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海濤
(中鐵二局三公司,四川成都610031)
打錫山2#隧道位于貴廣鐵路貴陽到賀州段,地處貴定縣昌明鎮境內,全長2 066 m。為雙線鐵路隧道,列車的設計行車速度為250 Km/h,最大開挖尺寸為14.6 m。隧道自出口向進口掘進時,當隧道掘進至D3K79+033時,發現D3K79+033~+055段、D3K79+060~+110段拱部出現了開裂并使鋼支撐發生變形,立即停止施工。次日,D3K79+033~D3K79+048的初支全部坍塌,掌子面不斷向外涌出頁巖泥漿,坍方體呈半流質狀,拱頂初支開裂及局部噴射砼塊剝落一直延伸到D3K79+065附近。坍塌段原設計為Ⅲ級復合式襯砌。
超前地質預報探明:坍塌處基巖以石英砂巖為主,夾砂巖、頁巖,中厚層夾薄層狀,總體軟硬相間,巖層產狀較平緩。區域性大斷層魚洞山正斷層在線路左側200 m附近與線路相伴而行,打錫山逆斷層在線路右側120 m外大致與線路平行,白巖逆斷層與洞身相交。巖體受構造影響極嚴重,巖體較破碎,節理裂隙發育。加之巖層中夾軟弱層、巖層產狀較平緩、基巖裂隙水較發育,施工開挖極易發生坍方、掉塊、剝落等現象,圍巖穩定性差。根據TSP探測結果見表1。

表1 TSP探測結果
由于坍體流動性較大,因此在坍體穩定后,先對坍方體快速網噴砼封閉,并在坍體腳周邊用砂袋碼砌護腳。封堵完成后,對臨近坍體的段落初期支付按掘進方向由外往里分段注漿進行加固,并對初支實施監測。當變形穩定后,將二次襯砌往前施作至初支暴露段不大于10 m。待封堵墻、初支及二襯砼達到設計強度后,在坍體上部拱部144°角的范圍設置80 cm厚的鋼筋砼封堵墻,沿封堵墻頂部初支外輪廓線以上40 cm處設置φ108的超前大管棚,并根據坍腔情況,自管棚內對前方圍巖及坍體間隔性進行注漿加固或注入細石砼,固結掌子面前方坍落體及堵塞坍腔。當加固漿液超過7 d后,對前方掌子面采用CRD法進行開挖掘進,超前小導管設置在管棚之間,同時緊跟二次襯砌。
坍方體穩定后,在整個坍體表面自下而上快速噴射厚度為20 cm的C25砼封閉整個坍體,然后在坍體腳周圍堆碼2 m厚、3 m高的砂袋反壓保護坍體,砂袋頂平面同時可作為實施管棚操作支架的平臺;坍體封閉前,在坍體上預留間距為2 m2 m的φ42的鋼管作為引排坍體內的水。在坍體上部拱部144°角的范圍設置80 cm厚的砼封堵墻,便于對掌子面前方坍方進行注漿和泵送砼,同時作為管棚施工的導向墻。封堵墻采用C30混凝土,其基礎嵌入坍體1 m,在封堵墻上預留20 cm×20 cm的觀察窗口,用于觀察坍腔內砼填塞情況。
受坍方影響,臨近掌子面初支有不同層度的變形,其中D3K79+060~+110段變形較少,D3K79+060~+048變形較大。具體處理如下:(1)在D3K79+060~+110段設置臨時支撐,臨時支撐采用Ⅰ20b工字鋼,工字鋼底墊方木(20 cm×20 cm),從而增大接觸面。在拱部開裂處輔以兩根工字鋼加強支撐,并用φ22鋼筋縱向連接工字鋼,臨時支撐的工字鋼縱向間距1 m,如圖1所示。臨時支撐施作完畢后,對該段周邊襯支進行加固。在每榀鋼架的拱腳和拱腰處施作鎖腳錨桿,鎖腳錨桿單根長3.5 m,每榀每側4根,鎖腳錨桿與鋼架焊接牢固。在拱部144°范圍內施作φ42的徑向小導管注漿加固,單根長4.0 m,間距1.0 m×1.0 m梅花型布置,小導管注1∶1∶0.4(水泥∶砂∶水)的水泥砂漿,注漿壓力0.6~1.5 MPa,根據現場注漿壓力與吸漿量進行控制。(2)對D3K79+110~+048段變形及侵界的初支進行換拱及注漿加固。換拱時,上一榀處理完成后,再進行下一榀換拱加固,且分節分側換拱加固。(3)進二次襯砌與仰拱施工。

