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 偉,沈 一
(四川大學建筑與環境學院,四川成都610065)
近年較為頻繁發生的大小地震向國人警示了我國是一個多震害的國家,據中國地震局官方數據,發生在全球大陸地區的大地震中,約有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在我國。自20世紀初至20世紀末,我國已發生7~7.9級地震99次,8級以上地震9次[1]。然而目前我國受過大地震災害的城市在地震中顯得措不及防,災后城市綠地的避災、救災功能發揮得不太明顯。以四川省的汶川地震和蘆山地震為例,這些山地城市震災后,綠地規模遠遠達不到城市人口的避災容量,安全的綠地空間也稀少,人群均是無準備地四處尋找安全區域避難,這些都反映出我國諸多小城市亟待改善城市綠地的防災規劃和布局現狀。
我國地震活動頻度高、強度大、震源淺、分布廣,是一個震災時發的國家。1900年以來,我國死于地震的人數達550 000人之多,占全球地震死亡人數的53 %。據統計,20世紀以來,我國因地震造成死亡的人數,占國內所有自然災害包括洪水、山火、泥石流、滑坡等總人數的54 %,單從人員的死亡數來看地震可以說是群害之首[2]。
在近年發生的汶川地震和蘆山地震中暴露出了城市綠地系統防災避險設施建設存在著突出問題:中小城市公園建設滯后,作為避難場所的綠地開敞空間嚴重不足,現有城市公園更缺乏必要的防災功能設計。對于防災避險綠地建設較為完善的城市也或多或少地存在綠地據點分布不均勻,防災綠地的服務半徑未能覆蓋到整個城區,現有防災避險綠地主要依托城市公園和廣場,其他類型的城市綠地未能起到有效避災作用等等情況。在防災避險綠地的選址布局上,很多山地城市為了彌補建設用地的不足往往將城市綠地選址在地勢陡峭、地質不穩定等較易發生垮塌和次生災害的地段,并不能保障群眾避震減災時的人身安全。山地城市由于道路狹窄,使得道路綠地也未能發揮好緩沖墜落物體和群眾避難的功能,不能為疏散和救災通道提供有效庇護。
在地震災害發生時,城市綠地空間開敞,建筑物少,植物大多不會因地震而倒伏,因此理想的城市綠地能發揮較大的避震減災作用。城市綠地的開敞空間如草坪、廣場可以作為安全有效的避難場地,為災民提供臨時的生活場所、救援人員的救災物資和設備的集散地、救援直升機的起降場地、救災人員的駐扎急救地、救災指揮部所在地、倒塌建筑物的臨時堆放場等等。城市綠地的植被可以防止火災發生,延緩火勢蔓延,減輕或防止因爆炸而產生的損害,高大喬木可以緩沖墜落物體,抑制建筑構筑物倒塌,植物樹干也可以搭設吊床、曬衣,高大獨特的植物可以作為震后救援人員判斷方位和地址的參照物,房前屋后的樹木也是人們準確尋找家園的地標。公園等大型綠地作為群眾集中避難的場所,也是空中救援人員明顯的救援目標。城市綠地的水體在災時則可以作為避難群眾的生活水源和消防水源。城市綠地特別是大型公園里的廁所、小賣部、飲水系統、園林構筑物、垃圾站、游戲設施等也可為居民避難提供方便,公園管理中心和廣播系統可以有效指揮避難群眾和及時發放消息,有條件的大型公園可以設置太陽能發電和通信,也可配備應急燃氣等幫助災民解決生活之必需,因此大型公園在避震救災中的功用是其他城市設施難以比擬的。城市綠地開敞空間平時則可以作為學習有關防災知識的場所,以便在災害發生時有效減少地震所產生的損失。
