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保奉
迎賓禮儀是展示我國形象的第一窗口,是我國禮賓工作的重要內容。“文化大革命”前一年,我從北京外國語學院(現北京外國語大學)畢業來到外交部禮賓司,幾十年間國賓接待、迎來送往是經常性的工作。回首迎賓往事,迎賓禮儀從大操大辦,到今日科學規劃,秩序井然,從容自如,反映了新中國禮賓工作不斷改革完善,盡現大國風度,折射出一個新興大國誕生、前進、崛起的步伐。
我國迎賓禮儀大體上分四個時期,每個時期都有其當時的歷史特點。
新中國成立至“文化大革命”前:大規模、高規格
“大規模”指迎接國賓時動員大規模群眾夾道歡迎,組織數萬人民群眾參加歡迎大會;“高規格”則是說我國出面歡迎的領導人級別高、人數多。大操大辦是這一時期的特點。
新中國創建之初,美蘇兩大陣營對立,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對中國實行封鎖遏制,中國旗幟鮮明地站在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一邊。這一時期,與中國建立外交關系的國家不多,只有社會主義國家、一些亞非國家以及少數西方國家。中國對外交往范圍有限,經驗不足,在接待貴賓時,不惜投入大量時間、精力、人力、物力。認為高規格、大規模是對國際友人真誠友好的表現。
1952年,新中國成立三周年前夕,蒙古最高領導人決定訪華,這是中國第一次接待國賓。9月28日,蒙古人民共和國人民革命黨總書記、部長會議主席澤登巴爾到達北京南苑機場。澤登巴爾的隨行人員共四人,即副總理兼外交部部長恩·拉姆蘇倫、外交部總秘書長普爾布扎勒、東方司副司長都勒布爾金、澤登巴爾的秘書烏勒吉巴雅爾。另兩位成員——教育部長巴·錫林迪布、駐華大使博·賈爾卡賽汗已先期在京。
雖然全團共7人,而中方到機場迎接的部長級以上官員就有18人。他們是政務院副總理陳云、郭沫若、黃炎培、鄧小平,政協全國委員會副主席陳叔通,最高人民法院院長沈鈞儒,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代總參謀長聶榮臻,政務院財政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兼財政部部長薄一波、副主任兼對外貿易部部長葉季壯,政務院文化教育委員會副主任兼教育部部長馬敘倫、副主任兼文化部部長沈雁冰,北京市人民政府市長彭真,中共中央辦公廳主任楊尚昆,中央人民政府公安部部長羅瑞卿,郵電部部長朱學范,交通部部長章伯鈞,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副總參謀長粟裕,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副司令員羅舜初等。
1954年10月尼赫魯抵達北京時,從機場到迎賓館有50余萬人民群眾歡迎,萬人空巷。
大規模、高規格接待國賓,在印尼總統蘇加諾來訪時達到高潮。1956年國慶前夕,中方派專機把蘇加諾從蒙古烏蘭巴托接來,中國外交部副部長和禮賓司司長出國前往迎接。抵達北京西郊機場時,毛澤東主席、朱德副主席、劉少奇委員長、周恩來總理和其他領導人以及有關部門負責人120多人前往機場迎接,機場組織群眾1萬多人歡迎。毛主席陪同蘇加諾總統乘敞篷汽車,從機場到中南海新華門(下榻勤政殿),長達20公里的道路兩旁,有數十萬群眾夾道歡迎。陳毅副總理等陪同蘇加諾總統訪問了沈陽、南京、上海、杭州、廣州等地,均組織群眾夾道歡迎,上海夾道歡迎的群眾多達50萬人。
1957年4月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主席伏羅希洛夫來訪,毛澤東、劉少奇、朱德、周恩來等到機場迎接。毛澤東陪同伏羅希洛夫自南苑機場乘坐敞篷汽車到中南海(下榻勤政殿),從南苑機場到中南海新華門受到數十萬(有的說百萬)群眾的夾道歡迎。接待部門準備了中蘇國旗7.5萬面,鮮花2萬束,分發給群眾歡迎隊伍。訪問上海時,除了22萬人夾道歡迎,還在文化廣場組織20萬人歡迎大會。
