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彥偉 衛星 呂宏樂 劉全喜
微創經椎間孔腰椎體間融合術用于腰椎管狹窄治療的療效評價
樊彥偉 衛星 呂宏樂 劉全喜
目的 探討微創經椎間孔腰椎體間融合術用于治療腰椎管狹窄的臨床療效。方法 69例腰椎管狹窄患者隨機分成治療組(35例)和對照組(34例), 治療組采用微創經椎間孔腰椎體間融合術進行治療, 對照組采用傳統開放式手術治療。比較兩組患者Oswestry功能障礙指數(ODI)、臨床治療效果、術后并發癥及疼痛視覺模擬評分(VAS)。結果 治療組Oswestry功能障礙指數(ODI)(12.87±2.10)、臨床治療效果(85.71%)、術后并發癥(2.86%)及疼痛視覺模擬評分(VAS)(0.74±0.13)均顯著優于對照組Oswestry功能障礙指數(ODI)(15.32±2.41)、臨床治療效果(79.41%)、術后并發癥(11.76%)、疼痛視覺模擬評分(VAS)(1.32±0.96),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微創經椎間孔腰椎體間融合術用于治療腰椎管狹窄, 能有效提高該病治愈率, 減少術后并發癥, 值得臨床推廣使用。
微創經椎間孔腰椎體間融合術;腰椎管狹窄;療效評價;治療
退變性腰椎管狹窄癥是臨床上最常見的腰椎退變性疾病之一, 是患者腰部骨骼或軟組織由于各種因素引起的形態變化及組織結構變化, 神經根及馬尾神經受到刺激或壓迫而出現系列臨床癥狀[1]。椎板切除是臨床上治療腰椎管狹窄癥的常規方法, 盡管患者也能取得不錯的臨床療效, 但此術式需要去除患者后方張力帶結構, 從而導致椎弓喪失完整性, 降低了腰椎穩定性;與此同時, 后方張力帶結構的切除使得植骨床面積相應減少, 從而增加了患者植骨不融合及二次手術的風險。腰椎管狹窄癥患者椎板切除后, 瘢痕引起神經根和硬膜周圍粘連, 也是引發腰椎手術失敗綜合征( failure back surgery syndrome, FBSS)的重要原因之一[2]。本研究回顧性分析本院2009年10月~2013年10月收治的腰椎管狹窄癥患者臨床資料, 探討微創經椎間孔腰椎體間融合術用于治療腰椎管狹窄的臨床療效。
1.1 一般資料 本研究中69例均為本院2009年10月~2013年10月收治的腰椎管狹窄患者, 年齡38~69歲, 平均年齡(51.3±3.7)歲。將患者隨機分成治療組和對照組, 治療組患者35例, 其中男17例, 女18例;對照組患者34例, 其中男17例, 女17例。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疾病嚴重程度等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治療組患者全身麻醉誘導, 懸空腹部, 取患者俯臥位, 術中采用常規方法誘發電位檢測。術者通過透視對手術節段椎弓根位置進行標記, 分別在椎弓根近、遠端及上、下緣各部位0.5~1.0 cm處, 長約4.0~5.0 cm的后路正中切口。切開患者皮膚后鈍性分離皮下組織向兩側游離, 旁開1.0~2.0 cm切開患者腰背筋膜, 對最長肌與多裂肌鈍性分離后由間隙進入, 顯露關節、關節突及橫突, 進針點為橫突與關節突外緣中線焦點, 弓絲及椎弓根螺釘開口;將4枚導針插入后進行透視, 到達合適位置時將導針取出, 將患者減壓側骨的骨道用蠟進行封閉備用, 安裝固定棒, 將椎弓根釘植入非減壓側椎體, 圓棒連接、固定, 恢復患者椎間隙高度。然后顯露減壓側的部分關節突關節及椎板, 植入Pipeline微創通道后, 通過骨刀鑿除手術節段下關節突, 在顯微鏡下采用槍鉗咬除或骨刀切除部分上關節突, 切除黃韌帶后顯露椎間盤及神經根, 摘除游離的髓核及處理椎間隙, 將咬碎后的減壓所取骨塊植入椎間融合器及椎間隙前方, 夯實后, 在患側椎間隙植入椎間融合器, 撤除顯微鏡后, 對椎間融合器與內固定物位置透視觀察后, 按原骨道植入減壓側椎弓根螺釘,在該側安裝連接棒, 鎖固并抱緊雙側椎弓根螺釘, 術后常規留置引流管, 最后縫合切口。對照組采用傳統開放式手術進行治療。
1.3 統計學方法 本研究中所有實驗數據均采用SPSS20.0軟件進行統計學處理, 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 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組Oswestry功能障礙指數(ODI)、臨床治療效果、術后并發癥及疼痛視覺模擬評分(VAS)均顯著優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體數據見表1。

表1 治療組與對照組患者Oswestry功能障礙指數(ODI)、臨床治療效果、術后并發癥及疼痛視覺模擬評分(VAS)比較
本研究結果表明, 微創經椎間孔腰椎體間融合術用于治療腰椎管狹窄, 能有效提高該病治愈率, 減少術后并發癥,值得臨床推廣使用。
[1] 翟明玉, 郭潤棟, 王春萍, 等.經椎間孔入路治療退變性腰椎疾病.中國矯形外科雜志, 2008, 16(21): 81-83.
[2] Wu RH, Fraser JF, Hrtl R.Minimal access versus open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meta-analysis of fusion rates Spine, 2010, 35(26): 2273- 2281.
2014-04-30]
454000 河南省焦作市焦煤集團中央醫院骨科三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