我國自古以來在城市建設和避震減災方面就有很多成功的經驗,但由于我國地域遼闊,各地條件相比其他大多數國家復雜,城市災害類型繁多,不像某些國家以一種災害為主可預防得全面周到,因此近年來一系列地震災害的發生讓我們措手不及,這不得不引起我們對國內城市防災避震工作的重視。近年中央和各地方政府陸續發布了一系列防災減災工作的法律法規,如《中華人民共和國防震減災法》、《城市抗震防災規劃管理規定》、《加快編制城市綠地防災避險規劃》的通知、國家標準《地震應急避難場所場址及配套設施(GB 21734-2008)》、《關于加強城市綠地系統建設,提高城市防災避險能力的意見》、《四川省城市防災避險綠地規劃導則(試行)》等,這些法律法規的硬性規定對城市防震減災起到了有效的指導作用。
臺灣在20世紀90年代后期借鑒日本的防災規劃進行了臺北市都市計劃防災系統的規劃。1976年唐山大地震后我國擴大了市級公園面積,并將公園與救災通道相連。2003年,國內第一個防災公園——北京元大都城垣遺址公園才建成投入使用[3]。國內現行城市綠地防災專項規劃采取的主要方式體系是將城市劃分為市域、規劃區、中心城區三個層次進行規劃,劃分固定避震減災公園、臨時防災避險綠地、緊急防災避險綠地三級防災綠地體系類型,并研究了群眾的避難行為和特征,對不同類型避災綠地的服務半徑和人群容量做出了相應規定,以及劃分一級疏散救災綠道、二級疏散救災綠道的防震減災道路通道和隔離綠帶[4]。成都在“5·12”大地震后對1993年的《成都市區抗震防災規劃》進行了修編,進一步提高了防震減災能力。在四川巴中市和樂山市的城市綠地系統防災避險專項規劃中,均對兩市綠地系統進行了防災分區,按固定避震減災公園、臨時防災避震綠地、緊急防災避震綠地的服務半徑規劃避震減災據點,并提出了綠地防災改造和設計措施,同時規劃將救災通道和疏散通道分離獨立發揮作用。
由于我國地震災害不及日本等多發國家頻率高,強度不及它們強,且投入和維護成本高,物資有效期短,地區經濟不發達等等因素,目前我國城市綠地的防震減災建設情況并不太好,許多城市多無公園硬件設施改造,也無防災設備物資的儲備,在城市防災避險綠地系統的專項規劃方面也需要進一步的完善和提升。
國外的一些城市十分注重城市避震減災的規劃和建設。早在1693年,意大利海港城市卡塔尼亞在地震災后重建中對整個城市的道路進行擴寬并連接各城市廣場,改變災前街巷的凌亂和擁擠現象,并且道路兩旁種植行道樹進行保護[5]。19世紀50年代,美國芝加哥的一場大火幾乎燒掉了城市的四分之三房屋,但火災后芝加哥完成了對城市開敞空間體系的規劃,城市由各條綠帶串聯起城市綠地節點,從而讓綠地空間貫穿整個城市,既將城市各區域分隔開,又形成了城市安全的疏散和庇護通道,不僅有效抵御火災,而且對抗震避難同樣具備很有價值的現實意義。日本處于地震多發的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上,因此日本在城市防震避震方面的研究和實踐處于世界領先水平,從1947年起日本頒布和修編了十余部針對避震減災的法律法規,從國家最高層面上來嚴格避震減災措施。日本還在城市綠地建設,特別是防災公園的設計上研究得很是全面,如公園里常年儲存有帳篷、滅火器、醫藥用品以及20年保質期的飲用水等救災設備,公園的照明設施、無線電、廣播等在震后城市設施癱瘓狀態下仍能獨立發揮作用。日本的防災公園在園林設施等細節上也考慮進了防災功能,在避災時座椅可以改造成灶爐,化糞池頂可以作為應急臨時廁所使用等等。
城市綠地系統防災避險規劃是基于城市總體規劃和城市綠地系統規劃的專項規劃,首先必須以全面調查研究城市各類綠地和人口分布情況為前提,合理確定防災分區和各級防災避險綠地的結構功能,然后選定合適的城市綠地改造成為防災避險綠地,安排相應避震應急設施,最終實現整個城市綠地系統的有機聯系,共同協調配合使地震災害的損失降到最低。針對我國城市人口密集,中小城鎮自然生長情況普遍,城市綠地面積不充裕,防災設施配備不夠等等情況,結合個人在城市避震減災綠地系統規劃的研究,下面個人提幾點在防震減災綠地規劃和設計上的參考措施和辦法。
