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澤文
(西南交通大學建筑學院,四川成都610031)
電影與建筑都是最具表現力的綜合藝術。以電影為例,它是集攝影、音樂、舞蹈、美術、設計、文學、思想于一體的文化綜合產物。同樣,建筑藝術不僅有其本身的體量與空間,更包括了雕塑、繪畫、設計、文化、哲學、宗教等。人們甚至可以從建筑這個詞匯的構詞去探尋它的深意,建筑英文譯為“architecture”,最初起源于希臘,羅馬人始用。 “archi ”為“大、綜合”之意,“tecture”為藝術、技藝。而電影中最常用的手法“蒙太奇”也是取自法語中的建筑名詞,雖然電影的產生相較建筑的歷史顯得非常短暫,但就其兩者的血脈卻有著千絲萬縷的關聯。
對于光和影的運用,建筑師都會有著自己獨特的思考,但其中將光影用作建筑設計表現元素的當屬路易斯·康*和安藤忠雄*了。

圖1 kimbell art museum(資料來源:《路易斯·I·康》)
在路易斯·康各個時期的作品都體現了他對光與影的喜愛,他曾說:“因為有了光,建筑才變得動人”。在他設計金貝爾藝術博物館(圖1)時,康將光當作建筑作品的重要元素,在美術館頂部設計一道縫隙把自然光引入,然后用兩瓣分開的圓弧板將天光反射回天花板,使得美術館內部能隨著外部陽光的變換產生不一樣的光影效果,這時建筑變成了一幅由光影構筑的定格影像,同時隨著時間的變化,建筑變得流動起來,猶如播放的影片一般。同樣作為以光影為建筑設計元素的安藤忠雄在他的作品中也從不吝嗇這種偏愛,以他設計的光之教堂(圖2)為例,他將建筑的形式、材質這些統統忽略,只留下最有表現力的光影,給神圣的宗教教堂留下了撼人心魄的震撼與感動。而他因此留下了他最為著名的作品之一。

圖2 光之教堂(資料來源:《安騰忠雄》)
既然藝術與光影作為一種電影與建筑共通的語言,那么電影與建筑的關聯便顯得尤為清晰。所以當我們不能直接解讀晦澀的建筑思想時,便可以通過對電影的剖析來了解這具有通感的綜合藝術,從而達到認識建筑的目的。
當人們提起光影,談到時空,是分不清楚這到底是在講述電影還是在品讀建筑。電影用一束光投在銀幕上呈現了萬千建筑,建筑用連續的空間使人們在行走時目睹了一幕幕影像。一部好的電影,每一個畫面都有導演的精心設計場景;一棟好的建筑,每個細節都是建筑師對使用者使用時的構想,甚至兩者的創造也有著許多相似之處。都有著漫長的討論、創作過程,都有著對“情節”和“場景”的縝密構思,都在試圖構建一個完整的“空間”故事,都在經歷著反復的嘗試與修正,甚至都在跟投資方做著博弈與妥協。
筆者相信,一個好的導演對建筑的品味絕不會太低,畢竟他在營造電影情節時都離不開建筑場景對氛圍的影響。一組哥特式的尖頂建筑能瞬間將我們帶入有著神秘色彩的歐洲中世紀,一排輕巧的飛檐與圍合的院落又能拉我們回到那輝煌的唐朝。建筑在電影里已經成了必不可少的背景,所以導演甚至需要考慮將建筑形式、城市形態轉化成虛擬的信息載體,從而讓電影取得真實的效果。同樣,一個思維清晰的建筑師在設計一棟建筑或者做一個城市規劃的時候,他也會有著電影導演般的思維路徑。首先他在對建筑進行價值定位時其實相當于在給整部電影定了一個基調,然后在跟甲方溝通的時候相當于電影投資方的尋找,最后在選材和設計時,是否就如同演員的表演和劇情的深入。一棟建筑的誕生竟然與電影制作如此相像,由此可知電影與建筑的融合共生也不無道理。
建筑的形體效果給予了電影還原與穿越的魅力,而建筑這種以往只能通過實地體驗和二維圖畫的立體藝術也通過電影的解析與重構走進了公眾的視野。許多我們當代人所熟知的建筑物不是因為我們親身到達過它,更多的了解是基于影像的傳播而認知。所以當兩種綜合藝術的集大成者進行如此深入的融合,它們也成為公共藝術不可或缺的部分,成為新的綜合藝術而更具生命力。
2004年由路易斯·康之子拍攝的《我的建筑師》(圖3)一片獲得奧斯卡最佳紀錄片獎提名。導演通過采訪父親當年的諸多友人來拼貼他兒時就失去父親的記憶,將眾建筑師和以往同事對父親的評價總和之后,父親的輪廓漸漸清晰起來。然后在導演一一去父親設計的建筑中感受的一霎,那由別人勾勒的輪廓瞬間有了情感的充實,建筑在此刻成為溝通兩代人交流的傳聲筒,彼此能聽到對方想說的話。

