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 梁,何 磊,劉 勇
(成都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四川成都 610041)
“原真性”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審定世界文化遺產的首要原則,也是國際間定義、評估和監控世界文化遺產的一項基本要素。經過數十年的歷史遺產保護實踐,古鎮的“原真性”保護已作為保護理論的基礎與核心概念被廣泛接受。筆者認為,以“真實性”描述古鎮歷史保護的性質更能體現保護中對不同時期核心價值的認可,也更能涵蓋“完整性”、“動態性”等歷史遺產特征。下文主要在“真實性”理論內涵研究的基礎上,通過筆者近期編制的新場古鎮保護規劃探討“真實性”保護的關鍵重點與技術方法。
“authenticity”有“original”(原初的)、“real”(真實的)、“trustworthy”(可信的)三層含義,在國內“authenticity”通常被翻譯為“原真性”或“真實性”。
原初的真實可信,包含有“原本”和“真實”兩層含義。
真實可信,通過對“真實狀態”在時間維度上的判定,表達了“歷史上經過修繕、改建、重建后留存的有價值的狀態,以及能夠體現重要歷史因素的殘毀狀態”①的含義。
“真實性”和“原真性”實際上通過不同的表達途徑最終趨于認知上的一致。不過,筆者認為“原真性”詞面解釋有突出“原初”狀態的側重,而“真實性”保留了對時間維度的判斷,更偏重于對多重時間、多元價值的認可。
“authenticity”作為遺產保護的基本概念,由1964年的《威尼斯憲章》首次引入國際遺產界,后來的《實施世界遺產公約操作指南》把“authenticity”運用到文化遺產保護和認證的實踐中。1994年11月,日本政府與有關國際組織在日本奈良共同召開了國際專家會議,通過《奈良文件》提出了對“authenticity”概念的新認識,指出要以發展的眼光進行看待。
目前,如何保存遺產的“真實性”是保護工作聚焦的重點課題。筆者認為,“真實性”保護必須通過“完整性”、“物質形態真實性”和“文化形態真實性”來實現。帶著這一認知,筆者在成都市大邑縣新場鎮的保護規劃中充分關注于“真實性”的存續,進行了一系列“真實性”保護的規劃實踐。
歷史的真實性需要借由完整性來體現。完整性不僅指空間上的完整性,也包含時間維度的完整性。保護古鎮完整真實性最有效的手段是通過不同時期古鎮空間形態的變化發展痕跡展示其發展脈絡。
古鎮的功能定位及發展軌跡通常都是由其區位、自然環境、生產生活方式、文化背景,以及上述因素的發展變化引導形成。保存古鎮自然環境、文化環境的演變印記,甚而保護古鎮與周邊城鎮、村落的經濟社會、交流方式,對古鎮完整而真實的保護至關重要。
新場古鎮的案例可以很清晰地印證上述觀點。新場古鎮是位于大邑縣南部的一座國家級歷史文化名鎮,是目前川西規模最大、保存最為完好的西蜀水鄉古鎮之一。由于古鎮位處巴蜀“北上通羌”的走廊要道,鄰水而建,經由發達的水陸交通發展商品貿易而發展繁榮起來,成為茶馬古道上的重要驛站。新場南側緊鄰省級歷史文化名鎮茶園古鎮,距離僅1 km,一條商貿街巷直接聯通兩鎮核心。新場江航道上的重要碼頭,形成了典型的傳統港區城鎮,而南側的茶園則形成了相當規模的物資交流場地。兩鎮相互依托、連片發展,以新場為港、茶園為市,形成獨特的雙鎮聯動的發展格局(圖1)。
溫度是影響生物生命活動的最重要的環境因子之一。一般能在45℃以上生長和繁殖的細菌可稱為高溫菌,主要包括部分細菌,古菌和真菌[10]。ClpP存在于細菌和真核生物中,除了柔膜細菌和部分真菌外[11]。它是高度保守的絲氨酸蛋白酶。ClpP最早發現于大腸桿菌中[12]。ClpP的結構有一個共同點:它包含了14個亞單元,有兩個七瓣環形成一個圓柱樣結構,該結構圍成一個大腔室內含蛋白酶的活性部位[13]。ClpP能形成AAA+(ATP酶聯合不同細胞間的活性)伴侶蛋白復合物,它可以使底物變性以及通過軸孔把它們轉移到蛋白酶的蛋白水解腔室中進行降解,將蛋白降解成7~8個殘基后從腔室中釋放出來[14]。
隨著交通方式和經濟方式的轉變,新場鎮的港口功能退化消失,成為以居住為主的場鎮,古鎮內的建筑和老街均呈現當代生活生產氛圍。顯然,保護新場古鎮的真實性不能僅就現存的老街而言,也不能僅就新場自身而言,需要保護雙鎮聯動的完整格局,延續新場與茶園的歷史發展聯系,以江河為依托,以歷史形成的商貿通道新西路為線索,強化兩個古鎮間相互依托、連片發展、一線雙心的歷史發展脈絡。通過恢復和記憶新場港口城鎮的特色,及其通過新西路這條港口商業街與茶園商肆互為支撐的社會經濟關系,更能表現新場的發展脈絡(圖2)。

