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睿,周 波
(四川大學建筑與環境學院,四川成都610065)
地域特色是指一個地區自然景觀條件與其歷史文脈的綜合,包括它的地形地貌條件、氣候條件、自然條件、動植物資源以及歷史、水文地質條件、文化資源和人們的各種活動、行為方式等等。
在城市建設中,自然、歷史、人文和社會經濟等都對城市發展建設起到決定性的影響,所以地域特色是使某一地區、某一城市與眾不同的重要因素,發掘地域特色,發展地域特色,城市的發展才能穩步向前而不至于千城一面。
文章重點就其歷史發展和人文建設展開做研究。小城鎮空間結構的增長受無意識的自然生長發展及有意識的人為控制兩者交替作用,這兩者都具有地域性。通過對甘孜州爐霍縣城市總體規劃空間布局與地域特色關系的研究,可以看到地域特色在城市空間結構中的體現。
爐霍縣位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北部,東鄰道孚縣,西連甘孜縣,南倚新龍縣,北接色達縣,東北與阿壩州的壤塘、金川兩縣交界。爐霍縣幅員面積5 796.64 km2,現轄新都鎮、泥巴鄉、雅德鄉等1個鎮15個鄉, 171個行政村,392個村民小組,全縣有藏族、漢族、回族、羌族、蒙古族、土家族、彝族等多民族居住。至2010年底,全縣總人口45 341人,其中非農業人口6 376人,城鎮化率為22 %。
縣城駐地新都鎮,城市中心功能分散,中心感不強。中心城區現狀建設用地主要在鮮水河以南,團結路以西,環城路以北的區域之內。其中團結路以東是一個城中村,尚未承擔城市建設用地功能的作用,該片區主要是居民點居住用地,夾雜少量小工業作坊,建筑多為藏區特有“崩科”式,建筑體量較為龐大。濱水空間利用不足,藏北高原城市特色不明顯,城市土地產出率不高,舊城保護與更新壓力大。圖1為爐霍縣城綜合現狀。

圖1 綜合現狀圖
爐霍縣地處遠古民族遷徙古道要衢,以石棺為代表的遠古文明遺存十分豐富,在川滇西部高原民族考古文化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縣內僅上百座的巨大石棺遺址就有6處,沿達曲河、泥曲河、鮮水河西岸臺地均有零星分布,是名符其實的石棺王國。縣城霍爾廣場與周邊博物館、展覽館等集文化展示與公眾公共生活為一體。
壽靈寺是藏區歷史上著名的“霍爾十三寺”之一,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壽靈寺及其周圍民居已基本形成了規模,展現藏傳佛教建筑風貌。從圖2可以看出縣城北側壽靈寺附近的城市風貌別具特色。

圖2 城北依山勢分布的民居與壽靈寺
崩科建筑是爐霍縣主要的地域建筑類型,它造型整齊劃一,外部紅白色彩對比強烈、以“崩科”結構為主體。在藏語里,“崩”是“木頭架起來”的意思,“科”是“房子”,“崩科”就是“木頭架起來的房子”。一般多為兩層,也有少數單層的。傳統“崩科”民居建筑的營造方法一般有兩種,一種是將半圓木兩頭直接搭交,使四方墻體連成整體,在木墻體上挖洞作門窗;另一種是將房屋四角的圓木搭成燈籠架,然后在角柱上挖槽,再將半圓木兩端插入柱槽內,層層橫疊成墻。
爐霍縣境內大量居住建筑都是“崩科”式,或者外觀“崩科”的多層現代住宅。在爐霍、道孚一帶,底層以上夯墻,以石砌墻,樓上全以木材組成“崩科”的樓房更為普遍。而有一種變平頂為蓋上青瓦、琉璃瓦硬山頂,形成獨具一格的藏漢建筑風格相結合式“崩科”,現在也為數不少。
這種獨特的建筑形式也是游牧民從草原帳房隨季節移動到定居的歷史印證,具有豐厚的文化價值。
爐霍縣城位于雅礱江一級支流鮮水河源頭,尼曲、達曲交匯處的的山原河谷區,地處達曲南岸,鮮水河西岸,地勢南高北低,西柯河(即秋日河)由南往北穿城而過,周圍山原起伏,開闊朝陽,沿河多為平壩,靠山多為坡地,地形環境豐富多樣。爐霍本地的“崩科”建筑較甘孜、道孚都有很大不同。爐霍縣的“崩科”建筑更具長遠歷史,更好更多的使用木材,屋頂有平屋頂和琉璃瓦硬山頂,在歷史傳承和發展上較周邊地區更優。爐霍地處鮮水河地質斷裂帶,崩科建筑能有效防震。圖3展示了爐霍縣城區建設中的崩科民居。

