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婍婧
(西南交通大學建筑學院,四川成都611756)
在城市發展和建筑設計中出現的國際風格和千城一面的趨勢引起了人們的注意,地域主義因此而被提出。木質建筑在地域性表達方面可謂表現出眾,一方面木材作為歷史最為悠久的傳統建筑材料之一被廣泛運用于各個地域的建筑之中,已經深深植入各個地域文化下的建筑傳統之中;另一方面,木質建筑也藉由新的材料加工技術,設計手段和建造技術的進步能夠適應現代建筑空間功能要求;同時,木質建筑中也越來越多地融入了高技、先鋒性和實驗性等特征,能夠為地域性文化的建構和建筑的表達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隨著材料加工技術的不斷進步,木制產品的性能得到了極大地提高,尤其是在利用膠合技術以后,工程木的尺寸也突破了木材本身的限制,并且克服了木材本身各向異性的特點,使工程木的強度大幅提高,能夠滿足更高強度和更大跨度的需要,為木質建筑空間表達和建筑設計方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現代木結構的形式也因此能夠通過對傳統結構形式的改良與新結構的開發,從而得到極大的豐富。
數字化時代背景下的對于木建筑的研究,有別于手工業時期木建筑對于建構的專一關注,也不似工業化生產對于木建筑建構所產生的無區別化傾向的影響,其目的在于需求一種有效的建筑設計與建造的耦合,一種綜合了建筑設計、結構計算和建筑生產及建造,同時能夠提供高品質的建筑空間并且可持續化的木建筑建構的解決方案。
自然資源和環境問題是伴隨著人類文明而產生的問題。與其他材料相比木質材料來源具有可再生性、可靠性和充足性。木材作為建筑材料被大量使用能夠有助于改善氣候環境和節能減排。
在全球化背景下,對于建筑地域性的探討日趨深入,對于基于地域性的現代木質建筑創作而言,并非追求形式上的“本土化”和“仿古(沿襲)”,而是一種自下而上的對于建筑創作過程的探討,是木質建筑對于環境、形式以及技術的綜合的回應。
2.1.1 對自然環境的引用與間接模仿
在木質建筑地域性表達中對于自然環境的直接引用,類似于中國傳統園林中的“借景”的手法,通過對某些界面材質、色彩的處理,以及建筑形體組合和洞口設計的處理,直接地將自然環境元素引入建筑之中,成為建筑的一部分,同時也以這種方式使得自然環境在建筑中得以延續(圖1)。另外對于自然環境的模仿不僅僅停留于形式上具象的模仿,更重要的是對環境做出一種邏輯上的深層表達,一種超越地域文化、民族文化的抽象化的表達。

圖1 挪威的野生馴鹿中心觀測站南側外立面引入自然環境

圖2 比利時根特市新市場融入城市肌理
2.1.2 對社會生活發展和城市肌理的順應
城市的發展使得人們的社會生活方式也發生了極大的變化,對于城市中的建筑以及公共空間的功能的需求也在不斷地更新。求同存異,正是現代木質新建筑針對這些更新所做出的一種回應,這種回應在整體上順應整體城市的肌理與韻律,同時為城市生活的發展提供新的功能空間,并且利用現代的材料技術和建筑語匯對傳統的形式進行簡化與抽象,從城市意象的整體性和功能的適應性上為城市的有機更新提供可能性(圖2)。
2.2.1 傳統形式邏輯的保留
當然考慮到社會文化的發展,人們對于建筑功能和空間的需求也在不斷進步,單純的形式上的復古已經行不通了。但是傳統木質建筑形式的深層邏輯確是可以移植到現代建筑中來的,在現代木質建筑創作中起到導向作用。同時以表現傳統空間精神實質為終極目標的建筑設計,使得所創造出的空間以現代建筑的語匯表達著傳統木質建筑的神韻,通過這種感情移植使新建筑同樣扎根地域性文化之中,為人們提供一種新且“傳統”的歸屬感(圖3)。

圖3 日本梼原木橋博物館對于傳統木結構邏輯的表達
2.2.2 傳統形式的提取與簡化
在保留木質建筑結構和空間形式的深層邏輯的同時要對傳統形式進行適宜性的抽象與簡化,既要保證文化和精神層面新形式與傳統形式的關聯性,又要適應全球化和當代文化下的超越民族的可讀性。
在對于東方木建筑結構的現代抽象與表達的探索方面,日本建筑師們做了一些嘗試。如安藤忠雄在其僅有的三棟以木材為建筑材料的建筑對于對梁柱結構以及斗拱這一傳統東方木建筑結構形式簡化,抽象與提煉。(圖4)類似的嘗試也能夠在隈研吾的其一系列的作品中看到。

