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晶
摘要:日本的建筑在整個世界建筑界擁有著非常高的地位,它的建筑風格不拘一格。有古樸典雅的的民族特色,也有和國際接軌,盡顯高端大氣的現代風格的建筑,這種多元化的建筑風格,值得我們去學習、研究。本文從日本的民間故居的設計風格和所蘊含的美學文化入手,從美學的角度淺析日本的建筑特點。
關鍵詞:日本;建筑;美學
引言
看一個國家的審美觀,莫過于看這個國家的建筑。在全世界,每一個國家的標志性建筑物,都可以說是這個國家對外展示的一張名片。比如說,我們看到法國的凱旋門,就會領略到法蘭西民族的熱血與激情。當我們看到中國的故宮,就會領略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的厚重和智慧。那么,談到日本,我們會看到什么樣的代表性的建筑呢?有人說,日本可以稱作是一個建筑的博物館。在這里,你可以領略各種風格的建筑。在這里中式的,歐式的,古典的,現代的都可以找到它們矗立的身影。所以,讓我們從美學的角度來一起欣賞一下日本建筑之美以及它獨有的建筑風格和特點。
首先,讓我們從美學的角度來審視一下美的內涵。就一個人的審美眼光來看,我們一般會把一個人的美概括為內在美和外在美。具體來說,一個公認的美女或美男子,既要有性別所賦予的形象美,正如中國古代所形容的:沉魚落雁,閉月羞花就是對姣好的美女形象所進行的一種夸張的比喻。大家閨秀,小家碧玉則是用來形容美女的氣質,我們一般代指人的內在美。這個氣質是個人的文化素養,秀外慧中的綜合體現。那么從建筑美學上來說,一個符合大眾審美情趣的建筑物也應該是具備內在美和外在美的兩個評價維度。
建筑的外在美, 應該是指建筑的設計、布局、建筑的結構勻稱,材料的整齊劃一,錯落有致,布局合理,受力均勻,而且還要講究建筑和風水的和諧等等。這里的風水主要是指建筑物所處的地理位置和周圍景致的和諧與統一。比如,在僻靜的山村田野之中,猛然躍入眼簾的是一個美國的五角大樓或者是悉尼歌劇院,再或者是法國的艾菲爾鐵塔,雖然會讓人肅然起敬,但總感覺和周圍的景致不協調,這樣的外在美是不和諧的外在美。
建筑的內在美,是指建筑在設計過程中所蘊含的人文氣息或者是一種民族文化。一個沒有內在美的建筑,就像一個沒有氣質甚至是沒有素質的的美女,雖然外形長相甜美但依然會讓人敬而遠之。內在美需要建筑物的沉淀。這個沉淀來自于歲月的風吹雨打。很多建筑,比如北京的胡同,雖然外觀已經有破敗之象但其內在的文化底蘊卻有增無減。而且就如陳年的老酒一樣,越陳越香。所以,一個高超的建筑師會賦予他手下的建筑以靈的氣息,這種氣息就是建筑的內在美,建筑的魂,建筑那獨一無二的文化底蘊。即使經過歲月的洗禮,戰火的重創,只要它還屹立在人們的視野中,它就精神不倒。即使有一天,它倒掉了,留給人們的依然是美好的回憶,就像美國的世界貿易大廈,就如杭州西湖斷橋邊的雷峰塔等等。
其次,讓我們來認識一下日本的建筑,尤其是日本的故居和民間的古典建筑,看一看日本的建筑之美體現在哪里?日本建筑師通過建筑傳遞的是怎樣的審美情懷。作為擁有漫長歲月的古老民族,日本的建筑如同日本的語言一樣有著中國古典建筑的影子。具體來說,日本的建筑依然沿用著中國以前多年前的漢唐的風格,這種建筑風格讓日本的本土建筑得到了國內外,包括中國建筑師的認可。隨著中國工業化進程的快速發展,中國的城鎮化建設也讓更多的高樓林立。在鋼筋混凝土的城市森林里,我們幾乎很難看到舊時建筑物的風姿綽約,除了一些國家的重點文物保護的建筑。但慶幸的是,在日本我們還可以隨處可見這種古典的建筑,甚至讓人有一種夢回大唐的感覺。因為,現在日本的很多建筑材料還是本初最自然的木、竹、草等。在綿延的下雨天,在霧氣繚繞的清晨,你會在這種屋子里聞到青草的芬芳和泥土撲面而來的氣息。在日本建筑的發展過程中,學習、模仿、繼承和發揚依然是日本建筑界的整體要求。
這種追求天人合一,柔和內斂,注重內涵的建筑風格,曾幾何時是中國特色,現在卻通過日本的設計師去發揚,傳播走向全世界,無疑對我們中華民族來說是一個臉上沒光的事情。在具體的設計中,日本建筑設計師非常注重自身的民族文化和外來文化的互相融合達到相得益彰的整體建筑效果。這不是簡單的模仿,或者簡單的復制和拷貝,這里面也同樣凝結了建筑師設計的靈感與激情。比如,日本建筑師注重外形和內涵的統一,結構和功能的統一,技巧和藝術的統一,文化和自然的統一,表現和情感的統一。在他們手中的建筑物如同一幅水墨山水畫,在大自然中超脫,飄逸,宛如世外桃源,讓人流連忘返。
