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賈曉莉
中國民族樂器(之十二)月琴
編/賈曉莉

月琴是中國一種古老的撥奏弦鳴樂器。由圓形的音箱和短小的琴脖兩部分組成。月琴的全長通常為62厘米,音箱直徑則長達36.3厘米。月琴的琴脖和音箱邊框所用的材料為紅木或紫檀木,面板和背板則采用桐木制成,邊框是用六塊完全相同的木板膠接而成。月琴的音箱內部有兩道音梁,支兩個音柱。四軸、四弦,每兩根弦的音相同,以五度定弦。琴脖和面板上通常設有八個或九個品位。月琴也有二弦、三弦等其它的形制。音域可以達到兩個八度。
月琴是由阮發展演變而來的,早在晉代起就開始流傳于民間,大約從唐代開始有了月琴這個叫法,因為它的音箱像圓月一般,而聲音又似琴音一樣動人。在當時月琴和阮十分相似,隨著時間的流逝而逐漸產生了一系列變化,直到清朝,月琴與阮完全區分開來了,它比阮更加簡化,琴桿更短,漸漸地就變成了現在我們看到的式樣,并在各民族中流傳甚廣。
在唐代,我國的月琴還傳到了日本,并在19世紀30年代左右達到了鼎盛時期,幾乎遍及了所有的家庭。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日本禁止了月琴在它們國家的應用,這種狀況一直到戰后才得以恢復。
20世紀50年代,月琴演奏家和制作家們對它進行了改革,它的長度變成了67厘米,琴頸也變成了寬頸,琴弦也開始用尼龍纏鋼絲弦。月琴一般為十八到二十四品,定弦為g、d1、g1、d2,音域從g到c4。上世紀80年代又發展成一種長桿月琴,長達80厘米,將縛弦又向下移動,并增加了弦碼,音箱內橫音梁之間也增設了兩條豎音梁。這時的月琴是三十品,定弦為g、c1、g1、c2。
伴著時間的演進,月琴在不斷傳播中也在一點點發生變化。如月琴傳到臺灣后,改變了。臺灣月琴的琴頸更長,音箱有的呈六角形或八角形。早期的弦為蠶絲的,現在則幾乎都進化為了尼龍弦,還非常流行使用釣線。閩南的歌仔說唱和歌仔戲中也有臺灣月琴的一席之地。
月琴的應用非常廣泛,不僅能應用于獨奏、器樂合奏,還能為歌舞、戲曲、說唱音樂等藝術形式作伴奏。在評劇、豫劇、京劇、楚劇、錫劇、臺灣歌仔戲以及桂劇等曲種中它都是比較主要的伴奏樂器。以京劇、豫劇和四川清音為例:在京劇文場中,它與京胡和二胡并稱為“三大件”。在豫劇中,它與二弦和三弦并稱為“三大件”,值得特殊介紹的是在豫劇中使用的為大八角無品月琴。四川清音是清乾隆年間由民歌小調發展而成的,是一種為四川民間喜聞樂見的形式。月琴也應用于四川清音的伴奏中。過去,藝人多用琵琶或月琴伴奏,在茶館坐唱或在街頭作即興演出,所以就有了“唱琵琶”和“唱月琴”的說法。20世紀50年代以后,四川清音得到了巨大的豐富和發展,伴奏樂器也進行了適當的增加。
月琴在少數民族中也是一件有著重要地位的樂器。在彝族地區,它就是民間歌舞的主要伴奏樂器,20世紀50年代產生的彝劇也是用它來進行伴奏的。在廣西隆林,苗族也常常用月琴進行器樂獨奏或合奏的演出。在有“音樂之鄉”美稱的湖南通道,侗族也把月琴與蘆笙等樂器應用于合奏之中。在云南大理,它被稱之為“弦子”,是每一位成年男子都必須擁有的重要物品,也是僅次于白族龍頭三弦的樂器之一,在白劇的伴奏中應用。云南的月琴就有很多種,其中,“鎮南月琴”最為有名。“鎮南月琴”的做工非常精良,音色動聽清脆,也有非常久遠的歷史。鎮南所處的地理位置是現在彝族自治州的南華縣。“鎮南月琴”有兩種,音箱分別呈橢圓形和圓形。它的品位音階與琵琶類似,通常為四弦,有少數為兩弦。它的琴身材質多為楸木板,也有用薄松木材的,考究一點的還會用昂貴的楠木制作而成。“鎮南月琴”的圖案很有特點,大多雕成龍頭的形狀并雕飾龍須。琴的正面板上還會雕刻出龍鳳的圖案,有的還會精巧地在琴面上裝上一面小圓鏡。男子們在演奏時,龍須會上下浮動,小圓鏡也會反射出點點的光芒,龍飛鳳舞的景象瞬間就活靈活現了。月琴不光是兄弟民族跳舞時不可或缺的成員,更是男孩子們表達自己情感的重要工具。用它能演奏出輕柔的絲絲細雨,也能演奏出豪邁的萬馬奔騰。小伙子們常常演奏它,去吸引心上人的注意。在彝族有這樣一種說法:“響篾是姑娘的心聲,弦子是小伙子的伙伴。”
月琴的演奏,是將琴斜抱于胸前,左手按弦,右手用食指撥音。月琴的撥片通常由竹片、牛角片或骨片制成。用撥片彈奏的月琴,右手奏法有彈、挑、滾等,還有獨特效果的“刮品”技巧。左手的指法有按、顫、滑、吟等。用手指彈奏的月琴,則吸取了柳琴、琵琶等樂器的指法。
比較著名的傳統月琴曲目有:《刮地風》《六背腔》《數西調》《一對鵝》《雷波調》《甘洛調》《草皮調》《野馬過河》和《嘎木調》《過山調》等。
月琴名家有尚長貴、劉訓毅等人。
(責任編輯 姜 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