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瑩梅
(四川大學錦城學院,四川成都611731)
可以將場所精神這一概念通俗地看作是一個地方、一個場所表達出來的性格,營造的氣氛,給人們帶來的心理感受。
仔細回顧在高校生活學習的情景,我們不難發現,讓人印象深刻的場所往往存在于那些歷史久遠的校園中。賦予場所精神和記憶的良好校園環境需要在實踐進程中成長和豐富。
通常我們都認為一座歷史性校園往往比一座新建校園更能引起人們的回憶與共鳴,它更具有場所的意義。校園建筑穿越歷史長河,其中的優秀之作早已升華到精神層面。歷史性校園通常在校園內部保存較為豐富完好的文物古跡或歷史建筑,并且空間格局和環境風貌仍保留著原有的歷史特色。
另外,地域文化也是文脈的一種體現。地域概念并非簡單的由地理、氣候等物質因素決定,還包括特定地區文化身份的相關綜合因素。這些所有的元素集合在一起,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人們的價值觀和審美的判斷。這也是在我們營造場所精神時所要注意的環節,同時也是容易被忽視的環節。
深圳大學和南京師范大學位于不同的地理位置,所營造出來的氛圍也截然不同。深圳大學有著海邊開闊晴朗的風景,而南京師范大學有著小家碧玉的溫婉(圖1)。

(a)深圳大學

(b)南京師范大學圖1 不同地理位置的校園氛圍
隨著大學規模的擴大,大學新校區及大學城大量新建。盡管大學校園里人頭攢動,看起來充滿活力,可大學精神的貧乏似乎也達到了極點。在外部社會環境的影響下,大學已經從最初滿足人們的精神需要逐漸地轉移到了物質的層面。大學正在逐步喪失它應該堅守的理念,大學的內在精神和基因已經在逐漸遠離人們心目中的大學理念。首先我們應該豎立起大學的理念,其次應該從場所的營造中去反映和升華這個理念,這才是場所精神在大學校園建設中體現的價值。
大學的建筑是大學的歷史見證、實力見證和辦學理念見證。從大學的建筑中,可以看出它的歷史與文化,乃至精神與氣質。
在某種程度上,大學的建筑就是大學的精神體現,是它們讓“大學”的歷史活了下來,否則,這些建筑的定語完全可以用“工廠”、“商場”來代替。高校建筑應該具備“大家閨秀”那種優雅端莊的風度和氣質,而非工廠里的產品式的擺放或貨架上商品的排列。
這也就是說,高校建筑的形態能夠讓人第一眼就能感覺得出其學校的文化氣息,所體現出來的場所精神也是相符合的。作為大學里的建筑,它總是要帶著某種消極或積極的意義以“物證”的角色出現在大學歷史的審視之中,影響著后人對高校的評說。
隨著時代越來越快的發展,物質更新越來越頻繁,我們周圍的文化在漸漸流失,大學校園形成千校一面的格局,導致特有文化氣息的流失。要使文脈如何在不落后于時代發展的情況下延續下去,利用改建把過去歷史的痕跡保留下來是一個與時俱進的方法。在歐洲的一些老工業城市的街道,時常會看到許多歷史久遠的建筑物處于修舊如舊的修繕之中,以求更好地恢復或者保留它的本來面目。面對西方國家對老工業城市改造和保護所采取的措施,我們的高校也同樣面臨著保護和改造的課題。
皇家馬廄并非是校園改造的項目,但仍能從中看到校園改造中值得借鑒的方法(圖2),建筑師理查德·墨菲保證原有建筑形態不被破壞的前提下,利用當代的材料和構成元素對細部進行了改造。透過這些細部,人們依然可以看到建筑物過去的影子,保留了人們對當時的場景回憶的可能性。

(a)改造前的皇家馬廄

(b)改造后的馬廄圖2 某皇家馬廄
高校景觀是除了室內建筑活動空間以外重要的學習生活及交流的公共空間。其所造就的優美環境和各種積極向上的園林景觀所引導的思想與觀念、理論與意識對校園場所精神勢必產生直接巨大影響。
大學生對環境的心理需求特點是:依靠社會為自己提供信息和感情交流,同時又通過社會為他人所了解并得到承認。在環境的反映上,即是對公共活動空間的向往和對歸屬感的需求。所以,通過對校園景觀的精心規劃和設計,營造一個特有的校園文化,從而將有共同愛好共同追求的師生凝聚在一起。
四川大學著名的荷花池長久以來都是學習交流的場所,并且也是校園中一處標志性的景觀。
入口是人們獲得關于這個物體本身信息的第一印象,也是起到一個校園園區與外部分界的標志物。與此同時,它還體現了這所學校的文化及理念。
中山大學在設計新校區入口時有意保留了老校區入口中的一些元素,使得人們在進入新校區時能夠喚起對老校區的記憶,也是老校區文脈的一種延續。由于校園的擴大,校門從以前的三開間變成了五開間,同時滿足了使用的需求(圖3)。

(a)中山大學老校區入口

(b)中山大學新校區入口圖3 新校區保留老校區的元素
多數高校都在中軸線上設置了林蔭大道,道路在具備導向性的同時具備了遮陽擋功能。由于為了營造大樹環抱的效果,道路的尺度一般在四車道以內,因此,它宜人的尺度讓人更容易親近了,人們愿意在道路上行走和停留。道路無形之中具備了交通空間和交往空間,營造了豐富的場所精神(圖4)。

(a)深圳大學

(b)四川大學圖4 宜人的主干道
“人”是校園的主體,校園空間體現人性關懷,表達對人的理解和尊重,適應現代高等教育中人的行為模式,已經成為當今高校建設的共識。
校園環境中應該因地制宜地營造立體、多層次的參與性空間系統,豐富校園整體的空間體系。在強調空間連續性的前提下,創造出新型的有序流動的空間,形成各類空間的開敞與封閉、人工與自然、靜態與動態的對比與轉換,形成公共——半公共——半私密空間之間的自然過渡,為各種社會交往、信息交流、知識融會提供相應的平臺(圖5)。




圖5 四川大學內景
在當今高校大肆新建的情況下,我們有必要放慢腳步甚至停下腳步,對新建校園進行重新審視。我們從傳統校園中汲取高校的內在含義,營造高校的場所精神。同時,由于校園擴大規模的需求,對傳統校園的更新也是今后傳統校園建設的重要內容。無論是新建校區還是對傳統校區的更新,必須要平衡諸多矛盾,一方面要通過對場所文脈與地域的回應來獲得貫注其中的“記憶”,另一方面也通過發展場所新的用途和活動賦予其生機和活力。處理好“保護與發展”的關系,創造聯系“新與舊”的校園環境,使得新建校區傳承延續傳統校區的場所精神,同時使得傳統校區通過合理更新,在現代建筑群中獲得新生。
[1] 郭蘇明.場所精神的延續——由高校傳統校區更新談起[J].華中建筑,2008,(2):142-144
[2] 姚銀平.現代校園規劃及其發展趨勢探討[J].科技創業月刊,2008,21(9):70-71
[3] 張魯維.高校文化景觀[J].藝術與設計,2008,(11):8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