圖4 光明寺內部結構及屋頂對于斗拱的簡化
2.3.1 “高技”——木質建筑現代化預制方式的探索
隨著木材加工技術的進步,木結構是預制程度最高的結構形式之一,這使得木結構建筑得以能夠快速地就地裝配,并通過規格化的結構部件達到最佳的經濟效益(圖5)。
中國正處在城鎮化迅速發展的階段,在歷史文化城鎮新的發展中不可避免地要用到傳統的建筑材料,利用地域性的建筑表達手法對其進行改造與創新。因此,對于地域性表達的討論在當今的國情下也具有積極的意義。

圖5 德國戰后臨時教堂,結構構件均采用工廠化預制
2.3.2 “低技”——木質建筑傳統建構方式的回歸
木質建筑在地式的傳統建造方式是對其所在地區的自然環境、地方材料的回應,同時也是文化傳承和技術積累的產物。通過對一個地區特有的木質建筑建造方式的借鑒和應用,能夠使建筑更好地融入當地的城市環境,同時在形式和細節上展現地域文化,得到使用者更多精神上的共鳴和認同(圖6)。

圖6 云南手工造紙博物館,采用在地性的設計和建造方式
“高技”與“低技”并非格格不入的,在設計中應根據木質建筑的具體情況,在“低技”與“高技”中努力找到一個平 衡點,一種“適宜技術”(AppropriateTechnology),這并不是一種折中的態度,而是辯證的選擇。選擇適宜建筑所在地以及建造客觀條件的結構形式和建構方式,是建筑對其所處環境做出的回應,并且一建筑本身的建造限定了一種特殊的場所以及其背后的文化價值取向。
隨著中國城市化進程每年以2%的速度在不斷向前推進,未來一段時期內中國還將持續面臨著數量巨大的對于建筑的需求。今年兩會期間就提出,要通過推動新型城鎮化解決“三個1億人”:促進約1億農業轉移人口落戶城鎮,改造約1億人居住的城鎮棚戶區,引導約1億人在中西部地區就近城鎮化。在這一推動新型城鎮化的過程中,對于大量的城鎮住房的改建工程,工廠大批量預制加上快速的現場安裝這一現代木質建筑的加工建造模式不失為一種快速而經濟的選擇,還可以調動農民參與建設,創造就業機會,真正能夠促改革與惠民生并舉,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具有中國特色的新型城鎮化轉型。
溫家寶總理曾提到過“中國政府從國家戰略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促進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在應對國際金融危機中,我們沒有放松對節能減排和環境保護的要求,并努力把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培育成新的經濟增長點”。如果能夠更多地使用木質建筑這一綠色環保的建筑形式進行住宅的建造,勢必能夠以一種更加經濟和可持續的方式提供更多低耗能的住宅建筑。
另外近年來中國政府也針對木質建筑和木材產品制定了一系列的規范和標準,并已漸成相對完整的體系。這些都體現出政府在政策和規范上對于木質建筑整體的關注與支持。
隨著我國全民生活水平和教育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越來越意識到自身文化傳承和認同感的重要性。因此在建筑領域,人們也希望得到具有地域性文化特征的建筑空間。木結構這一中國的傳統建筑結構形式也適時地重新被關注,當中國現代木結構技術達到一定的水平后,能夠為木質建筑的本土化的表達提供更多的空間的時候,中國的木質建筑將真正地重獲新生。
木質建筑在中國建筑史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具有良好的文化認同感和群眾基礎。同時木質建筑體系、現代林業體系的逐步完善都保證了木質建筑的經濟性和可持續性。另外,國家在政策和規范上對于木質建筑的關注和大力支持,以及市場所表現出的對于木質建筑的濃厚興趣都有利于木質建筑在中國的發展。
中國的現代木質建筑正處于方興未艾的階段,因此我們要在徹底地學習西方先進木結構技術的同時結合我們自身的文化傳統和木結構體系,發展出植根于中華文明土壤中的木質建筑形式,從而有利于木質建筑在現代社會生活中的運用與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