在城市避震減災綠地系統規劃方面,要將城市內能起到避震減災功能的綠地進行整合,規劃城市整體有機的避震減災綠地系統:公園綠地按城市人口分布和公園服務半徑均勻規劃防災公園、臨時防災避震綠地和緊急防災避震綠地;充分利用城市其它用地類型中的附屬綠地,特別是教育用地、居住用地、體育用地等等的附屬綠地,使之補充公園綠地的避震減災功能,與公園綠地一并構成城市的避震減災綠地體系;引入城市外圍生態綠地規劃形成環繞城市的避震減災隔離保護疏散綠地類型,防護外界對城市的危害,增加城市人口向外疏散避難的渠道;城市主要道路盡可能規劃多版式道路綠化,分別規劃救災通道和疏散通道各自形成獨立體系發揮避震救災作用;城市的河流不僅災時提供水源,其帶狀形態有利于聯系城市其它避難場所,必要時還可以水路運輸物資,因此要注重濱河防災綠地的防災規劃,使之充分發揮避震減災功能。此外還要規劃控制各類城市綠地避震的安全性:居住區綠地是城市中分布最為廣泛、與人們避難最為直接的綠地類型,這就要求要充分重視居住區綠地的避震減災規劃,提高其安全性能,規劃控制足夠的綠地面積;廣場等城市開敞空間是理想的避震減災場所,但隨著城市地下空間的利用使得廣場如同一棟建筑的屋頂,因此要控制此類廣場結構的抗震性能以保證防災避難場所的安全性(圖1)。
在城市防災綠地體系規劃的宏觀控制以外還要注重各個公園的防災設計,在公園的防災功能區方面,要注重棚宿安置區、醫療救護區、物資集散區、救災指揮區、防護隔離區等的功能劃分;在建筑、服務設施的平災結合設計方面,要設計能滿足救災物資儲備、安全適用的建筑物和提供災時遮蔽、休息、生火做飯的設施等等;在植物防災設計方面,要選用油脂少、水分多、樹皮厚、材質硬、易郁閉的防火樹種作隔離帶,如櫟樹、榕樹、珊瑚樹等,植物選用以高大穩定的喬木為好,以便搭設吊床;此外,還要注重公園開敞空間的營造,大草坪和大廣場由于維護費用高,生態效益低,曾一度受到

圖1 城市防災綠地體系規劃結構示意
學界的批判,大水面也由于水資源匱乏和維護成本較高而飽受質疑,然而對于應急避難的防災公園來說,保持一定規模的草坪、廣場十分有利于避難人群的安置和人身安全,公園水體也是災時消防和生活用水的便捷來源。
雖然我國地震頻繁度和強度遠不及日本,可以不像日本的防災公園配備完善、先進的救災儲備物資和設施,但要預防大地震的破壞,有必要規劃提升城市避震減災綠地體系,注重城市避震減災綠地的設計和建設,使城市綠地除了發揮好它平時的生態和景觀功能,還要發揮好在城市災難后提供避難和救災的重大作用,有效減少震災損失。生命誠可貴,作為一個園林規劃設計人員,在從事此類防災規劃時,應該做到規劃的切實可行,努力探討研究科學有效的園林綠地避震減災方法,以保障城市在地震發生后居民的生命財產損失降到最低。以上就是筆者在參與編制城市綠地系統防災避險規劃時經過參考相關理論和案例,結合自己的實踐研究得出的思考,有不當之處請同行批評指正。
[1] 中國地震局網站http://www.cea.gov.cn/publish/dizhenj/467/490/20131127151858836596174/index.html[oL]
[2] 中國科普博覽網http://www.kepu.net.cn/gb/earth/quake/basic/bsc07.html[oL]
[3] 費文君.城市避震減災綠地體系規劃理論研究[D].南京林業大學,2010
[4] 四川省建設廳 四川省城市防災避險綠地規劃導則(試行)[S].2009
[5] 邱巧玲,古德泉.國內外防災綠地之比較與我國城市避災綠地的規劃建設[J].中國園林,2008,(1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