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丹, 唐 鵬
(1.成都市武侯區建設局,四川成都6100002;2.成都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四川成都610041)
“城市更新”通常稱之為“舊城改造”,因吳良鏞先生提出舊城改造“實際上被社會誤解成要適應現代生活就要對舊城大拆大改,在效果上也是不好的”[1]。故在規劃上改用“城市更新”一詞。城市更新更多地反映出通過對城市衰落地區物質空間環境、經濟環境、生態環境、文化環境等的綜合性改造與延續,解決復雜的城市問題,以實現該地區城市品質的提升和可持續發展。城市更新通常包括“拆除重建”、“綜合整治”以及“功能改變”三種方式[2]。
城市更新是在已建區上建城市,涉及的物權是分散的,故不能像新區建設一樣,“采取自上而下的全方位統籌建設模式”,政府“只能作為引導者,通過協調業主方、投資方和周邊相關利益群體,理順幾方利益與城市整體利益的關系”[3]。同時,城市更新的成本大大超越新區建設,政府不得不借助市場的力量,故城市更新要面臨業主、市場與公共利益等方面共同的約束。
廣州自2007年開始進行“舊城鎮、舊廠房、舊村居”的改造。全市“三舊”占地總面積399.52 km2,約占現狀城鄉建設總用地的1/3。廣州“三舊”改造方式主要有全面改造(再開發型)、綜合整治以及歷史文化保護性整治三種方式。廣州“三舊”改造規劃采取“1+3+N”的規劃編制體系:即總體的《廣州市“三舊”改造規劃綱要》加舊城、舊廠和舊村三個專項改造規劃,具體項目的改造計劃再根據以上規劃進行編制。
廣州城中村的全面改造(重建)是近幾年“三舊”改造的主要進行方向,并在實踐中創造出公開出讓融資模式(獵德模式),自行改造、協議出讓融資模式等改造指引模式,取得了較好的成效,但也遇到一定的困難,進度慢于預期。目前廣州“三舊”改造工作重心正逐步轉向舊廠房改造。
深圳引入源于臺灣的“城市更新單元”概念,并確立了以“城市更新單元”為核心的城市更新規劃與計劃管理制度。深圳規定了嚴格的城市更新單元申報準入條件,如完整成片,面積不宜小于3 ha,擬拆除重建用地不低于更新單元面積的70 %,總人數2/3以上的權利主體同意改造等,符合準入條件方可納入更新單元規劃制定計劃,進行規劃編制,并統一納入近期建設年度實施計劃進行實施。城市更新單元打破了以宗地邊界為限定的空間改造組織模式,改變了以往以改造對象類型劃分的專項計劃方式,實現了引導小規模零星改造向有序推進規模改造的轉變,強化政府在改造規劃和實施中的引導、協調角色[4]。
成都市北部城區西至成灌路,東至成華大道,南至府河,北至香城大道及三河場鎮用地范圍,面積211 km2,人口150萬人。北部城區城市建成區82.5 km2,城市待建區56.2km2,規劃永久控制的城市綠楔用地面積47.3平方公里,仍有一定的城市擴展空間。北部城區由于是傳統商貿市場的集聚地,呈現出臟亂差的局面,亟待改造。北部城區具有以下主要特點:
根據對北部城區現狀建筑質量的調查,在80 km2建成區中,建筑質量較好的用地25.2 km2,建筑質量較差的用地30.3 km2,過半建筑質量較差,預計可全面改造(重建)的區域面積在15 km2以上。
北部城區由于處于成德綿經濟主流向上,并具有火車北站等門戶節點,成為傳統商貿業的集聚地,批發營業總額約占中心城的50 %。北部城區現狀低端產業功能比重大,工業倉儲及市場用地占城市建設用地的24.6 %,占產業用地的72 %。商品市場及倉儲用地由于經濟效益較好,且產權多已分割給業主,很難仿照成都東調的經驗實現大廠房的整體搬遷,且由于業主的改造意愿不強,改造難度比廣州城中村更大。
北部城區現有鐵路、火車北站、西南交大、中鐵二局等大院,以及商貿市場以及鳳凰山和機場等多種阻隔性要素,導致骨干道路的貫通性較差,縱向從一環到繞城,橫向全線貫通的骨干道路不足,間距過大,如與中心城南部相比,北部貫通性骨干道路的間距接近南部的2倍。有條件貫通的骨干道路存在斷點較多,交織嚴重等問題。同時,北部城區還有大量高交通量產生源,中心城14個長途客運站,北部城區具有6個; 北部城區具有大型市場群10個以上。

北部城區與南部城區骨干道路間距比較 km
北部城區缺乏有影響力的大型公共設施,如大型綜合醫院、體育場館、文化中心等,基礎設施建設也較為滯后,變電站密度低于中心城其他區域。
成都北部城區更新將是一個全面振興的過程,除在物質空間上實現“暢通城北、安居城北、宜人城北”的目標外,還將推動產業業態升級,打造“現代商貿強區”,并利用待建用地全面建設城北新中心,拓展北部城區的區域輻射能力。
北部城區除可建新的區域外,已建區的更新方式也主要為全面改造(再開發型)、綜合整治以及歷史文化保護性整治,后兩種方式對改造對象有一定的要求且資金投入較大,僅可能針對局部重點地區。
因成都市農村為散居,在征地時對農民已進行安置,故北部城區除城鄉結合部外,城中村較少,北部城區更新主要涉及20世紀50、60年代建設的老舊住房,商品交易市場和倉儲用地,以及少量的廠房。除機車車輛廠等廠房外,其他兩類用地改造需經歷長期的協商,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故成都市北部城區更新除長期的協商改造外,還需要一些針對性的策略,盡快打開局面。本研究主要根據北部城區的總體特征與問題提出一些針對性的策略與建議。
