加以考察,因此也更富有生態精神?!稑酚洝废笃分性娴卣撌隽艘魳放c天、地、季節、氣候、人體、道德、民俗的關系:
是故清明象天,廣大象地,終始象四時,周還象風雨。五色成文而不亂,八風從律而不奸,百度得數而有常,小大相成,終始相生,倡和清濁迭相為經。故樂行而倫清,耳目聰明,血氣和平,移風易俗,天下皆寧。
如果用現代生態學的理論加以衡量,《樂記》中的這段話已經深刻地闡述了音樂與天地自然、與人類的生理狀況、道德境界、社會生活、精神追求之間的密切關系。endprint
什么是好的音樂?
人們將最好的音樂譽為“天籟”,“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什么是“天”,按照大哲學家金岳霖先生的解釋,中國古人講的“天”,就是“自然”,而且是帶有“神性”的自然,是“自然神”。④“天人合一”,就是人與自然的心身交融、心領神會。此前,在我的《聆聽大地》一書中曾經提出,應當把“天籟”列為音樂發生學的重要概念。
“天籟”最早見于《莊子·齊物論》,按照清代學者郭慶藩在《莊子集釋》中的解釋:
故夫天籟者,豈別有一物邪?即比竹眾竅接乎有生之類是爾。尋夫生生者誰乎,蓋無物也。故外不待乎物,內不資乎我,塊然而生,獨化者也。
故知春生夏長、目視耳聽,近取諸身,遠托諸物,皆不知其所以,悉莫辨其所然。使其自已,當分各足,率性而動,不由心智,所謂亭之毒之,此天籟之大意者也。⑤
這就是說,“天籟”并不就是天空或大地上發出的聲音,如雷聲、雨聲以及風吹過山谷、林海、老樹、枯竹發出的自然聲響;也不是人們憑借簫管吹奏出的聲音,那只是“地籟”與“人籟”?!按笠粝B暋保旎[,這種所謂的“天音”,實際上是一種天地間自存自在的自然節律,類似于“天時”、“天象”、“天道”、“天運”、“天序”、“天則”的宇宙精神。宗白華先生認為《莊子》中所講的“視乎冥冥,聽乎無聲。冥冥之中,獨見曉焉。無聲之中,獨聞和焉。故深之又深而能物焉,神之又神而能精焉”,即是領悟了宇宙里“無聲之樂”,也就是領悟了“宇宙里最深微的結構型式”。這樣的音樂,“天機不張而五官皆備,無言而心悅”,也就是“天樂”。⑥所謂“天樂”或“天籟”,它并不局限于一事一物,但又自然而然地滲透、灌注于萬事萬物之中,“春生夏長,目視耳聽,近取諸身,遠托諸物,率性而動,不由心智”。這就是說,好的音樂應當是貼近自然、順應自然、融滲于自然的。
黑格爾在其《美學》第三卷中曾經強調過歌唱的本真性、自發性、自由性、天然性,并將其視為歌唱的“天性”、音樂的“天籟”:
人的歌唱和旋律表現正像鳥兒在樹枝上,云雀在天空中,唱出歡暢動人的歌調,是為歌唱而歌唱,是純粹的“天籟”,沒有其他目的,也沒有明確的內容……只有這樣,只有像純潔的光照耀它自己那樣,才能產生幸福的親切情感與和解的最高表現。⑦
所謂“天籟”的這些核心屬性,豈不正是存在于原生態的民間音樂之中嗎?而民間音樂得以較為完備地保存下來的,多半存在于尚未被啟蒙理性、現代性思維馴化的少數民族音樂里。云南彝族撒尼民歌《阿詩瑪》中唱到:“馬鈴兒響來玉鳥唱,我送阿詩瑪回家鄉?!焙D衔逯干降貐^黎族民歌中唱到:“心里快樂口唱歌,快樂歌聲滿山坡。鳥欲同唱人同學,山欲應來海也和?!边@些看似缺少文化的少數民族兄弟,甚至比我們這些大學教授體驗得深刻。他們憑著自己的天性歌唱,他們天生就知道與山林、大海、鳥獸萬物同化,天籟、地籟、人籟是渾然一體的,一下子就可以達到音樂的“天籟”境界。
