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玲
重癥監護室重度肺挫傷特殊監護問題分析及對策
李志玲
目的 探討重癥監護室(ICU)重度肺挫傷患者的監護。方法 62例重度肺挫傷患者氣管插管機械通氣、鎮靜、胸腔閉式引流等治療監護過程中, 重視和干預存在的特殊問題, 并觀察治療前后監護指標的變化。結果 治療后血氧飽和度(SaO2)、氧分壓(PaO2)升高, 呼吸頻率(RR)、相對濕度(RH)恢復正常, 治療前后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結論 護士正確分析處理監護過程中的特殊護理問題, 能夠提高重度肺挫傷患者的治療效果。
重度肺挫傷;監護;特殊問題;處理
肺挫傷是胸部外傷后所致肺實質水腫和出血, 是急性肺損傷的一種, 又稱創傷性濕肺[1]。如不及時有效地處理, 可導致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的發生, 給予氣管插管機械通氣、充分的鎮靜、胸腔閉式引流、有效的預防感染等, 是治療重度肺挫傷的重要措施。本院ICU 2008年1月~2013年12月治療監護重度肺挫傷患者62例, 將監護過程中遇到的特殊問題及處理措施總結報告如下。
62例肺挫傷患者, 男48例, 女14例, 年齡13~72歲,平均年齡34.8歲, 其中車禍傷47例, 刀刺傷4例, 重物擠壓傷5例, 摔傷6例。雙側血氣胸36例, 單側血氣胸26例。臨床表現主要為煩躁或昏迷、胸痛、胸悶、呼吸窘迫、咯血或大量泡沫樣血痰, 合并休克28例, 浮動胸壁呈反常呼吸12例。心電監護示:心率快, RR>35次/min, SaO2進行性下降。血氣分析:PaO2降低, PaCO2升高。據Murray的急性肺損傷的定量評分標準, 62例患者均為重度肺損傷。
2.1 常規救護方法 患者入ICU后立即給予心電監護, 建立靜脈通道, 緊急氣管插管機械通氣, 在保證通氣的情況下充分鎮靜, 有血氣胸者行單側或雙側胸腔閉式引流, 止血、改善休克, 給予抗生素預防感染, 應用腎上腺皮質激素, 進一步實施解痙化痰、制酸、營養支持等治療措施。
2.2 實施保護性肺通氣策略
2.2.1 呼吸機參數調節特點 重度肺損傷應采取保護性肺通氣策略, 目的是在進行機械通氣的同時, 保護肺組織免受呼吸機相關肺損傷, 它主要包括:小潮氣量、呼氣末正壓(PEEP)、容許性高碳酸血癥、肺復張策略、壓力控制通氣(PCV) 等[2]。首先按輔助/控制(A/C)方式給予通氣治療;潮氣量(VT)一般5~8 ml/kg;RR20次/min以上;保持氣道壓30 cm以下;為保證氣體在肺泡內充分氧合, 吸呼比(1/E)為1:1~1.5, 也可短時間的設反比呼吸;吸氧濃度(FiO2)上機開始可適當加大, 以償還氧債, 當SaO2上升后, 可降低FiO2<50%;加用適當的PEEP, 可以改善氧合及肺順應性,提高PaO2, 增加功能殘氣量, 減少肺泡萎陷, 防止肺不張,根據病情設置在8~15 cm H2O的水平, PEEP的設置應逐漸增加, 當PEEP>15 cm H2O時可影響循環功能。
2.2.2 脫機條件和方式 因機械通氣需氣管插管或氣管切開, 這樣增加了肺部感染和氣管損傷等并發癥, 應盡量縮短機械通氣時間, 當病情得到控制, 患者意識完全清醒, 自主呼吸良好, 周圍循環功能良好, 血壓正常, FiO2在30%~40%時, SaO2和血氣分析結果大致正常方可脫離呼吸機。脫機方式多采用同步間歇指令性機械通氣(SIMV)或SIMV+壓力支持(PS), 脫機后觀察24 h, 各項檢測指標持續保持在正常范圍,可拔除氣管插管, 給予面罩吸氧并嚴密觀察。
2.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進行數據統計分析, 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 以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3.1 62例重度肺挫傷患者治療前后的監測指標進行分析,治療后SaO2、PaO2升高, RR、RH恢復正常, 治療前后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 ;治療前后pH和PaCO2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62例重度肺挫傷患者治療前后的監測指標比較( x-±s)
3.2 62例重度肺挫傷患者最終治療效果評價 62例患者中, 55例呼吸窘迫、低氧血癥等癥狀得到改善, 泡沫樣血痰逐漸減少, 治愈出院, 搶救成功率88.7%;7例患者因合并其他外傷及并發癥死亡, 死亡率11.3%。