以日本的園林設計為例,我們會一起領略上文所提到的日本的建筑風格。在日本,無論庭院大小,都會設計一個花園,在花園中設計一個簡單的魚池,在園林周圍設計一個亭臺樓閣,然后屋前屋后栽種大量的花草樹木。這其中并沒有很多人工修飾的成分,只不過是大自然的搬運工,將各類美景進行搭配和組合,從而實現整體的美觀。這 其中,最著名的當數推古天皇宮殿的南庭。這個建筑是建筑師設計的智慧與自然的鬼斧神工完美的結合。在工程建造過程中,建筑工匠們以水為軸,沿河開發和設計。在建筑的空留地栽種大量的花草,在后宮搭建了假山,設計了涓涓細流順石而下。更妙的是,水中還栽植蓮藕,當荷花盛開的時候,泛一葉小舟,讓人陶醉之余,身心都會得到極大的愉悅。
最后,我們談一下日本建筑的文化理念,這也是日本建筑的主要特點。日本是一個島國,地理位置的局限性并沒有讓日本的文化止步不前。相反的是,在日本的建筑中,我們會看到很多的建筑中所凸顯的佛教文化。日本的建筑設計為為何能達到如此的超脫和豁達與他們民族的禪宗文化是分不開的。佛學講究清心寡欲,所以在建筑中,我們會發現建筑的設計有的宏偉壯觀,有的婉約精致,但無論是那種建筑風格給人感覺是大智若愚的智慧,大象無形的設計。于無聲處聽驚雷,或許只有在這種虛極靜篤的環境中,人的世俗的心才可以放下,并融入大自然,縱情于山水間才可以看透人世的繁華。當然,這種建筑的風格并不是要引導我們去拋開世俗,去逃避責任,而是應該在為人生事業打拼的同時,去享受生命,去擁抱自然。endprint
日本建筑作為日本獨特的歷史文化和自然氣候條件的產物。它的設計清晰的反映了日本傳統的自然主義建筑。其設計不僅同樣保持了不對稱的傳統。房屋通常沿街一面有開店,而后面居住,后設坪庭,正面大門開有直通后院坪庭的通道。在土間的一側并列若干居室形成不對稱的布局。與中國民居以院落為中心的軸線布局方式大異其趣,前者重秩序和形式感,而后者由于突破了對稱束縛,布局顯的靈活自由,空間利用率更高,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日本人與西方的觀念上的巨大差異。日本人認為精神和自然應該作為同種的東西來掌握,自然就是能夠看得見的精神,而精神也就是看不見的自然。對于日本人來說,體味自然也就能參悟人生的哲理。
需要補充的一點是,日本的審美并不是在一個同一個審美的范式之下,他們會根據自己的設計需要進行適當的調整。也就是說,他們不會刻意的去追求某種所謂得盡善盡美,而是,在建筑設計的過程中,去感受悟,去摸索,去傾聽自然和內心的聲音,這一點和中國的建筑風格有著很大的相似之處。這種建筑風格主要體現在對建筑材料的選擇,在保證建筑質量的前提下,日本建筑多采用一些天然的建筑材料。比如,木材、石料、麻布、竹等都是非常自然而且實用的建筑材料。因為一切源于自然,所以沒有工業化的污染,沒有現在都市中普遍存在的建筑、裝修污染。這種源于自然的建筑觀念已經漸漸形成一種建筑文化,甚至在某些國家和地區抬高到一種建筑標準,希望這種建筑理念能推動整個世界建筑材料選擇的提升和變革。
結語
日本的建筑風格有很多特點,本文從它的建筑風格背后所蘊含的建筑文化的追求來探索日本的建筑特點。和西方建筑追求的不同的是,日本的建筑追求的是一種自然的自然,西方所倡導的是一種物化的自然或者說是標準化的自然。所以,他們的建筑千人一面,日本的建筑卻具有自己的獨特風格。我們相信,每一種建筑都有自己的風格和特色。我們要學會發揚日本的民族建筑所蘊含的對建筑內在美的追求,同時,我們要發掘我們自己民族的建筑特色,在新世紀的今天進行更高水平的提升。就像文章開頭所說的一樣,我們的城市建筑就是我們的一張名片,我們留給世界的建筑就是對我們的后代最好的文化教科書。
參考文獻
[1] 靳飛.《日本的茶道文化》[M].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3
[2] 張飛鳥.《日本建筑的不對稱流變》[J].中國房地產報,2005
[3] 曹煒.《中日居住文化》[M].同濟大學出版社,200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