圖1 新場-茶園用地布局規劃

圖2 雙鎮聯動保護整治意向
若孤立地看待新場古鎮,其南側聯系港口市貿區的新西路并沒有存在必要性,反而應該進行田園化與林盤式的整治,而雙鎮間的聯系賦予其重要的歷史功能價值,并限定了它的風貌導向和業態功能組織。無論從旅游開發來看還是歷史文化展現來看,雙鎮聯動的模式才能促進其合理的空間組織和功能業態布局,才能真實地反映古鎮發展演變的歷程及其核心價值。
古鎮保護的重點與核心落腳于對物質載體的保護。筆者認為,歷史真實性的重要體現在于各個歷史時期核心價值的有機疊加。“原真性”強調物質的原始真實狀態,即建筑或城鎮最初形成或鼎盛時期的風貌片段,“真實性”是在初始狀態的基礎上,將歷史長河的痕跡選擇性地加以印刻。例如,一幢明代的建筑,在清朝擴建了庭院與照壁,在民國改裝了西式窗欞,又在近代加固了鐵藝的釘鉚,筆者建議留存的應該是歷朝歷代人民智慧結晶的有機組合,而非恢復宋朝時期的原始風貌。
新場的物質載體保護工作主要致力于對不同時期物質歷史價值的甄別和真實性的保護上。
首先是保護古鎮格局的真實結構。格局保護不僅僅是對街巷網絡、開場空間等的留存延續,還應該強化整體空間結構關系的辨識度。例如,歷史城市通過對城門等門戶入口的恢復重建、對城墻或墻址的強化塑造、對城內城外建筑樣式尺度的區分,可以增強人們對城池范圍和城市空間的認知。新場古鎮的保護通過“豐”字形老街的分別特色化處理、濱河岸線的港口空間設計、新西路傳統商貿軸線的恢復、重塑入口牌坊等系列手段,強化了古鎮的空間格局關系,體現了各時期新場的特色標志,有助于實現對歷史洪流的真實解讀。
其次是保護街巷空間的真實尺度。由于現代城鎮功能對空間的需求變化和建造技術的提升,比例擴大的仿古建筑單體往往是古鎮整治中響應商業化旅游開發主要的選擇,而對歷史建筑失真的尺度再現將影響街巷空間尺度感知和古鎮的整體風貌意向。基于新場古鎮歷史建筑尺度的延續未變,規劃確定特定層數建筑對應的高度模數,并在保護、整治與新建建筑中加以沿用,以保證古鎮的整體尺度真實性。(圖3)

圖3 新場歷史建筑尺度分析
最后還有保護歷史建筑的真實形態。這涉及到對建筑單體真實歷史信息的辨析和疊加性價值的判斷。規劃中通過對每幢建筑的詳細調查和評價,確定不同的等級、類別,并設定針對性的保護整治措施:對體現古鎮核心價值的保護建筑,予以全面保護與恢復,使其真實體現歷史形象和功能;一般歷史建筑在保護與修繕的基礎上,準許適度改造整治,通過改變內部結構擴展建筑使用功能,但需保證改變的結構清晰可讀;其他建筑須遵照傳統建筑制式進行增建、改建或新建。上述建設活動中涉及歷史建筑的改造或增建均應在修舊如舊的理念指導下加強可識別性,使不同時代的記號清晰可讀。
近年來,隨著現代文明的不斷發展、人們精神境界的提高,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展示越來越受到重視。然而,為迎合市場,其文化內涵常被人為扭曲,以致失真。一些能夠代表地方傳統文化特色的東西或被刻意包裝、刪減,或因受現代文化、異域文化的沖擊而被肆意仿造;一些與本地傳統文化毫無關聯的“景觀”及活動內容被憑空捏造。究其主要原因,是沒有抓住地方文脈的根源,沒有植根于原生態環境,展現與地方物質形態相呼應的文化形態。
當代古鎮所展現出來的文化氣質、傳統習俗必然是在時間長河中逐代篩選沉淀下來的,一脈相承,由于地域文化形 態發展的長期性和穩定性而呈現階段性特征。對于古鎮文化形態的保護也應凸顯不同時期的文化特征及其延續性,以實現其真實性保護。
新場古鎮的發展歷程可以大致歸納為三個時期:以港口貿易功能為主的“港口時期”;港口貿易功能退化,以小鎮聚居為主的“小鎮時期”;以及當前發展休閑旅游為主的“觀光時期”。因此,新場古鎮的文化形態必然受這三個時期的影響,演化出商業、居住、旅游等不同特質。新場古鎮保護規劃抓住不同時期文化的核心價值,致力于對港鎮文化、原住民文化、休閑文化的保護、展示與傳承,將宜居環境的打造與旅游經濟的發展并舉,進行了古鎮發展模式的新探索。規劃采用的主要手段是劃分區域,引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階段特色展示。
在充分挖掘文脈的基礎上,規劃將古鎮劃分為三個區域。一個是代表歷史港區小鎮文化的復原區(在江河兩岸進行港區特色建構筑物的局部恢復,營造港區文化意向);二是代表近代宜居小鎮文化的保護區(在太平正街西段原汁原味地保留保護原住居民的生活空間、原生文化以及文化環境免遭破壞);三是專門面向游客展示的表演區域(上正街-下正街沿線的旅游休閑商業空間)。這三個區域代表著新場古鎮經歷的不同時間階段文化主題,結合物質載體,能完整而真實的反映出其文化脈絡與價值。
新場古鎮保護規劃中對“真實性”保護的實踐,是對“真實性”認識并理解后的一些嘗試,也希望通過規劃實施的驗證對將來古鎮的保護工作進行有益的推動。
備注:
①引自The Nara Document on Authenticity[OL]. http://whc.unesco.org/archive/nara 94.htm
[1] 張成渝.“真實性”和“原真性”辨析[J].建筑學報,2010,(S2)
[2] 殷帆.歷史地段保護和更新的原真性研究[J].國際城市規劃,2010,(3)
[3] 余軍,王欣,羅國彪.貴州民族村鎮的適應性類型保護研究——以青巖古鎮為例[J].貴州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1)
[4] 戴彥,趙萬民.基于“擬合”理念的巴蜀古鎮區域保護[J].城市發展研究,20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