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盼盼,宋菊芳
(武漢大學城市設計學院,湖北武漢430072)
城市發展日新月異,在大城市建設的過程中,人們已經不再滿足于建筑景觀的建設,更多的把生態城市納入建設的重要任務中。在這種大趨勢下,綠道作為城市中的生態紐帶應運而生,它是集生態、休閑、健身、游憩于一體的集合體,在生態城市的建設中越來越被重視。在武漢城市綠道的建設規劃中,就形成了“一心、兩環、六楔、十帶”的規劃結構,武漢城市綠道在武漢市區域生態平衡的維護、城市生態多樣性的增加、武漢城市綠地系統布局結構的優化以及武漢城市經濟發展的綠色轉型的促進和武漢生態城市建設上,將起不可估量的作用。
“綠道”(greeway)這一術語的發明者是威廉·H·懷特(William H.Whyte)[1]。1959年城市土地學會出版了他的專題論著《保護美國城市的開放空間》(Securing Open Space for Urban America),他在論著中講埃德蒙德·培根(Edmund Bacon)計劃編制的一個位于費城西北部的未開發農業區域的綠道網絡規劃,把這個規劃形容為將“在開發者抵達之前,放棄原有的開放空間格局,摒棄原有的整個街道格局,以此提供整合的鄰里單元,并在其中建立‘綠道’、公園”。按照懷特的理解,綠道起到一個連接的作用,是一個線性的開放空間。在1987年,美國對綠道的定義有了一個官方的認可:提供人們接近居住地的開放空間,連接鄉村和城市空間并將其串聯成一個巨大的循環系統[2]。之后,綠道的概念一直在不斷地優化,到現在,綠道的概念可以作如下理解。
(1)一種線性開放空間,往往沿著自然廊道而建,或沿陸地上交通運輸路線的路權所在范圍而建,其功能轉化為休閑游憩。
(2)任何用于行人或自行車通行的自然或景觀路線。
(3)開放空間的連接線,將公園、自然保護地、文化特征物、歷史場地以及居住區等連接起來。
(4)某些條狀地帶或線性公園被指定為公園道或者綠帶。
在1985年,《世界建筑》刊登的伊藤造園事務所設計的岡山市西川綠道公園介紹中首次涉及“綠道”,之后,我國很多專家就綠道在我國的應用建設開始了研究。1985~2008年,綠道理論和相關規劃方法的介紹以及在我國綠道建設規劃的設想還都停留在研究上面,具體建設的比較少。直到2009年,珠三角地區首次提出了在珠三角地區全面建設綠道網的建議。現在,珠三角的省立綠道線路已建成,形成了“6條主線、4條連接線、22條支線、18處城際交界面和4 410 km2綠化控制區”的總結布局結構,并且拉響了我國大規模建設綠道的前奏。
之后,山東青島借世界園藝博覽會召開之際,開展綠道建設,提出以青島市“山、海、城、河、島、灘、灣”的特色景觀資源為基底,以自然生態環境的保護與提升為基礎,串聯自然、人文等歷史與現代景區、景點,規劃行程多網串聯的倒T形綠道系統結構,構筑以“紅瓦綠樹、碧海藍天”、“奧帆之都多彩青島”城市特色為背景的市域、城區、社區綠道系統網絡。而四川綿陽也提出了《四川市健康綠道系統規劃》,其中以低碳生態、健康環保、科技創新、多元文化融合為理念,通過綠道網絡與城市生態系統的有機結合,充分發揮綿陽科技、歷史、山水景觀、多元文化優勢,形成6條市域綠道、12條城市綠道及若干社區綠道構成的健康綠道系統。目前還在綠道總體規劃指導下,開展涪江濱江綠道建設。
除了這些地方,福州、溫州、嘉興、武漢、西安等地方也都開始把綠道的建設納入城市建設中。
武漢市預計建設市域綠道、城市綠道和社區綠道三種綠道。
市域綠道主要分布在武漢城市外圍,聯系新城、城鎮和各個風景旅游區,主要功能為旅游觀光、休閑健身。綠廊寬度控制一般不小于100 m,主線慢行道寬度不小于4.5 m,支線慢行道寬度不小于3 m。
城市綠道主要分布在武漢市市區范圍內,連接城市功能組團、濱水空間、人文景觀及公園綠地,呈網狀布局,以休閑健身為主兼顧交通通行功能。綠廊寬度控制一般不小于30 m,環城及濱江綠道為城市綠道骨架,慢行道寬度不小于6 m,可承擔國際自行車賽賽事功能,其它城市綠道慢行道寬度不小于4 m。

