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陽經驗踐行群眾路線
主持人:張金菊 《當代陜西》總編輯
嘉 : 鄭賓夢熊 委省農工辦主任
貴孝 行省政學院副院張長、教授
作協原副主席、莫作 家 、 導伸演 省
建康 社省科院農村發王展研究所所長、副研究員
進蒙 委省黨校副教授張、博士
康市委黨校常張務 副 校 長 、寧副 教 授安

張金菊

鄭夢熊

張貴孝

莫 伸

王健康

張進蒙

張 寧
《當代陜西》:紫陽8年探索 形成了一套聯系服務群眾的“五個一”工作法得到了中央和省市領導的認可。各位專家如何看待紫陽的做法。
張 寧:堅持以人為本、執政為民,始終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這些話說起來容易,但真正做到卻很難;而讓大家都來做,做出成效,形成風氣、形成長效制度和機制,則更是難上加難!紫陽“五個一”工作法在這方面大膽探索和創新,實踐證明做法很真實,很管用,很有實效。它在縣域范圍內帶來新變化、形成新氣象、創造新局面,很值得學習和借鑒。
王建康:“五個一”工作法主要有三大貢獻:一是使基層黨委政府運行能夠建立在對民意精準把握的基礎上,保證了社情民意上得來,政策服務下得去;二是解決了領導干部聯系群眾動力不足的問題,實現了干部利益和群眾利益的關聯機制;三是解決了黨務政務、權力運行灰色地帶太多的問題。
張進蒙:紫陽聯系服務群眾工作法真正抓住了基層群眾工作的三個難點問題,即群眾利益訴求問題、干部作風建設問題和基層社會治理體系中的組織問題。從短期效果來看,較好地達成了此次群眾路線教育活動的目的;從長遠效果來講,為探索群眾路線在縣級層面如何走、走多深、走多遠提供了有益的經驗借鑒。
張貴孝:紫陽“五個一”工作法,實質上體現的是愛民、為民、利民的公仆情懷,即深懷愛民之情、恪守為民之責、多做利民之事。有了這種公仆情懷,才能做到聯系群眾經常化、服務群眾常態化。“五個一”工作法不僅是一種工作方法,更是一種政治風采;不僅是一種責任擔當,更是一種崇高境界。
莫 伸:首先,紫陽“五個一”工作法開創了非常好的先例。從現象上來看,從我接觸的層面上來看,力度之大在我所接觸到的做法中還沒有過,這值得肯定;第二,紫陽不是單方面解決某一個問題。在很大程度上,單方面解決一個問題有作秀之嫌,紫陽的做法是全方位的,可以感受到紫陽縣委縣政府在實心實意做這個事情。
《當代陜西》:“思路決定出路”,紫陽做法之所以真實有效,頂層設計的理念至關重要。紫陽做法在理念上有哪些獨到之處
張 寧:紫陽的做法凸顯了一個核心理念,即:群眾需要就是指示命令,群眾利益就是根本導向,群眾支持就是最大的政治,群眾滿意就是最高標準,并在執政理念和實踐結合上找到了對接點、著力點,實現了工作重心與百姓需求的對接。
王建康:紫陽緊扣“為民務實清廉”,初步構建了一個縣鎮聯系服務群眾的新模式,實現了縣鎮政府治理模式的創新。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要實現治理模式的現代化,治理能力的現代化,紫陽“五個一”工作法把“一切依靠群眾,一切為了群眾”落到實處,體現出強烈的改革意識和鮮明的創新精神。
張進蒙:紫陽把群眾的利益訴求作為開展基層工作的前提和依據,找準群眾切身利益之所在,以此作為黨委、政府進行領導決策和工作部署的依據,有效促進和實現了領導決策的合理化、規范化和科學化,這種執政理念是值得肯定的。
莫 伸: 紫陽能將民意作為黨委、政府決策的依據,這樣的執政理念難能可貴。沒有民意民主,正確的決策就是無源之水,但有了民意源泉,不能轉化成有效的政策,同樣無濟于事,紫陽“五個一”工作法恰好解決了這道難題。
張貴孝:時刻不忘群眾,堅持為民服務,是紫陽“五個一”工作法的核心所在。正是這一執政理念,讓“五個一”工作法既簡單又不簡單,既平凡又不平凡,而且常抓不懈,一抓到底,抓出了成效。
《當代陜西》:當前 形勢在變化、環境在變化、群眾在變化、民意在變化沒有方式方法的與時俱進、載體渠道的變化創新 就無法更好地聯系服務群眾。如何看待紫陽做法中聯系群眾的方式方法
王建康:信息時代有一句話是“世界是平的”,紫陽能夠與時俱進,充分運用現代信息手段,建立起全方位、全覆蓋、立體化、多元化的信息網絡和電子政務黨務的服務體系,將山大溝深、交通不便、人口居住分散的舊紫陽變成一個信息流動、上下連接、及時化、暢通化、高效便捷的新紫陽,實現信息暢通、高效,黨委、政府、領導干部和廣大群眾實現快速、常態和有效的聯系,難能可貴。