圖1 臨時支撐示意
在掌子面D3K79+048處施作φ108的超前大管棚,管長30 m,貫通坍方段,并伸入未坍地段5 m。施作大管棚前首先對施作大管棚的工作室進行加固,具體如下:(1)開挖工作室。在原初支基礎上由線路左側逐漸向右側推進每間隔1.5~2.5 m作為一個環向長度進行刻槽加密鋼支撐,鋼支撐安裝時設置徑向臨時支撐。刻槽完成后,在槽內施作Ⅰ20的工字鋼和徑向注漿小導管進行工作室周邊的加固(小導管單根長3.5 m,間距1.2×1.2 m,梅花布置),并將小導管末端與工字鋼焊接牢固,同時掛網(鋼筋網格0.2 m×0.2 m)及噴射12 cm厚的混凝土進行防護,從而確保工作室的穩定性。(2)所開工作室的結構尺寸:工作室深度0.5~0.8 m,縱向長度為5 m。
2.4.1 管棚鋼管截面強度驗算及剛度計算
2.4.1.1 坍方體土壓力的確定
根據隧道坍方調查資料統計分析,目前隧道所采用的圍巖豎向均布壓力的計算式為:
q=0.45×26-sγω
式中:q為圍巖豎向均布壓力,kN/m2;γ為圍巖重度,kN/m3;s為圍巖級別,如屬Ⅴ級,s=5;ω為寬度影響系數,ω=1+i(B-5),其中,B為隧道寬度,單位:m,i為以B=5 m為基準,B每增減1 m時的圍巖壓力增減率。當B<5 m,取i=0.2,B>5 m,取i=0.1。
坍方后,經過重新勘察設計,設計院將此處的圍巖等級由原來設計的Ⅲ級變更為Ⅴ級Ⅱ型。按照變更后的Ⅴ級Ⅱ型,圍巖重度取為18.5 kN/m3。圍巖豎向均不壓力為q=32.63 kN/m2。
2.4.1.2 作用在一根鋼管長度范圍內的線荷載
作用在一根鋼管長度范圍內的線荷載強度的計算式為:
P=q×t
式中:t為管棚鋼管中心間距,考慮到鋼管的打入角度等,采用t=40 cm。
計算得:P=32.63×0.4=13.05 kN/m
2.4.1.3 鋼管應力計算
在超前長管棚支護下,隧道施工工序為:開挖→初噴→架設鋼支架→掛鋼筋網→復噴。隨著開挖,長管棚支護逐漸形成若干段短跨的簡支梁結構。隧道開挖后每榀鋼架的間距為0.6 m,鋼管的計算跨度L取為0.6 m;鋼管斷面積A=π(D2-d2)/4=22.8 cm2;鋼管模量慣矩W=πD3[1-(d/D)4]/16=131.792 cm3;計算得最大彎曲M=PL2/8=4.7 kN·m;最大剪力R=PL/2=3.92 kN;鋼管容許彎曲應力:[σ]=240 MPa;鋼管容許剪應力[τ]=145 MPa
最大彎曲正應力計算公式為:σ=M/(γ×W);最大剪應力計算公式為:τ=R/A。
本工程計算得:σmax=M/(γ×W)=31.0 MPa<[σ]=240 MPa
τmax=R/A=17.2 MPa<[τ]=145 MPa
可見設計的鋼管強度滿足要求
2.4.2 跟管鉆進長管棚施工
根據對地質結構的分析與計算,可以得出拱部以上的整個斷層影響帶形成的土柱壓力較大,達到32.63 kN/m2,且坍方巖體為粉細顆粒的松散體。受斷層影響帶的作用,松散體的范圍較寬。因此,先成孔后送管棚,十分困難。松散體極易堵塞孔洞。針對此問題,我們采用跟管鉆進的施工工藝。材料上采用較大強度和剛度的大口徑(127 mm)鋼管超前支護,即一次性跨過坍方體。同時為了增加φ127鋼管連接處的強度,在施作完φ127的鋼管以后,送入φ108的大管棚,在φ108的大管棚中再布置鋼筋籠,以保證結構的強度與剛度,如圖2所示。