因交通條件的限制,北部城區居住品質不高,一些地區成為低端功能的集聚地。故北部城區應集中力量,打通若干條放射形和環狀的貫通性骨干路網,外聯內通,構筑北部城區的道路骨架,如全線打通王賈大道、萬石路、蜀龍路、新成華大道等放射形道路,打通2.5環、穿越鳳凰山的鳳凰大道等。另外,梳理道路交通系統,改造或新建立交、下穿、上跨橋等關鍵節點,如人民北路上跨火車北站。
北部城區還應進行長途客運站改造和外遷,整合火車北站周邊的長途車站,與火車北站整合改造為綜合交通樞紐;將昭覺寺、梁家巷客運站外移。北部城區還需增加公交場站的面積,加大公交運輸能力。
另外,盡快啟動能帶動北部城區發展的地鐵5號線、3號線和1號線延長線。
北部城區更新還需實現產業的提檔升級。一方面,利用人民北路北延線待建地區,新成華大道——二仙橋、人民北路舊改(重建)區打造城北新中心,帶動城北地區整體發展;另一方面,積極促進商品市場尤其是其現貨交易、倉儲物流功能的外移,打造現代商貿中心。目前,新都、青白江已建市場用地達18 km2,總建筑面積超2 000×104m2,已具備承接中心城區市場外遷的能力。但目前由于外圍地區商貿氛圍還需培育,且中心城內市場業主的動力不足,市場外遷存在困難,下一步建議通過加強貨運交通的管理、積極培育新市場商貿氛圍等辦法加快現貨交易和物流功能外移,形成以展示、零售為主的商貿地區。北部城區還需考慮新產業植入,依托西南交大等大學,鐵二院、鐵路局等“鐵”字號企業、華西集團等大型企業,以火車北站、猛追灣、高科北區等為空間載體,集聚發展科技商務產業;依托生態綠楔(熊貓基地、銀杏園、安靖湖)以及昭覺寺、華僑城等生態文化資源發展文化休閑旅游產業,依托東區音樂公園等發展文化創意產業。
北部城區具有“兩楔、三山、七水”的生態本底,生態條件優越。“兩楔”為中心城區規劃面積最大的兩塊楔形綠地,“三山”為鳳凰山、天回山、磨盤山,“七水”為東風渠、府河、沙河、海濱堰河、九道堰河、毗河、錦水河等七條主要水系。北部城區規劃公共綠地充足,建議近期加快建設。
北部城區水系基本形成網絡,但環境用水不足,水體功能劃分不明,缺乏生態景觀型河道,建議系統梳理水系功能,開展水環境整治。因東風渠河床高于地面,造成周邊地區雨水調蓄排澇能力不強,建議在鳳凰山片區增設湖泊一處,雨水先蓄后排,增強排澇能力。
北部城區內有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2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處,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4處以及50余處具有一定文物價值的歷史文化資源。歷史文化資源較多,但保護利用不足,影響力不夠。建議依托重要的歷史文化資源形成特色文化廊道、特色文化街區和遺址公園,增強城北地區的文化影響力,如川陜路歷史文化廊道、天回特色文化街區、昭覺寺特色文化街區、崇義橋古建筑文化街區、北郊古陵墓遺址公園、鳳凰山古陵墓遺址公園等。另外,對集中體現某一時代風貌特色的建筑群所在街區,建議在功能完善的基礎上保留原有風貌特色和街巷肌理,留存城市記憶,如曹家巷等。
對于文化產業和文化事業的發展,建議結合北部副中心以及片區中心設置文化集聚區及文化中心,配置圖書館、文化館、劇場等大型公共文化設施,并整合疊建居住區級、社區級文化設施,形成居民15 min公共文化圈。
北部城區城市級配套設施不足,建議加強大型綜合醫院、大型體育場館等城市級設施的建設。目前片區內架空電力線較多,建議建設電力廊道將電力線下地。北部城區內大型油庫、天然氣管道等危險品儲運設施對城市環境具有較大影響。建議近期加強油庫及配套輸油管線安全防護和環境治理,開辟油品運輸專用交通通道。
因片區改造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建議可引入劃定城市更新單元的方法,根據改造需求劃定一定的重點片區進行系統規劃設計,以指導片區改造。重點片區可同時包括全面改造(重建)和綜合整治兩種改造方式的用地。片區的規劃設計應同時考慮功能的提升、形態的優化以及資金的平衡,并完善配套和文化、生態建設;將自上而下的引導與自下而上的民眾訴求結合起來。建議規劃應對一個片區“解剖麻雀”,詳細分解遇到的阻力和困難,并通過規劃的持續跟進進行規劃反省。
成都北部城區具有與廣州“三舊”所不同的特征,在改造前期政府應強勢介入,在交通暢通、產業提升以及生態、文化、配套等方面進行打造,形成帶動周邊片區的發展觸媒。在今后的片區改造中應進行實施規劃,通過協商實現綜合性的城市發展目標。
[1] 呂曉蓓.城市更新規劃在規劃體系中的定位及其影響[J].現代城市研究,2011,(1)
[2] 百度百科城市更新詞條[OL].http://baike.baidu.com/subview
[3] 王富海.規劃年會自由論壇——城市更新規劃與城市規劃更新[J].城市規劃,2011,35(2)
[4] 劉昕.城市更新單元制度探索與實踐——以深圳特色的城市更新年度計劃編制為例[J],規劃師,2010,2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