1959年新中國成立10周年,蘇聯領導人赫魯曉夫來訪,中國領導人毛澤東、劉少奇、朱德、周恩來四位領導人陪同赫魯曉夫檢閱人民解放軍陸海空三軍儀仗隊。這在國際外交史上是非常罕見的。這一時期,社會主義國家和亞非國家領導人來訪,是對新中國社會主義事業的支持。中國大規模熱烈的群眾場面,高規格、高禮遇以及周到細致的接待,給貴賓留下了深刻印象,為中國爭取朋友、擴大影響,發揮了重要作用。
“文化大革命”時期:干擾與改進
新中國成立之初,在特定國際、國內環境下,迎送國賓禮儀,總是本著禮多人不怪的想法,投入了過量時間、精力、人力、物力、財力。這種大操大辦的做法,造成了浪費,滋生了形式主義和繁文縟節,因而引起中央注意。遵照毛澤東指示,在周恩來指導下,自“文化大革命”前的1964-1965年起,外交部對迎賓禮儀進行了一些改進,如不再為國賓來訪安排群眾歡迎大會;群眾夾道歡迎規模適當壓縮;取消機場講話,為節約領導人和國賓時間,儀仗隊停止進行分列式表演(1985年8月恢復),外賓參觀時不再組織群眾迎送等。不過,這種禮賓改進勢頭,很快被“文化大革命”打亂,一些正常迎賓規矩,在“破四舊”的口號下,被當成“資產階級腐朽貨色”予以取消,例如國際上廣為流行、被世界各國普遍接受的鳴放禮炮歡迎禮儀,“文化大革命”開始之初即被迫停止(中國1961年起開始為來訪國賓鳴放禮炮,至1966年廢除,又于1983年3月恢復)。同時,又號召“立四新”,到處懸掛毛主席像,把《毛主席語錄》作為珍貴禮品送給外賓,要求對外場所都要呈現“文化大革命”新氣象和革命風貌。在極左思潮的驅動下,1966年9月29日外交部曾規定,參加接待外賓的工作人員:“男同志一律不準穿西服,女同志一律不穿旗袍、不穿高跟鞋、不抹口紅,不戴首飾,不燙發,不拿純裝飾用的手提包等。”
1967年6月,贊比亞總統卡翁達及夫人應邀來訪。這是“文化大革命”開始后第一位外國元首來訪。為了表現對毛主席的熱愛和支持世界革命斗爭的無產階級的國際主義精神,接待國賓的禮儀活動,凸顯了濃厚的“文化大革命”色彩。應贊方要求,我方派出專機,赴巴基斯坦接送卡翁達總統一行,令客人想不到的是,機組人員除了做必要服務外,還在專機上為客人表演歌頌毛主席的文藝節目,向贊方客人贈送毛主席像章和《毛主席語錄》。更令客人想不到的是,機場歡迎儀式,安排紅衛兵向客人獻花,同時也獻上《毛主席語錄》,并當場背誦語錄。軍樂隊演奏兩國國歌,但卻取消了常見的鳴放禮炮禮儀。卡翁達總統檢閱的是陸、海、空軍以及民兵、紅衛兵組成的“五軍”儀仗隊,與3000名載歌載舞的群眾隊伍見面,數十萬群眾從東單到釣魚臺國賓館街道兩旁夾道歡迎。歡迎宴會廳主席臺正中懸掛毛主席畫像(一向是懸掛兩國國旗處),而把中贊兩國國旗掛到主席臺對面。贊比亞貴賓對中國十分友好,未在意中方那些非常規“禮儀”安排。
對“文化大革命”極左做法,多數人在思想上還是有抵觸的。1972年12月,外交部召開全國外事工作會議。周恩來在極為困難的時刻,采取果斷措施遏制外交系統的混亂,對禮賓工作較早擺脫極左干擾起到重要作用。
外事會議檢討了當時禮賓接待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如大國沙文主義、無政府主義、弄虛作假以及禮儀繁瑣、鋪張浪費等現象。根據周恩來的指示,會議就改進禮賓接待工作制定了文件,并于當月被中央批準。文件指出,鑒于接待任務日益繁重,必須進行改革和簡化。外國元首、政府首腦冬季來訪,減少機場迎賓群眾數量至3000-4000名(原5000-10000名,),在天安門前夾道人數減至4萬5萬(原10萬)。冬季,除天安門廣場外,不再組織夾道歡迎。當年12月9日,加納總理來訪,周恩來總理向加納駐華大使解釋說:外國元首、政府首腦冬季來訪,我國決定取消群眾夾道歡迎。第一群眾受不了……第二外賓特別是來自南方的外賓受不了……第三不坐敞篷車……第四中國領導人年紀大了,也要注意身體。