圖2 管棚布置圖(單位:mm)
2.4.2.1 管棚的結構設計參數
管棚布設在拱部144°范圍的外輪廓線以上40 cm處,共布設38根,單根長度為25 m。鋼管中心間距40 cm,管內設鋼筋籠,并灌注漿液。鋼套管直徑×壁厚=127 mm×6 mm,鋼管套分節長度為1.5 m。兩節套管間設置連接管套,連接管套長度為13 cm,采用6 cm的長絲扣與鋼套管連接。內鋼管直徑×壁厚=φ108 mm×6 mm,單節長度6~7 m,兩節之間采用坡口焊焊接。
2.4.2.2 鉆機設備參數
本工程坍方處理采用“鉆神”ZSL-40型錨固鉆機,該轉機電力驅動力頭式鉆機,可靠、輕便、性能穩定、使用壽命長,其結構可拆性好,搬遷、安裝迅速方便,一次搬遷可完成多孔施工,并且可遠離孔口操作。鉆神ZSL-40型鉆機的技術參數:鉆孔直徑90~130 mm,鉆孔深度20~40 m,鉆桿直徑76 mm、89 mm,鉆孔傾角度0°~90°,動力頭額定輸出扭拒1 700 N·m,動力頭最大起拔力25 kN,動力頭最大的進給力15 kN,總電動機功率10.75 kW,鉆機重量550 kg,最大部件重量200 kg,主機外形尺寸3 200 mm×1 000 mm×1 200 mm。
2.4.2.3 鉆進系統工作原理
鉆進時鉆機帶動鉆桿回鉆,將回鉆扭矩傳給潛孔沖擊器,當壓縮空氣從鉆桿送入潛孔沖擊器使之工作后,由潛孔沖擊器通過花鍵帶動沖擊導正器轉動。沖擊導正器上有偏心軸,上面安裝著偏心鉆頭,由于偏心軸上的摩擦力小于孔底圍巖對偏心鉆頭的摩擦力。沖擊導正器轉動時,偏心鉆頭張開,并在開啟到設計位置后被限位鍵限住,隨著導正器回轉,沖擊器活塞沖擊導正器將沖擊波和鉆壓傳遞給偏心鉆頭,對孔底巖石進行破碎。由于偏心鉆頭鉆出的孔徑大于鋼管套的外徑,當導正器上的臺肩與套管靴上的臺肩接觸時,導正器將鉆壓和沖擊波部分施加給套管靴,再加上鉆壓的作用,迫使套管靴帶動整個剛套管與鉆具同步跟進,保護已鉆孔段的孔壁。
當鉆進作業告一段落,需將鉆具后退時,慢速反轉鉆具,偏心鉆頭依靠慣性力和孔底摩擦力收縮返回,整套鉆具的外徑小于鋼管套內徑,即可將鉆具退回到進行配接鉆桿和鋼管套的位置,鉆具退至孔外,鋼管套留在孔內。
2.4.2.4 施工流程
施工步驟如圖3所示,具體步驟為:(1)組裝鉆具,安裝第一根套管,如圖3(a);(2)推送鉆具及鋼套管至導向墻面后停鉆,如圖3(b);(3)解開動力頭后退,然后接桿連接動力頭,開孔跟鉆,如圖3(c);(4)繼續跟管鉆進,直至套管尾端距離導向墻30 cm,如圖3(d);(5)解開動力頭后退,安裝第二根鋼套管,連接動力頭,如圖3(e);(6)連接鋼套管,如圖3(f);(7)繼續跟管鉆進,以下部序重復圖3(d)~圖3(f)所示步驟,直到鉆入到設計長度,如圖3(g);(8)反鉆鉆具,卸除所有鉆桿和鉆具,如圖3(h)。

(a)

(b)

(c)

(d)

(e)

(f)

(g)

