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銀鋒 薛慧英
丙泊酚復合雷米芬太尼靶控輸注對老年腹腔鏡膽囊切除術麻醉體會
車銀鋒 薛慧英
目的 探討丙泊酚復合雷米芬太尼靶控輸注(TCI)對老年腹腔鏡膽囊切除術(LC)的麻醉效果。方法 76例患者為研究對象, 分為研究組(36例), 對照組(40例)。研究組患者行TCI麻醉, 對照組患者行靜脈復合吸入麻醉。結果 研究組患者的初醒時間和去管時間都比對照組早, OAAS評分亦比對照組更佳,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患者在CO2氣腹形成后的收縮壓(SPB)、舒張壓(DBP)、心率(HR)明顯比對照組低, 與誘導前相比, 上述指標的變化幅度也遠遠小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結論 對于行LC手術的老年患者, 行TCI, 麻醉效果理想, 患者的血流動力學更加穩定, 可明顯降低麻醉意外的危險性。
丙泊酚;雷米芬太尼;老年腹腔鏡膽囊切除術;麻醉;靶控輸注
在臨床手術當中, 麻醉的方式和質量都將影響手術的成功率以及臨床效果, 尤其是對于年長者, 麻醉對其手術的影響更加深遠。作者從這一角度出發, 旨在探索丙泊酚復合雷米芬太尼靶控輸注的麻醉方式(以下簡稱TCI)對老年腹腔鏡膽囊切除術(LC)的臨床效果。
1.1 一般資料 本組研究對象共76例, 于2012年11月~2013年9月期間在本院接受LC手術, 年滿60周歲。其中男37例, 女39例, 年齡62~80歲, 體重40~73 kg;經確診全部患者均為ASAI級或II級;檢查得所有患者沒有心臟病、高血壓等心腦血管合并癥, 且無相關藥物過敏史。隨機將上述76例老年患者分為研究組(36例)和對照組(40例)。研究組患者統一行TCI麻醉, 其中男16例, 女20例, 年齡61~80歲,體重40~73 kg;對照組患者統一行靜脈復合吸入麻醉, 其中男21例, 女19例, 年齡62~79歲, 體重41~74 kg。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1.2.1 麻醉方法 兩組老年患者均在術前半小時進行哌替啶(50 mg)和東莨膽堿(0.5 mg)肌內注射, 進入手術室后, 全部進行常規檢測, 檢測項目包括HR、BP、SpO2以及ECG。①研究組:手術麻醉時, 以Mash的藥動力學參數為基本依據, 靜脈輸注麻醉藥物。丙泊酚(3 μg/ml)復合雷米芬太尼(5 ng/ml)+維庫溴銨(0.1 mg/kg)作為誘導, 待麻醉見效后, 經氣管內插管對患者給予丙泊酚(2 μg/ml)和雷米芬太尼(3 ng/ml), 以維持麻醉。根據患者血漿靶濃度的具體情況, 可適當調節麻醉藥劑丙泊酚的劑量, 確保其濃度在1.5 μg/ml以上。②對照組:雷米芬太尼(1 μg/kg)+維庫溴銨(0.1 mg/kg)+咪達唑侖(0.04 mg/kg)作為誘導, 待麻醉見效后, 經氣管內插管對患者給予異氟醚1.0~1.5 MAC, 以維持麻醉效果。兩組的藥劑均一直持續到術畢。
1.2.2 術中處理 所有患者都接受機械通氣, 確保其呼吸末CO2在35~40 mm Hg (1 mm Hg=0.133 kPa)范圍內, 氧流量、潮氣量以及呼吸頻率參數分別設置在2 L/min、8~10 ml/kg、15 次/min。
1.2.3 術后處理 在手術完成后, 統一對患者使用新斯的明以及阿托品藥物, 以消除肌松藥物的殘留影響, 劑量分別為1 mg和0.5 mg。待患者清醒, 可以自主呼吸, 且檢測顯示SpO2超過90%, 方可去管。
1.3 觀察指標 觀察并記錄患者的初醒時間、去管時間和去管后患者的意識評分(OAAS)。在形成CO2氣腹的5 min后(T時間), 對比兩組患者的SPB、DBP、HR指標差異。
1.4 統計學方法 以SPSS15.0對所有數據予以統計學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 采用t檢驗, 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麻醉效果對比 研究組患者的初醒時間和去管時間都比對照組早,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且研究組的OAAS評分亦比對照組更佳(P<0.01)。結果見表1。
2.2 血流動力學差異 研究組患者的SPB、DBP、HR均比對照組低, 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果見表2。
表1 兩組患者的麻醉效果對比(s)

表1 兩組患者的麻醉效果對比(s)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
表2 兩組患者的血流動力學指標對比(s)

表2 兩組患者的血流動力學指標對比(s)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1
?
LC手術的麻醉意外或應激反應通常是發生在CO2氣腹的形成期間, 因患者腹膜持續受到來自其腹部肌肉的牽張所致[1]。判斷麻醉方式優劣的一項重要指標就是患者在麻醉誘導前和CO2氣腹形成后血流動力學指標SPB、DBP、HR等的變化幅度[2]。麻醉效果越好, 上述指標的變化也越小。本文數據表明, 使用TCI進行麻醉的研究組患者, 在誘導前和“T時間”SPB、DBP、HR的變化遠遠小于對照組。而且, 對于年長者, 行LC切除術易出現心率加速、血壓上升等現象,導致心律失常以及心肌缺血等術后并發癥[3]。因此, 老人群體對麻醉效果的要求更高。不管是丙泊酚, 還是雷米芬太尼,都是短效靜脈麻醉劑, 結合靶控輸注可以根據藥動力學予以麻醉維持, 確保患者的血藥濃度能夠保持不變。老年人的各項身體機能都出現不同程度的退化, 對麻醉藥劑的敏感性也因人而異, 靶控輸注能夠對靈活地調節藥物劑量, 更符合老人的實際需求。本文結果顯示, 研究組患者的初醒時間和去管時間都比對照組早, OAAS評分亦比對照組更佳(P<0.05)。這些都說明對于行LC手術的老年患者, 行TCI, 麻醉效果理想, 患者的血流動力學更加穩定, 可明顯降低麻醉意外的危險性。
[1] 尹衛國.丙泊酚復合雷米芬太尼靶控輸注對老年腹腔鏡膽囊切除術的麻醉探析.中國醫學創新, 2013, 10(6):34-35.
[2] 李喜松.瑞芬太尼復合丙泊酚在腹腔鏡膽囊切除術麻醉中的應用.白求恩軍醫學院學報, 2013, 11(5):426-427.
[3] 陶偉平.丙泊酚復合雷米芬太尼靶控輸注對老年腹腔鏡膽囊切除術的麻醉觀察.中國基層醫藥, 2011, 18(7):871-873.
2014-04-09]
450100 河南省滎陽市人民醫院麻醉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