次年,即1973年中國接待來訪外國元首、政府首腦共8起,其中冬季的2起,未組織夾道歡迎,而1974年接待外國元首、政府首腦5起,均未組織夾道歡迎。1975年,有點特殊,朝鮮金日成主席來訪,仍組織過群眾夾道歡迎。甚至到了1986年10月,英國女王來訪,也曾組織群眾夾道歡迎。不過,總體來說,自1979年起,我國已基本停止群眾夾道歡迎的做法。
改革開放時期:迎賓改革,逐步完善
“文化大革命”結束,特別是隨著1979年中美建交,我國外交事業空前發展,為適應新形勢,迎賓禮儀改革勢在必行。總的方針是,節省人力、物力、財力、時間,體現中華民族崇禮好客,注意同國際禮賓接軌。
主要改革措施:
1.停止提供專機。提供專機的做法,國際上比較少見,不但花費多(70年代,我國去非洲一架專機,至少要花費60萬-70萬元外匯人民幣),而且我方還需承擔專機安全責任。當時我國能提供的專機多為蘇聯產的中小型客機。起初,我國從政治上考慮較多,覺得亞非國家友好,都是窮朋友,要求我國派專機,不好拒絕。可是,進入70年代,國際民航航線四通八達,大型客機可通向世界任何角落,完全沒必要再使用中國尚較落后的小型客機。1978年12月,鄧小平等中央領導同志批準了外交部的報告:停止提供專機。
2.控制國賓訪華起數,并對在華食宿交通免費招待人數和天數做了限定。鑒于國賓和其他重要外賓訪華數量迅速增加(如1979年37起;1984年63起;1985年70起),每團的人數動輒超過百人,如美國副總統蒙代爾團181人,菲律賓總統馬科斯夫人團1 34人,扎伊爾總統蒙博托團130人等,自1980年起,中國曾數次限制外賓來華起數、人數。自1999年2月起,按外交部規定,每年接待外國元首國事訪問不超過10起,政府首腦的正式訪問不超過6起。1999年7月1日,中國規定,在對等基礎上招待外國貴賓5天,外國元首級限18人,政府首腦級12人,超出者自費。
3.壓縮儀式規模,減少出席人數。歡迎儀式是雙邊活動,中國只邀請來訪國貴賓的隨行人員及其駐華使館參加,自1978年10月1日起,停止邀請來賓國以外的其他國家駐華使節參加儀式。外賓抵離,中方有關部、司級官員迎送,離京時,不再舉行儀式,改由中方領導人前往賓館話別(國家主席和國務院總理“話別”安排,分別于1993年和1996年停止)。另外自1989年1月起,不再安排少年兒童和青年隊伍參加歡迎儀式(2013年恢復安排803少年參加)。
4.歡迎儀式由機場、車站移至人民大會堂舉行。天安門、廣場及人民大會堂是共和國的心臟,是中國政治活動的中心。在人民大會堂東門外廣場(天氣不好或冬天在大會堂內北大廳)舉行歡迎儀式,突顯了舉國歡迎的政治含義,不僅官方重視,民眾也會熱情歡迎。因為民眾在天安門廣場游覽時,肯定會被壯觀儀式場面所吸引,當聽到莊嚴國歌和隆隆禮炮時,往往會駐足、觀看、鼓掌。廣大民眾的熱情,一定會給貴賓留下更美好印象。這項改革的實際意義還在于,歡迎儀式地點改變,避免了機場(車站)往返興師動眾折騰,節約了中國領導同志和有關迎送人員時間和大量人力、物力。這一改革不僅受到外賓的歡迎,也受到廣大民眾支持,有人寫信稱贊說:“五屆人大三次會議后,我國領導人歡迎外國國賓儀式地點改在人民大會堂前舉行,給人以耳目一新之感。”這項改革于1980年9月實行。
歡迎儀式之后,通常是進入人民大會堂進行政治會談、簽約、宴會。這樣,國賓訪問的幾項主要活動一氣呵成,時間、地點緊湊、自然,避免了出出進進、來來去去,節約寶貴時間和精力。
5.恢復鳴放禮炮。自1984年2月起,恢復在“文化大革命”中中斷的為來訪外國元首、政府首腦鳴放禮炮禮儀。禮炮分別為21響、19響,與國際上接軌。
6.設陪同團長。外國貴賓應中國領導人邀請來訪,中國主席或總理不可能全程陪同,自1983年7月起,中國設置陪同團長,全程陪同國賓訪問活動。陪同團長由國務院部委正、副部級負責人擔任。多年來,這一做法為確保國賓訪問成功起到了積極作用。可是,由于陪同團長的級別,難以做到完全一致,引起一些國家使節抱怨。還有,由于各部委負責人負擔重,難以應約作陪同團長,因而從1998年4月起,停止了派陪同團長的做法。此后,外國國家元首、政府首腦來訪,抵離北京,一般由外交部領導、駐來訪國大使、外交部有關司負責人迎送。
新世紀:改革繼續深化