(h)
鉆進具體操作:(1)搭建鉆機平臺。鉆機平臺采用腳手架搭設,平臺頂離拱頂2 m。考慮到在松散巖體內,長管棚施工,鉆頭易往下掉的情形。一般將管棚入射仰角垂直向上調到3°~5°,水平偏角置0。因此在搭設鉆機平臺時,必須要保證鉆機的安設角度。(2)開孔。在架設好鉆機、調整好孔位的水平偏角及仰角后,采用直徑130 mm的合金鉆頭成孔,成孔2~3 m后,換用偏心鉆頭,進行鉆進。(3)鉆進。用直徑130 mm的合金鉆頭成孔2~3 m后,換上偏心鉆頭。將第一節帶有套管靴的鋼套管套入鉆具,使偏心鉆頭露出到套管外,檢查扶正器、導正器、鉆桿三者是否同軸,以避免在鉆進中鋼套管歪斜,導致發生孔斜或加不進鉆桿和鋼套管的現象出現。將鉆桿連接在鉆機的動力頭上,反轉并推送鉆具進至距孔底50 cm處,開風后向孔內供風,繼續發轉鉆具幾轉,使其慢慢下到孔底,聽到沖擊器沖擊聲后立即停止供風,此時正向回轉鉆具幾轉,使偏心鉆頭張開,然后退鉆10~20 cm后送風,鉆機加壓時進入正常鉆進作業。(4)加接鉆桿和鋼套管。當跟管鉆進到鋼套管尾端,距離臨時導向墻孔口約30 cm時停鉆,然后鉆機反轉退鉆、卸桿,動力頭后退至尾端加接鉆桿或鋼套管,此時應先擰緊鉆桿,然后在擰緊連接套管。(5)退鉆。沖擊器后退10~20 cm后進行吹孔。吹孔的時間長短根據孔的深度而定,目的是將環狀空間的巖屑吹出,防止停氣時巖屑沉積卡鉆。沖擊器后退吹孔反轉鉆具1~2轉,慢慢退鉆,看能否退出1 m而無阻力。若退鉆順利,則說明偏心鉆頭已經進入套管。這時可關掉送風閘,按普通方法將鉆桿退出。
為加固圍巖,增強圍巖的自身強度、承載能力、自穩能力,提高圍巖的密實性和抗滲能力,減少地下水的滲透量,減輕初期支護噴射混凝土層承受的外荷載,需要對坍方段進行注漿處理。本工程坍方段先用C30細骨料砼從導向墻的觀察窗口對較大的坍腔泵送堵塞,然后通過大管棚采用注入水泥砂漿充填坍體縫隙,當壓力到2 MPa后,再注入水泥—水玻璃漿液。
本次注漿的主要施工設備包括:3SNS高壓注漿泵2臺,YJ-150型雙層攪拌桶2臺,ZJ-400型高速制漿機1臺。
3SNS注漿泵由電機通過偏心輪帶動柱塞往復運動,引起密閉的容積周期性改變,從形成腔的室內外壓力差變化,以吸入和排出液流輸送流體,實現能量轉換。具有以下特點:(1)泵的流量是可調的,能滿足注漿或鉆探工藝的要求。(2)泵每運轉周期流量波動值小。其單位時間總排量基本上是恒定的,排出壓力的變化對其影響較小。(3)用調節螺母來限壓,操作方便,并起保護作用。(4)泵在工況運轉時,無外部運動件,以利安全生產。(5)各密封件均采用耐磨材料制成,使用壽命長。(6)裝拆方便,體積小,重量輕,移動靈活。其主要技術參數:轉速117 r/min,理論排量100 L/min,水泥漿壓力10 MPa,砂漿壓力8 MPa,水∶灰∶砂=0.5∶1∶1.2,進道口徑64 mm,排道口徑32 mm,功率18.5 kW,整機重量930 kg,外形尺寸1 800 mm×945 mm×705 mm。
YJ-150型雙層攪拌桶的技術參數:公稱容積150 L,攪拌轉速51 r/min,出口直徑38 mm功率1.5 kW,重量340 kg,外形尺寸1 900 mm×850 mm×850 mm。
ZJ-400型高速制漿機將水泥、膨潤土等與水泥及其添加劑混合并快速制成漿液,該機采用渦流制漿與一般葉片攪拌機相比,具有制漿速度快,漿液攪拌均勻等特點。技術參數:容量400 L,制漿時間3 min,功率7.5 kW,重量450 kg,外形尺寸1 350 mm×50 mm×1 460 mm。
2.5.2 注漿控制
2.5.2.1 注漿擴散半徑
在注漿過程中,漿液的擴散半徑與巖石裂隙大小、漿液黏度、凝固時間、注漿速度和壓力、壓注量等因素有關。施工中對壓力、漿液濃度和壓入量等參數進行人為控制與調整。表2給出了水玻璃漿液在不同巖層中的有效擴散半徑。本隧道坍方體以淤泥與粘土為主,因此將水玻璃的擴散半徑定為0.5 m。

