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智博
(西南交通大學建筑學院,四川成都610031)
隨著地鐵軌道交通系統在我國的大規模興建,成都地鐵近幾年得到迅速發展。站點的新建與公共交通的發展,改變著人們的出行方式,也影響著人們的生活方式,居住型地鐵站點成為地鐵站點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以站點結合周邊商業設施的配建研究,目前在我國地鐵實踐中還處于起步階段,尤其針對越來越多乘地鐵出行的上班族,從他們的需求角度出發,配建的商業設施缺乏人文關懷,多數上班族人群在使用站點周邊商業設施時不夠方便。本文針對上班族對居住型地鐵站點周邊商業設施的需求,探析他們的使用特征,并提出配建理想模式。
居住型地鐵站點主要是由站點周邊所屬地區用地構成比例決定,其所在地區主要為城市居住區。用地構成以站點附近500 m 范圍內,居住用地構成比例為50 %~60 %,公共設施用地構成比例為20 %以下,交通設施用地(含道路)構成比例為10 %左右為主[1]。
站點周邊地區是以合理的步行距離與交通合理區范圍確定。步行合理區是指乘客到軌道交通站點的合理步行時間內所行走的距離范圍,一般為步行10 min以內,人們選乘區域公共交通之前所能承受的最大步行時間。按照步行速度4~5 km/h進行計算,即以站點為核心的500 m左右圓形范圍[2],又被稱為站點的直接影響區。交通合理區范圍是綜合了自行車、公共汽車、小汽車等其它交通方式的影響,是建立在步行合理區影響范圍基礎上,通過推算出其他交通方式與步行接駁過程中消耗的時間,從距離上確定影響區范圍[3](表1)。大致以站點為核心的周邊500~1 000 m范圍內形成間接影響區。
居住型地鐵站點周邊商業設施,在本文中對應的范圍是以居住區級別及以下的商業設施為主。核心研究的是屬于居住區級、居住小區級和居住組團級的基層公共服務設施。從用地上看,主要是“居住用地”中的“服務設施用地”及部分與居住區公共服務相關的商業設施等。范圍在站點周邊0~500 m的直接影響區和500~1 000 m的間接影響區。

表1 各種接駁方式交通合理區的范圍
通過筆者對成都市城市內外部居住型地鐵站點周邊的問卷調查發現,成都市居住型地鐵站點周邊乘地鐵出行的乘客中,以上下班出行的比例最多,占到了61.9 %(圖1)。

圖1 成都市居住型地鐵站點周邊乘地鐵出行的居民出行目的
為掌握乘地鐵出行的上班族在上下班途中,對這些商業設施的使用特征,筆者按現有居住型地鐵站點周邊地區涉及的商業設施分類列表,分為9大類26小類[4](表2)對其調研。通過問卷反應,其具體特征規律如下。

表2 現有居住型地鐵站點周邊地區涉及的商業設施分類
在每天光顧的商業設施在上班途中,選擇中式早餐店的相對居多,而其他設施的使用在上班途中幾乎不涉及。在下班途中,部分人群會光顧水果店、農副市場,其余設施涉及較少。乘地鐵出行的上班族因為工作時間和原因,對于每天光顧的商業設施使用不及日常時間較為閑散的居民,特別是人們日常經常去的農副產品菜市場,上班族幾乎每日光顧的比例較小。
對于每周光顧2~3次的商業設施,乘地鐵出行的上班族的選擇較為分散和多樣化,其中以主食小餐廳、糕點店、水果店、副食品店、農副產品菜市場、便民24小時超市、便民小百貨、便民快捷店居多。
人們對于這些設施的使用在地點也呈多樣化,但集中化的趨勢較為明顯,比如功能齊全的大型超市和中型連鎖超市,一次備置幾天的需要。但是對于農副產品菜市場,人們都希望能購買新鮮蔬菜肉類,傳統農副產品菜市場經營時間多在上午,這對于下班族來講,傍晚多數菜市場都缺乏新鮮的品種,所以導致了許多底商零售商小經營模式菜市點的出現。大型超市和中型連鎖超市的雖提供農副產品,但部分可挑選和對比的品種有限,人們更希望有正規、方便的農副產品菜市場。
這些以每周光顧2~3次的商業設施的使用多發生在下班之后,部分人群會在上班途中選購糕點店等的食物。
每周光顧一次的商業設施與每月光顧2~3次的商業設施,凸顯選擇性和規律性,具有個性化。上班族對該類設施的選擇凸顯選擇性和規律性,使用頻次及重要性不及以日為周期的商業設施,且多以下班途中發生商業行為為主。乘地鐵出行的上班族對每周光顧一次的商業設施與每月光顧2~3次的商業設施選擇上,相對比例較多的是:健身房、美容美發中心、報刊雜志亭、ATM機、大型餐館。
人們選擇該類設施多與消費型和滿足個人喜好有關,具有個性化的特點。比如部分人群會有健身房健身的習慣,但不同人群所去時間不統一,使用頻次較高,分散在每周的多個時間點,雖然使用頻率與以日為周期的商業設施相比,相差較大,但多數都是上班族的新青年人群。部分人群會在下班后去,其余的會選擇晚飯后。涉及這種消費服務型的以周為周期的商業設施,其使用效率與所布置也具有較大關聯。
對于每月光顧1次的商業設施,上班族的選擇使用較少,多數反映沒有具體的需求選擇,偶爾會逛綜合百貨超市的服裝店、書店、洋快餐店、花店等,如果片區有此類商業設施,他們會選擇,如果沒有不會強行要求。人群也多在下班之后選擇使用。
乘地鐵出行的上班族每月光顧1次的商業設施,因為使用時間的距離較長、商品具有特殊性,弱化了使用頻次的特殊性。
通過問卷勾選和訪談反饋,對于乘地鐵出行上班族,在上下班途中對商業設施使用頻次具有普遍性和規律性特點,以日為周期的高頻次使用具有針對性和多樣化,低頻次的使用呈現個性化和大眾化,多發生在下班途中。人們對有關“吃”的設施使用最為頻繁也最為關心(表3)。