圖1 武漢市綠道系統結構
社區綠道主要結合社區公園、小游園和街頭綠地布局,為附近居民提供便捷、安全的慢性交通環境。綠廊寬度控制一般不小于15 m,慢行道寬度不小于2.5 m,盡可能與車行道用綠化隔離帶或樹池分隔。
在綜合分析武漢城鎮體系、旅游空間布局、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生態綠地系統、城市水系和綜合交通系統的基礎上,將武漢市綠道網絡總體結構規劃為“一心、六楔、十帶”(見圖1)。
“一心”主要是指武漢市主城區綠道網絡核心區,在主城區形成“一環、兩軸、五片”的城市綠道網絡:“一環”是結合三環線防護綠化帶和張公堤森林公園建設三環線環城綠道,作為市域綠道的起點環和城市綠道的銜接環;“兩軸”為利用長江江灘、漢江江灘和黃鶴樓景區等景點的建設,打造具有武漢濱江濱湖城市特色的長江濱江風情綠道和東西向山水風光綠道;“五片”為在湖泊密集、水系縱橫、溝渠交錯的地區,重點建設東沙楚漢文化、南湖野芷湖科教創新、漢陽六湖水網景觀、漢口中心都市活力、后湖低碳生活等五片城市綠道網絡。同時構建沙湖港、羅家港、東湖港、巡司河、卓刀泉路、黃孝河等十條聯絡線,使主城綠道成片成網(見圖2)。
“六楔”為依托大東湖、湯遜湖、青菱湖、后官湖、府河、武湖等生態綠楔的生態景觀資源。構建串聯新城、城鎮和景點的6片市域綠道網絡。
“十帶”為結合六大生態綠楔的建設,重點打造連接主城與新城、風景旅游區的十條市域綠道主線。
武漢市綠道規劃總長為2 200 km,其中主城區城市綠道長450 km,網絡密度(含社區綠道)不低于1.0 km/ km2;市域綠道長1 750 km,其中主線長430 km,支線長1 320 km。并且,武漢市結合新城、村鎮、風景區、郊野公園和交通樞紐共設置了服務區70處,為游客提供信息咨詢、停車、自行車租賃、商品租售、休息餐飲、醫療救助、安全保衛、管理維護等服務。其中一級服務區18處,二級服務區52處。之后的桂花可結合實際對服務區布局進行優化并重視與軌道交通、常規公交、靜態交通及對外交通等多種交通方式的銜接換乘,以提高綠道系統的可達性、便捷性和舒適性(見圖3)。
武漢擁有全國最大的城市內湖——東湖,而東湖風景區以大型自然湖泊為核心,湖光山色有特點,在中國歷史文化和風景名勝中具有重要地位。世界第三大河,中國第一長河,長江以及長江最大支流漢水交匯于武漢市區,將武漢市區一分為三,形成漢口、漢陽和武昌三鎮鼎立的格局,因此武漢又有“江城”的稱號[3]。而武漢長江兩岸的人文景觀在武漢景觀資源中占有不可或缺的地位。這樣優越的自然資源,在綠道的建設中,得以充分的利用。
在武漢市綠道規劃建設中,規劃建設環東湖綠道和環沙湖綠道,總長共47.5 km,被稱為東沙湖綠道。這條綠道總長47.5 km,它將是武漢綠道的示范線路之一。在這個大的綠道網中,其中梨園、磨山景區、水果湖以及武漢大學合圍成的郭鄭湖全長18 km,將全部建綠道。屆時市民從梨園到磨山,從水果湖、武漢大學到風光村一帶,除了坐車之外,還可以騎自行車或步行。示范線選取郭鄭湖環湖綠道,遠期將延伸至東湖落雁景區、后湖景區和九峰森林公園等景區,形成東沙湖綠道網。這個綠道網環繞著東湖以及沙湖,使人們在強身健體的同時,還能體驗到良好的自然風光,使人得到身心的舒適。另外,武漢市還規劃建設漢口漢陽江灘綠道、漢江江灘等城市綠道,沿著長江中游以及漢江江邊建設綠道,使市民體驗到武漢濱江濱湖城市特色的長江濱江風情和以及五湖山色的山水風光。

圖2 武漢市主城區綠道網絡圖

圖3 市域綠道網絡布局圖
可達性是綠道規劃建設的一個必備條件,也決定了綠道的使用率。武漢市的綠道規劃設計中設置了換乘點145處,與軌道交通、常規公交等交通路線實現了無縫對接,這樣,便可使城市中的居民花費很短的時間便可抵達城市綠道。同時,武漢城市綠道網絡還設置了服務點,提供停車場、租賃自行車、休憩等服務設施,使人們在綠道中的活動最大化、最優化。武漢城市綠道既可以使人們在步行中欣賞東湖的湖光山色,又可以騎上自行車游覽武漢市的整體風光;既可以在高樓林立的城市鋼架結構的穿行中感受到城市時尚的氛圍,也可以在一湖水光粼粼中靜享恬淡安然的世外桃源般的田園風光。武漢市綠道網絡系統并不是孤立的單獨設計,而是充分考慮了城市交通以及可達性,植根于城市,更廣的覆蓋,更高的可達性,使綠道能更好的服務于人們。
武漢市的綠道網絡規劃建設充分依托城市的山水資源以及歷史文脈,同時通過綠道也對城市環境和城市特色進行了保護,凸顯了整個武漢市的景觀特色。
在武漢城市綠道“十帶”的規劃建設中,有青菱湖到中山艦再到魯湖文化教育綠道帶、知音湖到索河知音文化綠道帶、盤龍城到后湖古城遺址綠道帶、灄水到木蘭文化旅游綠道帶等,這些綠道帶長短不一并且各具特色,使人們在綠道中既能享受到自然景觀的無限迤邐外,又能體驗到濃濃的武漢歷史文化的氣息。
武漢城市綠道建設是武漢城市建設的重中之重,是武漢城市生態系統、風景旅游區系統和綜合交通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武漢城市與自然的聯通者,給市民提供了一個能休閑健身又能與大自然親密接觸的場所,更為武漢市的城市自然空間以及武漢市的歷史文脈提供了一個連貫性的線索與依托,發展武漢市的綠道建設,不僅僅是城市發展的必要環節,更是城市環境改善的一個必須因素。
[1] 〔美〕 查爾斯E·利特爾.美國綠道[M].余青,莫雯靜,陳海林,譯.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3:1-13
[2] President’s. Commission on Americans Outdoors. Americans outdoors : the legacy , the challenge , with case studies. Washington : Island Press ,1987,(209)
[3] 劉會平,唐曉春,蔡靖芳,等.武漢東湖風景區旅游環境容量初步研究[J],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2001,(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