圖3 我的建筑師(資料來源:http://www.myrchitectfilm.com/)
正是由于導演將路易斯·康的建筑轉化成電影語言,才使得那些不能親自到建筑作品中感受建筑思想的人們,能用這樣一種便捷且快速的方式了解到建筑師的設計。不但使得建筑本身得到更好的保護,而且可以使建筑思想更加廣泛地流傳。
無獨有偶,日本作為我們的鄰邦在現代建筑上可謂星光璀璨,在建筑最高獎項普里茨克獎的獲獎者中,日本僅次于美國,有6次之多。這些建筑師不僅有豐富的建筑實踐,同時他們也很好的借助電影這種表現形式把自己的建筑作品和日本的建筑文化傳播到世界。在紀錄片《壺中——日本現代建筑》中,電影用一個小時左右介紹了日本近現代的知名建筑師和他們的代表作品。影片通過將時間壓縮的方式,使原本跨度很長的時間段在有限的時間內表達,同時又讓觀眾穿梭于各個時期的不同空間之中,這樣人們不但能快速了解建筑設計,同時能了解建筑師的創作意圖和建筑思想。通過這樣的方式,電影為建筑的傳播與發展提供了一個全新的方向。
電影從產生的那一天起就跟建筑密不可分,由建筑刻畫的場景空間能將電影劇情快速的帶入特定的氛圍,我們很難想象如果沒有宮殿樓閣,古裝電影該怎樣去給觀眾講清楚這個故事。所以電影導演也從未缺少用鏡頭去描繪建筑場景。故宮作為中國明清建筑的佳作,在電影中時常借助它恢宏的體量和非人步行的尺度以達到提升威嚴與震懾的效果,而我們也可以從影視中看到,建筑成功地達到了這種效果。
此外,電影不但可以借助建筑回到過去,還可以通過建筑場景的改變探索我們的未來。在這里就不得不提到著名 的電影《盜夢空間》(圖4)了,海報的背景正是在美國舊金山的LombardStreet(倫巴底街)拍攝的,電影通過不同一般的城市空間給觀眾呈現了一個未來世界的景象,劇照中我們可以看到對未來城市刻畫最到位的無疑是演員們身后那張如背景般通天的道路。由此可見,電影與建筑不但有著深層次的聯系,同時在相互促進方面,彼此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圖4 盜夢空間海報
當我們將自身融入到可以任意變換時空的電影影像中,便可以輕易的嘗試著用電影布景的方式去回顧和探尋建筑的過去、現在和將來。我們已經不再局限于只認識“古典”或者“現代”,我們已經可以預知和暢想“未來”。正如電影《play time》對當地社會與建筑的未來構想,現在如此真實的就在我們身邊。而在《終結者》、《黑客帝國》諸類影片中也可以看到未來社會和城市建筑的景象,雖然不一定和電影設計的相同,但作為一種城市與建筑的暢想,電影影像已經起到了其他藝術無法超越的作用。
建筑設計的發展從原有的匠人依據經驗施工發展到之后在圖紙上設計,而現階段越來越多的電腦虛擬技術將建筑設計如同電影場景一般的模擬出來,以這樣的方式來預覽建筑設計品質的優劣。同時我們可以從電影的視角看到,建筑設計的發展在未來將不僅限于對于建筑單體和群體的模擬,它將會融合人的生活,將物質形態的建筑空間和精神形態的生活方式統統由影像的方式進行描繪,讓人們在還未建造建筑實體的時候就能感受未來城市的生活。
[1] 張艷玲.建筑空間時間敘事電影——淺談建筑與電影中的時空結構及敘事之間的聯系[J]. 華中建筑 2010,28(4)
[2] 范虹,崔彤.城市·記憶·影像[J]. 建筑創作, 2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