圖3 建設中的“崩科”居民
俯瞰爐霍縣城,琉璃瓦的屋頂十分突出,在藍天白云和青山綠水間熠熠奪目。就現狀而言,爐霍打造“崩科城”具備一定基礎(圖4)。

圖4 從壽靈寺俯瞰爐霍縣城
爐霍縣城空間結構經歷了幾個重要轉變。爐霍縣城初具雛形在1924年,爐霍知事建公署于官寨(章谷土司官寨,壽靈寺南,1816年、1923年兩次經地震重建)東端。舊縣城依山而建,僅有一小街,卵石鋪砌,十分狹窄,長約300 m左右。沿小街一式平頂藏房,間有一樓一底,其余農商均傍山建舍。縣城僅有小學1所,無工業、電力,照明均用酥油點燈或松脂照明。圖5為爐霍縣早年位置。

圖5 爐霍縣清末城區位置
1952年川藏公路復通,新縣城遂沿路興建,至1972年初縣規模。1973年2月6日18時爐霍大震(7.9級),縣城又毀。經30年辛勤經營,一座環境整潔優美、各類設施較齊全的新縣城重現川藏線。
從爐霍縣的城市空間演變來看,爐霍縣是典型的依靠交通發展起來的城鎮,G317國道、S303省道是縣城對外交通聯系主干道。城市主體從清末壽靈寺附近,逐步轉移到國道、省道經過的地勢更為平坦的山腳,形成如今的規模。城南是城市行政商業片區,縣城的行政、商業、文化中心和居住片區,集中了城市大量的人口和活動。而壽靈寺附近的舊城功能逐漸回歸至宗教文化及居住。
據百余年來有關文字資料記載,爐霍縣從1811年至今已發生了6次6級以上強烈地震,縣城歷經災難,多次被毀,爐霍人民從廢墟上一次又一次的站立起來,用雙手建設自己的家園。縣城北岸壽靈寺,迄今已有一千多年歷史,1973年地震毀壞后遷至現址,新建壽靈寺于1983年動工復建,1988年竣工。現今的壽靈寺規模宏大、金碧輝煌,匯集了康巴地區寺廟文化的精華。城區周邊新建的一排排整齊、美觀、又具有抗震功能的“崩科”式民居,同樣顯示了獨特的抗震文化。現今的爐霍縣城是一座科普教育與愛國主義教育的大課堂,他的歷史與現實就是一部有教育意義的好教材。爐霍縣的發展歷程就像雄鷹一樣,展翅重飛。
從爐霍縣歷史、地理環境、文化影響,以壽靈寺為首的精神高地,沿秋水河兩岸分布的崩科式居住用地及成片集中的行政商業區,爐霍縣的城市主軸清晰可見,形成爐霍縣城發展主體。
經過對地域特色、對城市空間結構影響的梳理,并結合城市發展目標規模,最后形成總體規劃中城市空間布局,在空間結構和功能分區上都體現了爐霍縣地域特色。故在城市總體規劃中提出:“以舊城為行政商業主中心,以鮮河壩為城東新區(居住與工業為主),以城西為商貿物流中心,以霍爾廣場為城北中心的康北旅游集散中心,沿河帶狀發展布局”,形成“南優、西延、北接、東拓”的發展思路與“一體兩翼”的主體結構(圖6)。

圖6 爐霍縣城建設戰略圖
在充分尊重地域特色空間結構的基礎上,進而確定城市功能分區如下:在“一體兩翼”的總體框架指引下,指引城市功能分區(圖7)。
一體:指的是以城南行政商業中心為起點,沿秋日河濱水景觀軸線延伸至鮮水河南側康北旅游服務中心,北抵壽靈寺宗教文化旅游中心,該軸線形成了爐霍縣城具有城市活力和鮮明特色的骨架主體。
左翼:指的是以康北商貿物流集散中心為主體的城市活力之翼。
右翼:指的是以中國藏區崩科城觀光旅游區、城東新區、城東旅游商貿街區為主體的城市活力之翼。
地域特色研究在進行城市總體規劃編制時十分重要,尤其是在確定城市空間結構上。在進行總體規劃編制時,工作量大。數據的分析、基礎資料整理、人口預測等等都需要嚴密而科學的工作態度;而城市空間結構的梳理不僅需要數據的支持,還需要綜合文化、歷史、地域特色。好的城市空間結構能引導城市更優化的發展。爐霍縣城市總體規劃修編中,挖掘城市地域特色,梳理用地分布,將不利的占地面積大的居住建筑加以整合形成獨具特色的藏區崩科城,發展旅游產業,最終形成的城市空間布局正是有效的發揚地域特色,切合實際,順應時代發展,值得推廣。

圖7 功能結構分析
[1] (美)劉易斯.芒福德城市發展史[M].倪文彥,宋俊嶺,譯.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89
[2] 王強.小城鎮規劃特色探析——武連鎮建設規劃實踐[J].規劃師,2000,16(4)
[3] 賀先棗.與高原土地共生的康巴民居[J].重慶建筑,2005,(4)
[4] 曾華浩.地域特色景觀設計探析[J].防護林科技,2007,(6)
[5] 江曼琦.城市空間結構的優化分析[M].人民出版社,2001
[6] 熊國平.當代中國城市形態演變[M]. 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 2006
[7] 梁德闊.小城鎮空間結構變遷的形式和動力[J].云南地理環境研究,2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