鄭夢熊:紫陽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利用現代化電子信息技術手段,搞社情民意調查中心,據我所知,在全省基層黨委、政府應該是第一家。一方面,它克服了因為群眾生產生活方式多元化導致的聯系群眾難的問題,民意調查覆蓋率達到94.3%;另一方面,克服了中國傳統熟人社會的弊端。這樣就保證了選人用人是在多數群眾的信任中選人,選出的人是大部分群眾滿意的人。
張進蒙:聯系服務群眾問題的解決是系統、全面、復雜的工程,長期要靠制度和法律建設,中期要靠政策制定與落實,短期需要干部的積極主動性、創造性。紫陽充分利用信息化的載體和平臺,堅持主動給群眾送政策,強力推進行政審批職能整合,推行全天候為民服務,把短期、中期和長期三個方面有機結合,用新手段和新方法對縣級社會治理體系建設進行了創新嘗試。
《當代陜西》:一個好的做法要想跳出“活動時轟轟烈烈 活動后冷冷清清”的怪圈 往往要靠制度來鞏固。紫陽做法在制度建設上有什么亮點
張 寧:紫陽縣從要求鄉鎮干部“面對面幫助群眾解決實際困難,手把手引導群眾謀發展,心對心進組入戶維護穩定”,實現基層干部聯系服務群眾的“無縫對接”和“全覆蓋”,到縣級領導“包鎮聯村抓示范”、縣直部門“包村聯組抓幫扶”的工作機制,制度上下貫通一體,形成了一套整體性、綜合性的制度機制,這就保證不僅能把實事做出來,而且能夠長久地做下去。
王建康:大到社情民意調查,簡政放權,規范權力運行,建立權力清單,小到干部開通政務微博、微信,相關考核激勵機制,應該說紫陽通過“五個一”工作法建立了一整套閉合的相互支撐、協調的高效運轉制度體系,形成一套完整的、行之有效的制度體系,解決了長期以來聯系群眾、服務群眾動力不足、方向不明、手段不強的問題,實踐證明效果很好。
張進蒙:紫陽做法在組織關系和工作制度層面上掃除了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產生的土壤。一方面,紫陽建立的以民意為導向的一套選人用人制度,在考核上強調群眾評價,任用提名上強調民意基礎,干部升遷上的群眾滿意率一票否決,使群眾對干部選任有更大的話語權;另一方面,通過“干部包聯全覆蓋”的制度創新,基層群眾遇到的突出問題就實實在在地呈現在干部面前,通過“嚴格督查促落實”等一系列工作機制,倒逼干部為群眾解決問題。 “五個一”把干部和群眾變成了“命運共同體”,推動干部不僅身要到基層,而且心也要到基層,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也就難以為繼。
《當代陜西》:紫陽做法得到了中央和省市領導的認可 中央督導組評價其回答了新時期黨的群眾路線怎樣走、走多遠、走多深的問題。通過此次研討 剖析紫陽經驗 能為今后踐行群眾路線提供怎樣一個可資借鑒的樣本和范例
王建康:我認為紫陽經驗有三點啟示:一是只有建立多渠道、系統化、信息化的社情民意調查體系,才能實現黨員干部的耳聰目明;二是只有建立制度化、常態化、精準化的群眾評價黨員干部機制,才能讓黨員干部“眼睛向下”,保持先進性;三是只有建立規范化、公開化、高效化的黨務政務服務體系,才能讓黨員干部一清二白。簡政放權,明確程序,公開權力運行,既方便了群眾,也解放了干部,讓干部從過去出力不討好,左右不得好的尷尬處境中擺脫出來。
張進蒙:紫陽“五個一”工作法的重要啟示在于,在貫徹執行群眾路線的過程中持續推進基層民主建設,不斷培育和增強廣大人民群眾的權利意識和自主能力,探索如何把干部聯系群眾的過程,拓展為人民群眾參與制定政策、參與社會管理的歷練過程。在這樣的實踐中,進一步讓黨政部門、群眾性組織和群眾形成一種良性互動的格局,嘗試建立一個有效的基層社會治理體系。從這個意義上看,紫陽經驗為縣域基層探索如何實現社會多元共治提供了一個典范樣本。
鄭夢熊:當前,中央提出了一個概念叫協商民主,協商民主與群眾路線是啥關系?我認為,走群眾路線的過程,也是民主的過程,應是雙向反饋而不是單方面的。協商在基層最重要,協商民主應是從基層向上協商。目前協商民主還沒破題,尤其是在縣一級還沒有好的思路,紫陽縣是不是可以在這方面加以思考,深挖一下,在一個縣域內,怎樣能將協商民主作為縣委政府、作為執政黨常態化的行動?這也許對完善“五個一”做法有裨益。
莫 伸:我認為,紫陽做法最核心的東西是初步解決了干部眼睛向下、心向下的問題。我們黨想解決這個問題已想了很多年,也嘗試了很多回,如果紫陽做法確實成功且效果持久,那它不僅是革命性的措施和變化,甚至是堪稱偉大。眼睛向上還是向下,決定著我們黨將來有沒有希望,決定著我們黨生死存亡。紫陽做法很有價值,但要把這種做法全面推開,還需要有很多事情來做,還有很多東西需要深入探討完善。
(整理/張帆)
book=28,ebook=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