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濤
青藏鐵路的另一道風景
以橋代路 藏羚羊自由穿行
青藏鐵路,一條神奇的天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鐵路,從青海省西寧市至西藏拉薩,青藏鐵路全長1142公里,翻越了唐古拉山直至拉薩,其中海拔4000米以上的路段960公里,多年凍土地段550公里,翻越唐古拉山的鐵路最高點海拔5072米,是全球海拔最高和最長的高原鐵路。
青藏線大部分線路處于高海拔地區和“無人區”,要克服多年凍土、高原缺氧、生態脆弱三大難題。它的修建無一不體現出人類的智慧以及人們對大自然的尊敬。青藏鐵路于2006年7月1日9:00全線通車,成為沿線基本實現“無人化”管理的世界一流高原鐵路。其中的風景不僅有絕美的草原、成群的藏羚羊、湛藍的湖泊,還有那高高矗立的一座座橋梁。為了維護生態平衡,保護野生動物的的生存環境,使其能在橋洞下自由遷徙,青藏鐵路格爾木至拉薩中的多年凍土區很大一部分都采取以橋代路”的方式來修建。
對于修建青藏鐵路來說,任何小小的困難都必須要經過慎密的考量,精心的研究,得出最佳解決方案。高原凍土在凍結的狀態下就像冰,隨著溫度的降低體積發生膨脹,就會把建在上面的路基和鋼軌頂起來。到了夏季,凍土發生融化,體積縮小,鋼軌也就隨之降下去。凍土的凍結和融化交替出現,就會造成路基不穩定,整個鋼軌出現高低不平,甚至坑坑洼洼,影響正常通車??蒲斜砻?,“以橋代路”是解決高原多年凍土施工這一世界性筑路難題的有效措施之一。在長達550多公里的凍土區中,誕生了高原凍土上最長鐵路橋--清水河特大橋,全長11.7公里,是青藏鐵路線上最長的“以橋代路”特大橋,也是整個青藏鐵路格拉段建設的重點控制工程。它如同一條美麗的“彩虹”,飛架在平均海拔4600米以上的可可西里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核心地帶。
京滬高鐵 直線穿越
騰空于田地之上的絕美穿行
京滬高鐵,連通北京與上海的高速鐵路,全長1318公里。兩端連接環渤海地區和長三角經濟圈。全線縱貫北京、天津、上海三大直轄市和河北、山東、安徽、江蘇四省。在原有的京滬鐵路運輸壓力越來越大,呈現極度飽和狀態時,京滬高鐵的修建就成了迫在眉睫的事情。
即便如此,京滬高鐵的修建還是遇到了重重阻礙,關于高速鐵路修建的必要性和經濟性一直受到質疑和爭論,支持一方認為此鐵路的興建有利配合未來的經濟發展,而且技術上和國力都能夠負擔。反對一方認為,以國外的實例參考,新建高速鐵路大部分都是虧損多、盈利少,目前的運能緊張可用提速、擴能等方式解決。但最終,修建京滬高鐵的計劃還是進行了下去。
京滬高鐵沿線雖都是經濟發達地區,但在地理條件上卻沒有多大優勢,京滬沿線以平原為主,局部為低山丘陵區,經過海河、黃河、淮河、長江四大水系。北京—濟南屬冀魯平原,地形平坦開闊,地勢為兩端高、中間低,團泊洼一帶為全線最低處;濟南—徐州屬魯中南低山丘陵及丘間平原,地形起伏較大,泰安段為全線海拔最高的區段;徐州—上海線路主要通過黃淮、長江三角洲平原區,局部(蚌埠—丹陽)通過階地壟崗、低山丘陵。沿線的工程地質條件主要是軟土、松軟土分布廣泛,埋深變化大,軟土層厚、強度低,工程性質差。同時為了避開沿線的良田沃土,京滬高鐵優先采用了“以橋代路”的方式,最大限度節約用地,能不用地的就不用,能用劣地的就不用好地,能用非耕地的就用非耕地,先后兩次修改設計,優化全線橋梁、涵洞設置,將全線橋梁長度從最初的400多公里大幅增加到最終設計的1024公里,占全線長度的80%以上,大大減少了占用耕地的面積,減少了鐵路建設對沿線城市的分割。同時,橋梁的直線建設,也縮短了京滬高鐵的建設長度。從多方面來看,以橋代路都是鐵路建設中非常重要且行之有效的方式。
道路的建設,加快了經濟發展的步伐,近些年,國家對城鎮化的建設扶持力度也越來越大,對于山區人民來說,要致富,必須先修路,即使他們坐落在群山環繞的大山深處,即使他們多年未走出大山,但橋梁,足以在保護自然的前提之下拉近城市與鄉村之間距離,其實不管是青藏鐵路還是京滬高鐵,它們“以橋代路”的方式都展現出了一個共同點:敬畏自然,尊重自然。經濟的發展,人類的生活都離不開良好的自然環境,當我們享受自然予以的饋贈時,也必須保護生態環境,這才是踐行可持續發展的正確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