表3 乘地鐵出行上班族上下班途中對商業設施使用頻次
基于上述分析,對正進行著更新和改建的新興居住型站點周邊居住區,隨著未來站點周邊變化格局較大,根據其發展特點,可以建設成理想模式下的站點周邊居住區模式,配建的片區商業服務設施從乘地鐵出行主要人群的需求角度構建,理想模式見圖2。

圖2 理想模式下的站點周邊商業設施構建
首先是圍繞站點周邊核心區的500 m服務范圍,在站點核心區內服務于居住片區乘地鐵出行的人們的商業設施,是以周為購物周期的住區商業設施為主,以日為購物周期的住區商業設施則為輔,過大配建的面積對于乘地鐵出行人群在使用以日為購物周期和以周為購物周期的商業設施時不方便。其配置業態有綜合性以日為購物周期的集中商業,以周為購物周期的健身房、美容美發中心、大型餐館等,以現代、干凈、集中的原則進行分布配置。集中的主要控制面積3 500~5 000 m2為主,更大者可以控制到5 000~20 000 m2。同時,在站點周邊核心區內可以配建現代化的較大型幼兒園、幼教設施、培訓再教育學習等教育設施。結合站前綠地廣場等設施,站點的功能因此也從傳統的通勤功能,轉變外片區城市生活、活動的中心區域。
理想模式下居住型地鐵站點周邊該體系主要以站點周邊的居住片區配建的以居住區為單位形成的中心,由于二級體系在核心服務圈以外,因此不論哪種專業型的居住型地鐵站點周邊區域,其配置服務于乘地鐵出行人群的商業設施具有共性。業態以銷售農副產品和小商品為主的農副菜市,綜合性超市,集中性的主食小餐廳、糕點店、水果店、副食品店等為主,以600~2 000 m2主要配置面積為主, 2 000~3 500 m2配置面積為輔,配置位置距出門步行距離300~400 m左右,不超過500 m的服務最大半徑。
在構建街區型沿街商業時,主要應結合出行人群沿街路線,以及小區出入口位置優化配置,避免出現過多專業性商業市場的底商形式。在選擇業態上應該包含從以日為周期的日用品到以周為周期選夠品,可以根據乘行人群需求的不同,進行不同性質的功能在同一個街區內橫向并置,如以主食小餐廳、糕點店、水果店、副食品店、便民24 h超市、便民小百貨、便民快捷店、健身房、美容美發中心、大型餐館等。
隨著居住型地鐵站點的興起,人們在日常出行方式上有了多樣的選擇,軌道交通以其快捷安全,將來會吸引更多的人群出行使用。作為乘地鐵出行的主力人群——上班族,日常購物消費愿望較高、購物地點集中化,購物多在上下班途中,并且多以下班后步行購物為主,日常購物消費力強,探索他們使用站點周邊商業設施的特征,研究出能提高出行人群生活效率的商業設施配建方式,使其不僅在出行中更加方便,同時在出行和日常中高效運轉,具有時代意義。當然,不同的站點配建模式不一樣,這在未來研究中可以繼續深入。
[1] 張瑛.上海軌道交通為導向的居住區規劃模式的探討[D].同濟大學,2003
[2] 劉菁.城市大容量軌道交通沿線土地利用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5
[3] 覃玉.軌道交通樞紐規劃與設計理論研究[D] .同濟大學,2005
[4] GB 50180-93 城市居住區規劃設計規范( 2002年版)[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