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月
(西南交通大學,四川成都610031)
20世紀初劇場基本上延續了實用、經濟和在可能的條件下注意美觀的方針。功能上盡可能有適應性,有利于擴大觀眾廳使用功能,提高其利用率,增加經濟效益。20世紀末,一種新的劇場建筑模式——表演藝術中心開始在全世界范圍內擴散,在北美、歐洲、亞洲,都先后出現了此類劇場建筑類型。這是一種將各種專業化劇場聚集在一個建筑綜合體內的新型觀演建筑類型。現代劇場發展逐步進入“劇場群”的新階段,或稱“大劇院”時代。在這種從追求經濟性,適應性到追求專業性與美觀性的轉變中,劇場建筑設計呈現出更豐富更生動的不同于以往的新的設計趨勢。
當代劇場建筑作為大型公共文化設施,不僅是完成觀演功能的容器,更是城市公共空間的一部分,應適當地表達地域文脈和場所環境精神,起到帶動周邊環境城市活力的作用,這已成為越來越多設計者的共識。如2008年建成的挪威奧斯陸歌劇院(圖1),游客可以在屋頂上面漫步,飽覽奧斯陸的市容美景。這是一座被所有人共享的建筑:任何一位到奧斯陸(Oslo)的人都會想到此參觀,爬上這座被英國衛報著名設計評論家Jonathan Glancey稱Snohett”的大理石山的建筑;2004年蓋里設計的芝加哥千禧公園(圖2),整個建筑的頂棚猶如泛起的片片浪花,能容納7 000人的大型室外露天劇場則由纖細交錯的鋼構在大草坪上搭起網架天穹,營造了強烈的公共感和參與感。
20世紀80年代中期,國際劇場界的主流意見是主張專用劇場,反對多功能劇場。由于多功能劇場不能夠達到各類演出的最佳狀態,于是有了“多功能等于無功能”的極端說法。現代劇場發展成為將各種專業化劇場聚集在一個建筑綜合體內的新型觀演建筑類型。但是,支持多功能劇場的人士一直存在,他們相信技術能解決劇場的 多功能使用要求,而且其資金花費要小于建專用劇場(圖3)。

圖1 奧斯陸歌劇院

圖2 芝加哥千禧公園

圖3 Le Quai Theatre 可變座席的400席小劇場(資料來源:《視聽世界:影劇院與音樂廳》)
在劇場群的建設浪潮中,將各種專業化劇場堆疊起來,這種豎向分布方式減少了劇場群模式所需的占地面積。由于劇場在城市中的特殊地位,往往被選址于城市中心地段,隨著城市發展,特別是在對老劇場進行原址重建時,城市中心地段可利用的土地是非常有限的,此種方法很好的解決了劇場群模式與建設用地的矛盾。如溫州大劇院(圖4),歌劇院的觀眾席位于音樂廳的上部。

圖4 溫州大劇院
除了豎向布置的形式外,也可以通過各種專業化劇場共享同屬性空間來節省一定的占地面積。如東莞玉蘭大劇院(圖5),小劇場與大劇場共享后臺輔助空間。

圖5 東莞玉蘭大劇院
建筑師對當代觀演建筑進行了多方向的試探,劇場不再是傳統觀念中的封閉的黑匣子,而是將自然光引入觀演空間。例如OMA設計的葡萄牙波爾圖音樂廳(圖6)在前后兩端的墻上設置了波浪形玻璃,提供了建筑和其周圍環境的視覺聯系:使天空的景色可以融入室內。
多媒體劇場將屏幕投影技術作為敘事背景或渲染現場情緒,“影像放映”與“現場表演”一起,構成戲劇演出的基本元素。當代劇場中的多媒體技術不僅僅局限于舞臺空間,甚至延續到觀眾廳空間,為觀眾帶來空間交錯互化的新穎視聽體驗(圖7) 。

圖7 LaLlotja劇場(資料來源:網絡)
當代的劇場建筑還通過不同材質和顏色的座席彰顯其獨特性,增加其識別性。例如2011年建成的西班牙扎弗拉市劇院(圖8);美國南邁阿密戴德郡文化中心(圖9)。

圖8 LaLlotja劇場

圖9 邁阿密文化中心
我國的現代劇場是由19世紀末西方傳入的,由于興建的目的是為了殖民者自身的娛樂生活,因此劇場設計師直接將西方的劇場移植過來,并未受到中國的傳統戲臺影響。20世紀90年代后,改革開放帶來了經濟迅速騰飛,政府積累了雄厚的資金,客觀上為劇場建設準備了物質條件。另一方面,隨著文化藝術地位的提升,劇場在城市中地位不斷提高,劇場建筑普遍被當成一個城市的標志,展示城市的形象,表明城市功能的完善。在近20年的發展期間,我國劇場建筑緊隨國際浪潮,建設了大量的冠以“大劇院”或“中心”名稱的劇場建筑,根據筆者掌握的材料顯示,其中僅大中型劇場就有50~60座之多。然而,當代我國劇場建筑仍以境外設計占主導,并且過度追求規模的龐大和設備的先進。劇場建筑回歸建筑本身,理應強調空間體驗、趣味性、個性化和多元化,而不僅僅停留在表象的創造和千篇一律的模式。本文列舉的當代劇場建筑設計新趨勢希望能為今后我國劇場建筑設計提供新思維、新視角。
我國現代化能源建設總方針是:“能源開發和節約并重,近期要把節能放在優先地位,大力開展以節能為中心的技術改造和結構改革。”為了更好地貫徹國家的能源方針,也為了給企業員工提供更加健康、安全、環保的工作環境,長輸管道站場設計向可持續性方向探索勢在必行。而筆者也希望通過不斷的工程實踐與運營管理過程中積累與跟蹤的科研數據,使得節能技術更具實用意義,節能意識也更加深入人心。
[1] 張帆,李和慶,王永.長輸管道站場建筑模塊化設計與應用[J].油氣儲運,2012,(10)
[2] CDP-M-PC-OP-001-2009站場建筑及總圖標準化圖集(管道篇)[S]
[3] 比爾·鄧斯特,陳碩.建筑零能耗技術的運用[J].建筑創作,2010,(4)
[4] 吳正旺,栗德祥.設計結合分布式能源[J].建筑學報,2011,(3)
[5] GB/T 50378-2006 綠色建筑評價標準[S]
[6] 綠色建筑評價技術與細則補充說明(規劃設計部分)[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