表2 水玻璃漿液在不同巖層中的有效擴散半徑 m
2.5.2.2 注漿壓力
注漿壓力大小決定于涌水壓力、裂隙大小和粗超度、漿液的性質和濃度、要求的擴散半徑等。合理的注漿壓力既能避免壓力過高造成的不利影響,又能保證漿液的結石強度和不透水性,有利于形成良好的隔水帷幕。通常采用以靜水壓力為依據的經驗公式確定注漿壓力,即只考慮靜水壓力,而對其他因數均不考慮。根據本隧道的實際情況,首先采用注入水泥砂漿,用于填充坍腔等空洞,當注漿壓力達到1.0 MPa左右,停止水泥砂漿的注入,改用水泥-水玻璃漿液,水泥-水玻璃漿液的注漿壓力達到3.0 MPa,且吸漿量較小時,停止注漿。
注漿過程中,嚴格地選擇與控制注漿壓力,選用合適的漿液,適當的變換漿液配合比,是保證注漿質量的重要因素。針對本隧道巖層透水性大,難以很快達到規定壓力值等情況,采用了分級升壓法進行注漿。注入雙液漿時,應當注意控制兩種漿液的壓力表值基本相等,防止其中一種漿液發生返漿的情況出現;并且保證兩者的流量相等,從而保證施工配合比。
2.5.2.3 注漿結束控制
注漿量可根據擴散半徑及巖層裂隙率進行粗略估算。注漿在達到設計壓力(即終壓)時的持續時間或進漿速度小于規定值時結束,即在注漿壓力達到設計終壓,或雙液(水泥-水玻璃漿液)吸漿率為18~35 L/min,單液漿為7~20 L/min,可結束。在正常情況下,當注漿壓力達到或接近設計終壓時,注漿結束;當壓力接近終壓或達到終壓的80 %時,如出現大的跑漿,經間歇注漿后達到或接近終壓,也可結束注漿。
2.5.3 注漿效果檢查
在注漿結束3 d后,進行探孔取樣,進行注漿效果的檢測。從而準確的判斷出注漿效果,以便下一步更好的進行開挖。
注漿結束后,待漿液強度達到28 d后采用CRD法分步開挖。為了穩妥,在開挖前先通過超前鉆孔探測前方漿體凝結情況,若在鉆孔時退出的鉆渣成粉末狀,表明坍體內漿液凝固良好,可以進行開挖,反之,則應分析原因,考慮是否重新注漿或采用其他加固措施。開挖時,根據本隧道坍方實際,盡量先不擾動坍方時未被破壞的圍巖,先CRD法人工開挖坍體一側,開挖進尺不大于1 m,做到隨挖隨護,減少圍巖暴露時間,局部地方巖石需要爆破時,先將需要爆破周邊支撐好后,對需要爆破位置采取單孔淺眼起爆,裝藥量不超過 150g。開挖過程中全程跟蹤監控量測,監測圍巖變化動向,發現有異常,停止施工,拆離人員,分析原因。
通過上述對隧道坍方處理措施,順利通過了隧道坍方地段。在斷層影響帶的坍方處理中,首先要探明前方地質圍巖狀況,再采取有效的加固措施。通過本工程的處理,可以看出,及時封閉坍方體,穩定坍方體后方的支護是基礎,有效地施作長大管棚和保證注漿質量是關鍵,少擾動、強支護的開挖措施是手段,核心問題是要通過處理,提高圍巖的自身穩定能力,從而順利的通過坍方段。
[1] 陽振中,李永豐.大斷面公路隧道斷層坍方處理技術[J].西部探礦工程,2000,(3)
[2] 周沁.天山新二號雙線鐵路隧道斷層坍方處理設計計算[J].現代隧道技術,2007,(5)
[3] 徐坤甲,李永豐.青嶺隧道采用長大管棚處理斷層破碎帶坍方[J].世界隧道,2000,(1)
[4] 黃立新,馬棟,韋昌云.隧道地表深孔注漿處理斷層及坍方施工技術[J].西部探礦工程,199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