從這層意義上講,“天籟”就潛隱在當前音樂界津津樂道的“原生態”中,“原生態音樂”是更貼近自然、更貼近人類生存的本真狀態的音樂。胡蘭成在1977年出版的《中國文學史話》一書中,曾談到文學與自然的關系,值得借鑒。他認為“文學之道,道法自然”,自然的法則也是文學的法則,一個民族的文化程度、文學的精神高度,全看其對待自然的態度。真正的文學,都應該能夠與自然“素面相見”。⑧自然就是神,離自然最近,即離神最近,才是最好的文學。胡蘭成個人聲譽不佳,但如若不以人廢言的話,他的這段話也適合音樂:最好的音樂應距離自然最近,自然就是神,距離自然最近的音樂也離神最近。保留了原生態的少數民族音樂由于離自然最近,尚能夠與自然“素面相見”,因而也就保留了更多的“神性”。胡蘭成的這番議論,其實也對應了奧地利音樂理論家A.埃倫茨維希(1908-1966)的說法:越是那些早期的、粗俗的、在灌木叢中產生的音樂,才越是接近音樂的本義。“在一種關系中顯得粗俗的事物,可以在另一種關系中升華到崇高的頂點?!雹?/p>
這種融合天、地、神、人為一體的音樂歌舞,則往往集中體現在貴州、廣西、云南、寧夏、西藏、新疆等地少數民族的節日盛會上。如壯族的銅鼓節、蛙婆節、花婆節、三月三歌節,侗族的?;旯?、花炮節,苗族的開青節,仫佬族走坡節,彝族的開年節、護林節、火把節,瑤族的盤王節、達努節、敬鳥節,苗族的敬牛節、蘆笙節,傣族的潑水節,獨龍族的“卡雀哇”等等。我國生態美學的創建者曾繁仁先生十分推重海德格爾的“天地神人四方游戲”存在論美學思想,將其視為生態美學的一個重要范式:人在“天地神人四方游戲”的世界中闡釋世界,通過與自然為友的行動,保護自然,熱愛萬物,使萬物之本性由遮蔽走向澄明之境。⑩諸少數民族在盤王節、銅鼓節、潑水節、蘆笙節、蛙婆節、敬鳥節、開青節、三月三歌節上載歌載舞,不就是“天地神人四方游戲”生動寫照嗎?那些充盈著自然性與神性的歌舞,已經接近于“天籟”?!疤旎[”,該是少數民族音樂的“生態美學屬性”。
科學技術與市場營銷編制的現代社會網絡已經遍布中國大地,當污染的天空彌漫了電磁波,當干涸的大地鋪滿了鋼筋水泥,當江河里的流水被封藏在水庫大壩內,當一年一度的春天再也看不到蜜蜂、蝴蝶和鳥兒,當現代人已經被消費主義的金錢欲望堵塞了心竅,人們便失去了自然之聲。所謂原生態,已經成了一種瀕臨滅絕的“稀罕物”,正因為稀缺,所以就更引起人們的關注,甚至別有用心的“熱捧”。目前在都市音樂殿堂里上演的諸多“原生態”音樂,大多是被投機取巧者精心包裝出來的偽劣產品。
“原生態”之所以是“原生”態,就是它注定要發生、生存、生長于一個屬于自己的“生態”環境中,套用生態學上的一句術語,即它擁有自己的“生態位”、生態序,那就是它賴以存活的地理、氣候、風俗、民情、宗教、信仰。一旦離開了這個環境,就像魚離開了江河、羊離開了草原、獾離開了它穴居的山洞、麋鹿離開它徜徉的山林,實際上已經很難存活下去。endprint
即使在許多少數民族地區,現代化的足跡也已經踐踏過那里的山川河流、那里人們的心靈世界,原生態音樂賴以存在的社會生活形態已經日漸消失,彌足珍貴的“原生態”正在遭遇進退維谷的尷尬。原本是民間草根歌手的阿寶,曾爆出一句名言:“原生態是個蛋,碰上現實稀巴爛”。他倒是說出了當下音樂舞臺上的一個冷酷現實。這個現實無外乎就是“市場化”與“現代科技”對于“原生態”的沖擊與碰撞。阿寶自己似乎是幸運的,依然完好無損地活躍在影視光鮮華麗的舞臺上,但那是因為他已經被市場與科技詔安,被揉捏成了一個軟蛋、皮蛋,原生態已經蕩然無存。不但阿寶,就連大歌唱家騰格爾也難耐寂寞,最近以一曲迎合市場、搞怪陶淵明的《桃花源》火爆歌壇,他得到的是經濟效應,失去的是自己的“藝術天性”,甚至也背棄了自己先前的淳樸的意愿。
這似乎是一個走不出去的“死胡同”。
在當下人們熱炒“原生態”之際,對其存在的重大意義并未深究。就像生態學要保護動植物界那些珍稀瀕危物種一樣,我們對于少數民族原生態音樂的倡導與保護決不僅僅是留下一種“稀罕物”,以滿足人們的好奇心;更不是為了把它炮制包裝后拿去兜售賣錢。說到底,作為人類生命網絡中生物性、文化性的遺傳基因,原生態音樂原本是人類精神生態的本真呈現,是維護人類自然本性、生命本色、質樸的情感活動、健康的精神生活的源頭活水。
原生態藝術,其中包括少數民族中的“天籟”,即原生態音樂,如果不坐地等死,那么它的出路究竟在哪里呢?
