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立眾
20世紀20年代,在共產國際和中國共產黨的安排下,中國有許多革命者到蘇聯學習和工作。在他們的回憶文章中常出現對自己或蘇聯教官、其他領導的職務標志誤以為軍銜的現象。
一位老同志回憶1925年到莫斯科后:“蘇聯一位少校”來接他們并送他們到基輔,在基輔軍?!拔业能娿暿巧傥尽保肮こ瘫频目傤檰栁髅芍Z夫上將……工程兵科的主任教官加耶夫斯基中將”,他們的教官德國人施拉木“已是蘇聯上校軍官”,“1928年春,蘇聯紅軍軍事委員會成員庫茲尼佐夫中將到炮校作報告”。據作者本人回憶:1925年他到蘇聯,其間1925年至1929年在軍校學習,1929年至1938年在克格勃工作,1940年3月回國。
還有人回憶,1925年在基輔步校“我被編入步兵一班,任班長,授上尉軍銜”,1928年曾任上尉射擊學教官,“1929年9月,我被任命為戰術學教官,并晉升為少校”。據該文介紹:作者1925年至1933年在蘇聯學習和工作。
還有一本著作寫1928年下半年,有一位在蘇聯的老同志被調到伏龍芝軍事學院學習,這是蘇聯的最高軍事學府,院長是愛迪曼上將。
軍銜是區分軍人等級、表明軍人身份的稱號、標志和國家給予軍人的榮譽。軍銜是15-16世紀隨著常備軍的發展而出現的,它首先出現在西歐。沙皇俄國于1550年開始實行軍銜。
俄國十月革命勝利后,蘇維埃政府于1917年12月16日頒布法令,認為軍銜制是剝削階級軍隊的產物,命令廢除舊的軍銜、官銜和封號。工農紅軍中的指揮員只按職務區分等級。
當時紅軍中的軍官分為下級、中級、上級、高級四類,下級軍官為副班長、班長、副排長、司務長;中級軍官為排長、副連長、連長;上級軍官為營長、副團長、團長;高級軍官為旅長、師長、軍團長、軍長。各級軍官的職務用領章、袖章等職務標志符號來區分。初級軍官佩戴不同數量的“三角形”來區分,中級軍官佩戴不同數量的“方形”來區分,再高的兩級軍官佩戴不同數量的“長方形”和“菱形”來區分。
這樣以職務區分各級指揮員的辦法一直實行到1935年,1935年9月22日,根據蘇聯中央執行委員會的決議,在蘇聯軍隊中實行軍銜。
20世紀20年代時蘇軍沒有軍銜。為什么在這些回憶和著作中說有軍銜?因為中國軍隊在未實行軍銜制時,領章上無任何標志。而當時在蘇聯學習或工作的中國同志,誤將蘇軍職務等級標志記成軍銜。因此,以上出版物記述的應是當時蘇軍軍官、在蘇聯學習或工作的中國同志佩戴的各級職務識別標志,而不是各級軍銜。
(編輯 潘鵬)
(作者單位: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