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鳳莉
老年糖尿病患者的危險因素及護理分析
張鳳莉
目的 分析老年糖尿病患者危險因素, 并探討有效的護理方法及效果。方法 選取本院自2011年8月~2013年8月收治的94例老年糖尿病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參考組, 各為47例, 觀察患者病變危險因素, 分別給予患者不同護理干預, 比較其病變發生率及患者血糖控制情況。結果 年齡、收縮壓、餐后2 h血糖水平、糖化血紅蛋白、C肽、胰島素水平等為糖尿病病變的危險因素。觀察組患者病變發生率明顯低于參考組, 患者空腹及餐后2 h血糖水平均明顯低于參考組(P<0.05)。結論 年齡、收縮壓等多種因素對糖尿病患者血管病變有著影響, 通過優質護理干預能夠良好控制血糖, 減少病變發生。
糖老年糖尿病;病變;危險因素;護理分析
糖尿病作為慢性終身性疾病, 治療難度較大, 而血糖的波動常受到多種因素影響, 極易引起心腦血管等嚴重并發癥,進展較快[1], 具有較高的致殘率及致死率。因此對糖尿病患者病變的危險因素進行分析, 并探討有效的護理方式有著重要的臨床意義, 作者對河南省平頂山神馬醫院收治的94例老年糖尿病患者進行研究分析, 具體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院自2011年8月~2013年8月收治的94例老年糖尿病患者, 男56例, 女38例, 年齡60~79歲, 平均年齡(71.32±5.26)歲, 病程3~15年, 平均病程(8.65±2.58)年,所有患者均符合1999年WHO和美國糖尿病學會(ADA)2007版糖尿病診療標準, 所有患者均知情且自愿參與本次研究,將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參考組, 各為47例, 兩組患者年齡、性別及病程等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可進行比較。
1.2 方法 兩組患者入院后完善其各項觀察指標, 主要包括姓名、性別、年齡、體重、身高、病程、血壓、血脂等,患者空腹狀態下抽取靜脈血, 對其空腹血糖、C肽水平、胰島素水平, 餐后2 h后患者血糖、C肽水平、胰島素水平, 同時記錄患者糖化血紅蛋白(HbAlc)水平。
護理方法:給予參考組患者常規糖尿病護理干預, 觀察組患者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采用優質護理干預, 具體如下。
1.2.1 心理護理 患者入院后醫護人員與患者進行有效的溝通交流, 對患者關心的重點問題進行詳細解答, 安撫患者,同情并真誠對待患者;對于出現恐懼、焦慮等強烈不安情緒患者, 進行充分的安撫, 并告知患者糖尿病是可控的, 減少其精神壓力;盡量滿足患者心理及生理需要。
1.2.2 飲食護理 對患者食譜進行合理設計, 改變飲食結構及習慣;少食多餐, 忌暴飲暴食, 飲食以低鹽、低熱量、低脂肪等為主, 多食易消化、清淡、低膽固醇的食物, 嚴禁食用動物脂肪、蛋黃、堅果類、動物內臟等食物;每日進鹽量控制在5~6 g以下。
1.2.3 運動護理 在患者體力允許情況下引導患者適當運動, 每次保持在30~60 min以內, 盡量以活動強度較小的運動為主;患者運動時隨身攜帶含糖食物及家人聯系卡, 保證患者安全。
1.2.4 局部護理 糖尿病患者極易出現下端肢體病變, 注意患肢保暖, 每天睡覺前用溫水洗腳;注意足部衛生, 用中性香皂洗凈足部, 避免泡腳時間過長;洗腳后用柔軟、淺色、吸水性好的毛巾將腳部洗凈, 對于指甲較長者可進行修剪,避免甲床受到損傷而出現感染現象;嚴禁赤腳行走、穿拖鞋、涼鞋, 避免足部受到外界異物損傷;盡量穿透氣性棉襪, 及柔軟的棉質衣物。
1.2.6 藥物護理 在用藥時將降糖藥物使用的目的、治療效果及可能導致的不良反應等告知患者, 將藥物使用方法、劑量、時間及配伍禁忌等告知患者, 當患者出現慢性缺氧性心肺疾病、肝腎功能障礙、食欲下降等情況時使用雙胍類降糖藥物;患者采用藥物治療時, 一旦出現危急重癥, 立即停止用藥, 改用胰島素治療, 胰島素保存在2~8℃溫度下, 胰島素注射部位輪換進行。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處理, 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 組間對比采用χ2檢驗, P<0.05為差異具有顯著性, 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年齡、收縮壓、餐后2 h血糖水平、糖化血紅蛋白等與疾病發生呈負相關性, 空腹及餐后2 h患者血糖C肽、胰島素水平與病變發生呈正相關性。
2.2 觀察組患者糖尿病病變發生率明顯低于參考組(P<0.05),觀察組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水平明顯優于參考組(P<0.05), 具體見表1, 2。

表1 兩組患者糖尿病病變發生情況比較[n(%)]
表2 干預前后兩組患者空腹及餐后2 h血糖變化

表2 干預前后兩組患者空腹及餐后2 h血糖變化
組別(n)空腹血糖(mmol/L)餐后2 h血糖(mmol/L)護理前護理后護理前護理后觀察組(47)11.69±2.437.32±1.2816.51±4.657.76±2.77參考組(47)11.76±3.029.75±2.4315.85±4.0510.57±2.38
臨床研究顯示隨著糖尿病患者年齡的增長, 糖尿病病變發生的幾率隨之增加, 這可能是由于患者機體代謝功能下降,血管老化, 從而導致病變的發生[2];目前臨床關于糖化血紅蛋白與糖尿病病變發生相關性尚不明確, 部分學者認為糖化血紅蛋白較高患者糖尿病病變的發生率亦明顯增加, 而部分學者認為在糖尿病的發生中, 糖化血紅蛋白水平的變化不會對疾病產生較大的影響。而患者空腹及餐后2 h血糖、C肽、胰島素水平與疾病的發生亦有著較大的相關性。通過全面有效的護理干預對于患者血糖水平的控制有著重要作用, 通過心理護理能夠保持患者平穩的心理狀態, 減少情緒波動導致的血糖變化[3];而通過飲食、運動、合理用藥等干預能夠有效控制日常血糖水平, 降低了糖尿病病變的發生, 本次研究中, 觀察組患者通過有效的護理, 病變發生率明顯低于參考組(P<0.05), 同時患者空腹及餐后2 h血糖水平均明顯優于參考組(P<0.05), 由此可知, 通過有效全面的護理干預對于控制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 減少病變的發生有著重要作用。
[1] 臧曉鷺.老年糖尿病下肢血管病變患者的相關危險因素分析及護理對策.中國實用護理雜志, 2012,28(5):15.
[2] 高華.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抑郁相關因素的調查.護理學雜志, 2009, 24(11):64.
[3] 陶雪斌.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病變的相關因素分析.中國實用護理雜志, 2012,28(35):12.
467000 河南省平頂山神馬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