進入新世紀,中國對外交往更加頻繁,來訪貴賓有增無減,更顯著的特點是,在中國召開的重要國際會議更多了。遵照中央“國賓來訪禮儀安排要更隆重、更熱烈、更多彩”的指示精神,外交部禮賓部門堅持繼續深化改革,對迎賓禮儀進行了全面、科學規劃,該精簡的精簡(如鑒于機場、賓館兩次獻花,從2003年起,歡迎儀式不再安排獻花),該恢復的恢復,但增加和創新的項目更令人矚目。總之,現在的迎賓禮儀比過去更為豐富、更實用、更體現中國重禮好客的傳統。
1.禮兵。增設禮兵在機場列隊迎接國賓;國賓抵離釣魚臺國賓館,東門口兩側禮兵行持槍致敬禮;國賓乘專機赴外地訪問,在機場也鋪紅地毯。細心的人們會發現,2013年,迎賓儀式又有新變化:國賓到達儀式現場時,我國安排3名號手吹奏起迎賓曲;曾取消數年的少年兒童隊伍,在歡迎儀式上又出現了。少年兒童載歌載舞,無疑會加強儀式的歡快氣氛。
2.摩托車護衛禮儀。1954年10月印度總理尼赫魯來訪,我國首次實行摩托車護衛。當時安排4輛摩托車,分別處于主車兩側四角。1957年4月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主席伏羅希洛夫來訪,增至9輛摩托車,呈“人”字狀,在主車前及兩側排列。后來,人們看到常常有11輛出現,系因有兩輛為備用車。國賓摩托車隊護衛,在中國曾兩度實行、兩次停止。第一階段,1954年至“文化大革命”前,因“文化大革命”“破四舊”而停止。第二階段,1981年9月至2004年1月,當時是為了減輕城市交通壓力,停止實行。現在,對于摩托車護衛,出現了兩種聲音:一堅持取消。且不說會增加市內交通壓力,就其摩托車隊本身,不僅起不到護衛作用,而且更不安全,特別是冬天路滑,極易出事故;二要求恢復。理由是禮儀需要。至于道路擁擠問題,可科學規劃,如只選擇重大禮儀場合、只在長安街護衛;如冬天路滑,可不護衛等。難題是可以破解的。
3.儀仗隊。迎賓儀式上陸海空三軍儀仗隊員,清一色的男性士兵。現在有人提出,為什么不可以有女性呢?這確實是一個值得認真考慮的問題。
4.政府代表、禮儀大使。國家元首、政府首腦出席國際會議,是新世紀多邊外交的亮點。在中國舉行國際會議,迎來送往具體事務,現在由中國政府代表和禮儀大使完成。2006年11月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中國派出11位資深外交官擔任禮儀大使。每位國家元首或政府首腦乘坐的專機或航班抵達后,相應的禮儀大使和該國駐華大使將登機迎接,而由中國國務院各部委部長擔任的中國政府代表和先期抵達的中國駐該國大使也在機場迎接。迎接儀式在首都機場新專機樓舉行:現場掛歡迎橫幅、鋪紅地毯、掛兩國國旗、奏兩國國歌、檢閱儀仗隊。峰會期間,中國國務院部委18位部長或主任,作為中國政府代表,為參會的非洲各國領導人舉行了42場迎接儀式和送行。2008年北京奧運會、殘奧會,國務院22個部委的56位負責人作為政府代表,前往首都機場迎送313批國際貴賓。
2006年6月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元首理事會第六次會議在上海舉行,6個成員國元首、3個觀察員國元首以及阿富汗、印度、獨聯體、東盟領導人出席,中國由前駐俄羅斯大使和上海市政府一位領導負責迎送,并安排獻花、鋪紅地毯。
早在2000年10月,中非合作論壇第一次部長會議在北京舉辦,中國政府首次設置迎送貴賓的禮儀大使。第二年11月,在上海舉辦第九次亞太經合組織領導人非正式會議,又派出3位禮儀大使,代表國家迎送與會各國領導人。2010年上海世博會,共接待98位國家元首、政府首腦和117位議長、副元首、副首腦及外長以上代表團。所有這些重大多邊外交迎送活動中,禮儀大使們的出色表現,得到中外人士一致認可和好評。因為世博會時間較長,禮儀大使也是輪流開展接待工作,并不需要長駐上海。
禮賓工作永恒的主題是,追求完美,不斷創新,不斷規范,不斷完善。
(編輯 黃艷)
(作者是外交部禮賓司原參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