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波
聯合頸部血管彩超及DSA評估動脈粥樣斑塊與腦梗死關聯性的意義
方波
目的 探討頸部血管彩超及DSA在動脈粥樣硬化性腦梗死中的臨床應用價值。方法 以120例動脈粥樣硬化性腦梗死患者為患者組, 75例未發生腦梗死患者為對照組, 經頸部血管彩超及DSA檢查。結果 二者頸動脈粥樣斑塊發生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120例腦梗死患者中, 頸動脈及椎動脈粥樣斑塊發生率為81%, 對照組僅有13%。頸動脈斑塊最常見頸總動脈分叉處, 其次為頸動脈顱內段, 椎動脈以起始段多見, 其次為基底動脈分布, 多以病灶同側多見, 易形成血管狹窄及血流動力學改變。結論 頸動脈粥樣硬化與腦梗死的發病存在關聯性:聯合頸部血管彩超與DSA能早期準確發現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及了解斑塊的狹窄率, 對預防或治療腦梗死的發生有重要意義。
頸部血管彩超;DSA;動脈粥樣硬化性腦梗死;頸動脈狹窄
缺血性腦血管病是我國常見致死性疾病之一, 各種原因導致的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和狹窄是中國人缺血性卒中的主要病理基礎, 而積極預防和干預是降低腦卒中的發病率, 改善預后的關鍵。目前臨床有多種方法如數字減影血管造影(DSA), 頸部血管彩超及CTA、MRA、TCD等血管檢查都可以在不同程度上評價缺血性卒中供血動脈的硬化斑塊及狹窄,閉塞情況, 作者采用DSA聯合頸部血管彩超能準確探討頸部及顱內外動脈斑塊的特征, 以及不同性質斑塊與臨床表現的關系, 從而達到準確的積極的預防治療。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0年10月~2013年10月入住本院神經內科住院患者, 入選標準:均符合1995年中華醫學會第四屆全國腦血管病學術會議修訂的診斷標準[1]:CT或MRI證實有新鮮腦梗死, 排除房顫, 真性紅細胞增多癥, 外傷,大動脈炎, 年齡小于38歲。
1.2 病例分組 病變組120例, 男76例, 女44例, 年齡39~86歲, 平均(62±5.3)歲。對照組:男55例, 女20例, 平均(59±6.1)歲。
1.3 頸部血管彩超檢查 采用FHILIPS彩色多普勒超聲現象儀檢查觀察血管腔內徑, 管壁厚度, 斑塊及性質和血流情況。測量指標[1]:①頸總動脈內徑;②頸內動脈內徑, 椎動脈內徑;③頸動脈內膜-中膜厚度:正常頸動脈管壁呈典型“雙線征”, 既二條平行的強回聲帶被-低回聲或無回聲帶分離, 二線間距離即為內中膜厚度(IMT), 是頸動脈粥樣硬化的早期指征, 正常<1 mm, 如1.0 mm
1.4 頭顱DSA檢查 患者取平臥位, 開放靜脈通道。常規備皮, 消毒雙側腹股溝周圍皮膚, 鋪無菌手術被。1%利多卡因行局部麻醉后, 穿刺右側股動脈成功, 用Seldinger動脈插管法置5F血管鞘, 置鞘成功后給予肝素2500單位放入500 ml
壓力鹽水袋持續滴注。隨后在超滑導絲指引下, 先5F豬尾導管行主動脈弓造影, 再取5F單彎導管分別送至雙側頸總動脈、鎖骨下動脈, 給予頸總動脈分叉部、頸內動脈及其分支、椎動脈開口、基底動脈及其分支造影檢查, 同時采集正側位照相, 動態及靜態觀察造影血管的圖像, 檢查完畢后, 拔出動脈鞘, 壓迫止血15 min, 穿刺點無滲血后, 十字彈力繃帶加壓包扎。
1.5 頸部血管狹窄分級標準 頸動脈:采用北美癥狀性頸動脈內膜切除術分級標準[2]:輕度狹窄:0~29% , 中度狹窄:30%~69%, 重度狹窄:70%~90%, 血管閉塞:狹窄100%。椎動脈分級:椎動脈異常分類:Ⅰ型:椎動脈起始段的非自然扭曲;Ⅱ型:椎動脈V1~V3段發育不良或起源變異;III型:椎動脈V1~V5段節段性狹窄(狹窄程度按北美癥狀性頸動脈內膜切除術(NASCET)法分級:輕度狹窄≤29%, 中度狹窄30%~69%, 重度狹窄≥70%);IV型:椎動脈或基底動脈閉塞。1.6 統計學方法 對所有試驗數據采用χ2檢驗進行統計學處理, 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頸部血管彩超檢測結果分析 腦梗死組(病變組)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發生率、IMT增厚發生率、混合斑發生率、狹窄發現率與對照組間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見表1)。
2.2 US及DSA檢查發現前循環系統斑塊位置及狹窄對比吻合率;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好發于頸總動脈近分叉處,其次為頸內動脈顱內段,與一般報道頸總動脈較多見不同, 易發生在雙側頸動脈及腦部病灶同側的頸動脈。二者對中, 重度狹窄的吻合率較高, 詳細情況見表2。