我想,首先是要轉變由啟蒙理性誤導的那種直線型無限的發展觀、進步論。1973年度諾貝爾生理學及醫學獎獲得者洛倫茨(1903-1989)說過:現代社會中給人類靈魂帶來最大傷害的是“金錢”與“速度”B11;另一位諾貝爾獎獲得者愛因斯坦說過:“一個不很開化的印第安人,他的經驗是否不如通常的文明人那樣豐富和幸福?我想并不如此。一切文明國家的兒童都那么喜歡扮‘印第安人玩,這是值得深思的。”B12地處偏遠的少數民族的生活方式是否就不如大都市的美滿和諧,也是值得深思的。相對于大都市人,所謂的“野蠻人”倒是大自然更好的伙伴,更親近自然、貼近自然,不但他們所處的自然生態優于大都市,即使他們的道德倫理生態也優于大都市人。英國文化人類學家R.R.馬雷特在其《心理學與民俗學》一書中就曾鄭重地糾正過“原始人”一定是“野蠻人”的偏見:“金發的愛斯基摩人——一個仍然生活在石器時代的民族,就教養、慈愛和真正的美德來說,可以與我們民族中最優秀的人相媲美。”B13因此,面對現代社會前進道路上的種種陷阱與危機,心理學家馬斯洛主張人類社會不妨來一次“健康的后退”;著名歷史學家湯因比在其《文明經受著考驗》一書中甚至預言:“非洲黑人有著對上帝和上帝與人的關系的本質的、出乎意料的純潔而抽象的概念。他們可能給人類以一個新的開端?!?sup>B14由此看來,以往那種將少數民族聚集地籠統認作“落后地區”、“待發展地區”的看法是錯誤的,起碼是片面的。在人類面臨嚴重生態危機的情勢下,更是應當矯正的。
除了觀念上的轉變,真正要做到對于原生態少數民族音樂的保護,就一定要注意養護原生態的民族、民間歌舞賴以存活的地域環境和文化生態,尊重那里族群的生活方式、審美偏愛。這可能會涉及國家政治經濟發展的總體規劃,更難做到。在少數民族地區,社會體制的變革、社會經濟的發展不一定要與發達地區看齊,慢半拍不一定就是壞事。比如,貴州大山深處苗寨里的空氣與水源就要比北京的王府井大街優良得多。套用上述艾倫茨維希的話,換一個評價系統,比如以生態學、生態美學的尺度衡量,“所謂粗俗的事物,便可以升華到崇高的頂點”。當然,這不止于音樂,不單單是為了保護音樂的原生態,實際上也是為了社會價值觀的多元化,也是為了人類生存方式的多種選擇,歸根結底還是為了人們如何才能夠真正幸福地、也就是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責任編輯:陳娟娟)
① 汪民安等主編《現代性基本讀本》(下卷),河南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925頁。
② [英]A.湯因比著《人類與大地母親》,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 6頁。
③ [英]S.哈里森《通向音樂之路》,人民音樂出版社,1999年版,第3頁。
④ 金岳霖《道·自然與人》,三聯書店,2005年版,第151頁。
⑤ 郭慶藩《莊子集釋》(第一冊),中華書局,1961年版,第50頁。
⑥ 宗白華《美學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71、173頁。
⑦ [德]黑格爾《美學》(第三卷),商務印書館,1979年版,第390-391頁。
⑧ 胡蘭成《中國文學史話》,上海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版,第20頁。
⑨ [奧]A.艾倫茨維希《藝術視聽覺心理分析》,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9年版,第205頁。
⑩ 曾繁仁《生態美學導論》,商務印書館,2010年版,第163頁。
B11 [奧地利]康拉德·洛倫茨《文明人類的八大罪狀》,安徽文藝出版社,2000年版,第71頁。
B12 [美]《愛因斯坦文集》(第三卷),商務印書館,1979年版,第72頁。
B13 [英]R.R.馬雷特《心理學與民俗學》,山東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52頁。
B14 [英]A.湯因比《文明經受著考驗》,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39頁。
Sounds of Nature: Ecological Aesthetic Connotation of Minority Music
ZHANG Ping
(School of Music, Soochow University, Soochow, Jiangsu 215123)
Abstract:"Sounds of nature" was firstly recorded in the article "On the Equality of Things" in Zhuangzi. Later generations call best music "sounds of nature". Hegel deems truth of music as sounds of nature. Ancient Chinese musical theory tends to research music in the grand system of heaven and nature. "Sounds of nature" should be recognized as a significant concept of music genetics. Taking minority music as a case, and taking ecological aesthetics as the starting point, this paper thinks that excellent music is that music meets nature with original appearance. As an ecological and cultural heritage in human living net, original minority music is a fresh current of protecting human's nature, true quality and healthy life. Postmodern musicology construction could absorb a rich nutrition.
Key Words:Sounds of Nature; Minority Music; Original Ecology; Ecological Aesthetics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