4.1 保持患者安靜狀態的重要性 62 例肺挫傷患者多數神志清醒, 創傷造成的疼痛、多發肋骨骨折造成的呼吸受限等導致患者焦慮和躁動, 為降低創傷造成的應激反應, 減少機體代謝和氧耗, 防止人機對抗和患者無意識行為地干擾治療,護士需要經常進行鎮痛鎮靜評估, 根據個體化的原則和患者的需要, 調整鎮痛鎮靜藥物速度;各項護理操作盡量集中進行, 動作輕柔, 減少對患者的刺激。有效的鎮痛鎮靜和保持靜息狀態, 對保證重度肺挫傷患者救治過程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極其重要。
4.2 密切觀察和記錄各項監測指標 對呼吸功能監測最敏感指標是SaO2, 最直接指標是動脈血氣分析, 因此, 應及時觀察和記錄SaO2的變化, 評估缺氧狀況;機械通氣前和機械通氣后30 min查血氣分析, 并根據病情需要隨時血氣監測, 以調整呼吸機參數;由于重度肺損傷機械通氣時, 必須設置壓力支持和PEEP, 使胸腔內壓升高, 影響外周靜脈血液回流,降低心臟射血量, 導致血壓和中心靜脈壓(CVP)降低, 故還應嚴格觀察血壓和CVP的變化, 必要時應用升壓藥。
4.3 患者對缺氧異常敏感的觀察和處理 因多根多處肋骨骨折、連枷胸造成反常呼吸運動, 使呼吸受限, 咳嗽無力,肺活量和功能殘氣量減少, 加上肺損傷區域發生水腫, 肺順應性和潮氣量降低, 呼吸道內分泌物較多阻塞呼吸道加重缺氧, 最終導致機體對缺氧異常敏感, 容易發生低氧血癥。因此,護士各項操作要迅速準確, 及時清理呼吸道分泌物保持氣道通暢。膨肺吸痰應雙人操作, 吸痰前吸100%純氧2 min, 吸痰動作要快, SaO2下降較快時停止操作。目前多采用密閉式吸痰法:在持續機械通氣的情況下, 加大FiO2, 通過氣道連通管測管迅速插入吸痰管吸痰, 能夠解決患者缺氧異常敏感問題, 減少低氧血癥發生。
4.4 預防臥位相關性肺損傷 在肺挫傷后炎癥反應中毛細血管通透性增加, 炎性細胞沉積和炎性介質釋放, 使損傷區域發生水腫, 大面積肺間質和肺泡水腫則引起換氣障礙, 導致低氧血癥[3]。由于機械通氣的限制, 患者仰臥時, 氣體分布在上肺區, 滲出液及血流更多地分布在下肺區, 下肺區肺泡通氣不足而萎陷, 造成和加重了V/Q失調, 同時腹腔壓力對胸腔的限制也影響了肺泡的復張, 因此患者應經常變換體位, 必要時行俯臥位通氣。
4.5 肺挫傷患者的液體管理 應嚴格控制輸液速度及每日輸液總量, 因肺挫傷時肺毛細血管通透性增加, 間質結構受損, 此時過多的液體輸入必然加重肺挫傷區肺水腫及肺內出血, 并可在健側肺產生肺水腫, 容易誘發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ARDS)、多臟器功能障礙綜合征(MODS), 導致病情迅速惡化。因此, 對于肺挫傷患者, 補液量宜少忌多, 保持液體出入量略負平衡;合并失血性休克患者應合理選擇晶體液和膠體液, 監測CVP以指導補液量及速度, CVP > 5 cm H2O、循環穩定后減慢輸液速度, 限制晶體液攝入量, 必要時間斷應用利尿劑, 減輕肺水腫[4]。臨床研究表明[5], 應用限制性液體復蘇策略治療肺挫傷合并失血性休克, 可明顯減低 ARDS、MODS 的發生率及病死率。另外, 各種用藥盡量采用微量泵泵入, 應用利尿劑時還要注意監測電解質, 防止電解質紊亂。
4.6 有效的預防感染 重度肺挫傷患者感染的特點是多因素和多途徑, 首先是患者創傷的應急狀態導致身體免疫力降低;另外, 肋骨骨折引起的劇烈疼痛使胸壁活動受限, 限制了有效咳嗽和呼吸運動, 使呼吸道分泌物蓄積, 引起肺部感染、肺不張, 均是導致ARDS的重要因素, 是胸部創傷救治中的難題之一[6]。還有患者在ICU接受的有創操作和侵入性管道多, 如氣管插管、胸腔閉式引流、輸液通道等, 這些構成了患者感染的高危因素。因此, 預防重度肺挫傷患者感染是重要而復雜的。要求各種操作嚴格遵守無菌操作規程,按時更換引流液和各種管道, 盡量縮短機械通氣時間, 預防呼吸機相關性肺炎。
[1] 金曉玲, 周潔.重度肺挫傷臨床治療32例分析.臨床肺科雜志, 2012, 17(4): 619-600.
[2] 史志國, 鄭暉.保護性肺通氣策略在單肺通氣中的應用.臨床肺科雜志, 2012, 17(8): 1473-1474
[3] 吳在德, 吳肇漢 , 鄭樹, 等.外科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2008.
[4] 曹祥, 嚴四軍, 鄧波榮, 等.肺挫傷475例的臨床診斷與治療.中國胸心血管外科臨床雜志, 2012, 19(2):216-218.
[5] 嚴四軍, 鄧波榮, 劉燕, 等.限制性液體復蘇治療肺挫傷合并失血性休克的療效評價.臨床軍醫雜志, 2010, 38(3):354-356.
[6] 黃躍清, 葉少波, 王芳, 等.早期機械通氣治療嚴重肺挫傷62例臨床分析.臨床和實驗醫學雜志, 2010, 9(12):924-925.
2014-05-04]
277500 山東省滕州市中心人民醫院護理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