2.3 US及DSA檢查發現后循環系統斑塊位置及狹窄對比椎基底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好發于椎動脈起始段,其次為離椎動脈起始段遠端數厘米以內以及顱內, 小腦后下動脈起始部之前和之后的節段和椎動脈匯合處, 其余椎動脈顱外段常不受動脈粥樣硬斑病變的累及, 且發生與病灶側僅部分吻合,可能存在優勢側VA代償影響, 二者對比中, 狹窄的分辨率血管彩超較差, 僅能判定閉塞的椎動脈, 詳細情況見表3。

表1 兩組頸部血管彩超檢測結果

表2 US及DSA檢查發現前循環系統斑塊位置及狹窄對比

表3 US及DSA檢查發現后循環系統斑塊位置及狹窄對比
結果表明,頸動脈椎動脈粥樣斑塊的好發部位以分叉及椎動脈起始段多見,這可能與血流動力有關。還發現粥樣斑塊所致管腔狹窄的占60%左右,這說明以晚期狹窄為主要病變的粥樣斑塊與腦梗死的發生率及梗死的范圍有一定關系,而粥樣斑塊的性質卻與腦梗死有著密切關系。一般說,軟斑及混合斑易破裂、出血及血栓形成,從而成為腦梗死的重要栓子來源,故腦梗死的發生較高,而硬斑由于表面鈣化,不易破裂,病情相對穩定,腦梗死發病率低。
動脈粥樣硬化導致的腦動脈閉塞性病變(包括動脈狹窄與閉塞)是缺血性腦卒中一個重要原因[3], 頸動脈狹窄患者的年卒中風險主要取決是否存在癥狀和狹窄的嚴重程度, 在北美有癥狀頸動脈內膜切除術試驗(north american symptomatic carotid endarterectomy trial, NASCET)中, 頸動脈狹窄程度70%~79%者第1年卒中的風險為11%, 狹窄大于90%的為35%, 2年同側腦卒中風險為26%;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導致頸動脈狹窄程度是發生缺血性卒中和影響預后的重要指標[4]。國外多中心前瞻性研究結果表明, 對有嚴重的頸動脈粥樣硬化及狹窄的患者, 早期進行頸動脈內膜剝脫術, 可明顯降低該類患者腦梗死的發生及復發。
動脈粥樣硬化引起缺血性卒中的機制有多樣[5], 比較公認的認為有血栓-栓塞學說和血液動力學性末梢低灌注學說。由此動脈粥樣硬化性腦梗死大體可分為二種類型, 即發生于顱內單只血管供血區的區域性梗死和發生主要供血血管供血區遠端的分水嶺梗死。區域性梗死一般由粥樣斑塊脫落或血栓形成引起, 多由于同側頸動脈及分支軟斑脫落, 也可見對側發生病變, 可能是來自頸內動脈的微小栓子通過半球通道引起或椎基底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經后交通開放導致。而分水嶺梗死一般認為是狹窄的頸動脈使遠端的灌注壓下降導致分水嶺區供血不足, 同側或對側的過度代償導致對側缺血性改變, 形成邊緣帶梗死或低灌注性梗死。DelSette等的研究發現63%的分水嶺梗死患者存在頸動脈系統嚴重病變[6],因此檢測頸動脈粥樣斑塊與顱內外動脈狹窄非常重要。
目前臨床上血管動脈粥樣硬化檢測方法以CTA, DSA及頸部血管彩超等應用較多, 各有其特點:①目前DSA在臨床上較為普及, 一直作為判斷血管狹窄的金標準[7], 其優點:對血管的狹窄精確判斷, 呈動態觀察, 能鑒別如動脈夾層,前后循環系統盜血等, 而且應用3D旋轉準確評價偏心病變的狹窄程度, 特別對與后循環系統, 如椎動脈起始段, 往往存在骨質重影及扭曲后發育不良等特點, 如血管彩超, CTA等均不能準確了解其病變情況, 而DSA是量化VA起始段狹窄程度, 評估斑塊情況, 了解夾層及評估顱內外側枝循環的“金標準”, 特別是能評估優勢VA并發現椎-基底動脈缺血的可能機制(栓塞或血液動力學原因), 其缺點存在一定風險性, 但根據臨床有經驗醫師操作其風險率及其低下, 不超過0.5%。②頸部血管彩超因其無創, 簡便易行和可重復性等優點, 成為頸動脈斑塊診斷的首選, 能測定內-中膜厚度及根據斑塊的回聲, 運動特征從而判斷軟斑, 硬斑或混合斑等, 對內-中膜厚度判定目前作為全身動脈粥樣硬化負荷和心血管風險的一種可能標志物, 已較多應用于評價主要風險干預策略的試驗中;然而其最大缺點是對椎基底動脈斑塊的測定受椎骨及周圍組織影響, 分辨率低, 且其操作受操作者水平影響。③CTA通過能顯示直徑0.7 mm以上血管, 鑒別椎動脈發育異常與動脈粥樣斑塊狹窄, 對診斷頸動脈狹窄大于50%的敏感性和特異性分別達到97%和90%以上[8]。但對早期診斷斑塊潰瘍的敏感性不如血管彩超, 且對于血液動力學無法評價, 而且在椎動脈起始段往往存在血管的嚴重扭曲, 易誤診為血管狹窄, 故多應用在老年人不能耐受DSA患者中, 本研究中發現通過聯合血管彩超及DSA能完整而準確的顯示腦卒中患者中斑塊及狹窄程度。
綜上所述, 對于腦梗死患者行頸部血管彩超篩查后進一步DSA檢查是非常必要的。頸部血管彩超可以早期了解血管內中膜厚度, 軟斑, 硬化或混合斑從而判定性質是否為不穩定斑塊。DSA則可全面檢查頸內動脈系統及椎基底動脈系統的狹窄及斑塊分布, 特別是血液動力學改變, 包括青年卒中中較多見的動脈夾層判定, 從而了解斑塊性狀及導致血管狹窄程度, 因為不穩定斑塊是造成腦卒中的重要原因, 應積極干預, 故積極聯合二者是評價頸動脈斑塊的可靠方法。
[1] 中華醫學會.各類腦血管病的診斷要點.中華神經科雜志, 1996, 29(6):379.
[2] North American Symptomatic Carotid Endarterectomy Trialists, Collabo-rativeGroup.The final Results of the NASCET trial.N Engl J Med, 1998(339): 1415-1425.
[3] 張映琦,周華東.頸動脈粥樣硬化與缺血性腦卒中.卒中與神經疾病, 2001,8(4):253-255.
[4] 黃獻,宋治,鄭文.短暫性腦缺血發作患者腦動脈狹窄及與腦血管危險因素的研究.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 20l0,18(9): 1203-1205.
[5] 高山, 黃家星, 黃一寧, 等.動脈粥樣硬化性大腦中動脈狹窄梗死的發病機制.中華神經科雜志, 2004, 36(2): 155-157.
[6] Del Sette M, Eliasziw M, Streifler JY, et al.Intemal borderzoneinfaretion a marker for severe stenosis in patients with symptomaticinternsl carotid artery disease.For the North Amerian Symp-tomatie Carotid Endarte rectomy(NASCET)Group.Stroke, 2000,31(3):631-636.
[7] 黃一寧,高山,王莉鵑,等.閉塞性腦血管病經顱多普勒超聲和腦血管造影的比較.中華神經科雜志, 1997, 30(2): 99.
[8] Skutta B, Furst G, Eilers J, et al.Intracranial stenoocclusive disease:double detector helical CTAversus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A-JNR Am J Neuroradiol,1999,20(5):791-799.
Remark on correlation of atherosclerosis and cerebral infarction by combining double carotid chromatic ultrasonic(DCCU) with DSA
FANG Bo.
Department of Neurology, People's Hospital of Lu'an, Lu'an 237005, China
Objective To assess the clinical value of DCCU and DSA in atherosclerotic cerebral infarction.Methods A study was conducted involving 120 patients with atherosclerotic cerebral infarction as patient groups and 75 patients without cerebral infarction as control groups undergoing DCCU and DSA.Results There are distinct differences in rates of carotid atherosclerosis plaque.The occurrence rates of carotid and vertebral artery atherosclerotic plaques in patient groups and control group were respectively 81% and 13%.Carotid atherosclerotic plaques were mostly located at the bifurcation of the carotid artery, and occurred at the same side of stroke focus, which often led to vascular stenosis and hemodynamic change.Conclusion There exists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carotid atherosclerosis and cerebral infarction: it is of vital importance to combine DCCU with DSA to find carotid atherosclerosis at an early stage and understand vascular stenosis rate to prevent or treat the occurrence of cerebral infarction.
Double carotid chromatic ultrasonic(DCCU); DSA; Atherosclerotic cerebral infarction; Carotid stenosis
237005 六安市人民醫院神經內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