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陳偉,(1979–),男,博士,主要從事地質災害防災減災方面的研究。
摘要:我國地質災害近年來呈高發、頻發態勢,嚴重阻礙著我國山區城鎮建設,本文在綜合分析暴雨條件下地質災害易發性評價指標的基礎上,探討了地質災害易發性評價的模型方法,并結合實例進行了分析,所提出的評價體系可為山區城鎮地質災害防災減災提供科學支撐。
關鍵詞:暴雨;地質災害;易發性評價;GIS
1.概述
受復雜特殊的地形地貌條件、脆弱的地質環境以及極端氣候的影響,近年來,我國地質災害頻頻發生,嚴重威脅著人民群眾的生命及財產安全。地質災害的發生與降雨關系密切,根據相關統計分析,在世界范圍內,絕大部分地質災害均是因暴雨誘發而形成的。因此,探索適合暴雨條件下地質災害易發性評估的指標體系和方法,研究建立一套科學有效的災害評估指標體系,實現對地質災害易發性快速、準確的區劃及圈定是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重要課題,此項工作不僅可以給政府和相關部門災前災害防治的正確決策和規劃提供科學支持,還可以為更好地維護人民生命和財產安全,促進經濟發展和建設和諧社會奠定堅實基礎。
2.暴雨條件下地質災害易發性評價指標研究
在暴雨條件下,對地質災害發育和發展有著重要影響因素主要包括:坡度、工程巖組分類、坡體結構類型、相對高差、地質構造、地面變形情況、河流地質作用、暴雨強度、地質災害密度以及人類工程活動等,各因素對地質災害的形成與發展所起的
3.暴雨條件下地質災害易發性評價模型方法
地質災害易發性評價模型其實是對地質災害發育環境狀態的概化,在通過野外調查以及室內分析基礎上,獲取研究區大量實際資料和數據,深刻掌握研究區地質環境以及地質災害發育的構成、結構特征后,才能將實際系統抽象出能代表實際演化過程的概念模型。并以概念模型為基礎,構建數學模型,通過向數學模型輸入高質量、能代表實際環境情況的因素參數,最終獲得符合實際的結果[6]。
隨著研究的不斷進步,國內外學者和研究機構提出了一些針對地質災害易發性評價的模型和方法,如信息量法、綜合指數法、模糊綜合評判法、灰色系統法及Logistic回歸模型等,其中,Logistic回歸模型是在分析地質災害自變量和因變量之間相關關系的基礎上,根據自變量在預測期的數量變化來預測因變量關系大多表現為相關關系,通過建立有關變量的回歸方程,并將預測模型以回歸方程方式表示,最終判別地質災害是否發生,因此,該模型方法在地質災害易發性評價得到廣泛應用。
4.實例研究
本文選取四川省甘孜州某縣作為暴雨條件下地質災害易發性評價的實例研究。根據相關資料,截止2003年,該縣全境內發育地質災害172處,包括泥石流災害84處,滑坡47處,崩塌32處,潛在不穩定斜坡9處等。
本文采用上述的地質災害易發性評價指標以及Logistic回歸模型,在ARCGIS平臺下,對該縣進行暴雨條件下地質災害易發性評價,評價結果如圖1所示,其中地質災害易發性高、中、低、極低等級面積各占全縣面積的3.38%,14.66%,57.62%,24.34%。
參考文獻:
[1] 王恭先等.《滑坡學與滑坡防治技術》[M].北京:中國鐵道出版社,2004:116
[2] 馮曉,謝遠光.《線形工程計算機輔助選線設計理論與方法》[M].西南交通大學出版社,2008:160-166.
[3] 沈芳.山區地質環境評價與地質災害危險性區劃的GIS系統[D].成都理工大學, 2000.
[4]喬建平,趙宇. 滑坡危險度區劃研究述評[J]. 山地學報.2001, 2.
[5]石菊松.基于遙感和地理信息系統的滑坡風險評估關鍵技術研究[D]. 中國地質科學院,2008:42-46.
[6]梁和成,周愛國編著.城市建設用地地質環境評價與區劃[M]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2010.
[7]陳偉.西南山區城鎮建設地質災害風險管理控制方法研究[D] 成都理工大學,2011endprint
作者簡介:陳偉,(1979–),男,博士,主要從事地質災害防災減災方面的研究。
摘要:我國地質災害近年來呈高發、頻發態勢,嚴重阻礙著我國山區城鎮建設,本文在綜合分析暴雨條件下地質災害易發性評價指標的基礎上,探討了地質災害易發性評價的模型方法,并結合實例進行了分析,所提出的評價體系可為山區城鎮地質災害防災減災提供科學支撐。
關鍵詞:暴雨;地質災害;易發性評價;GIS
1.概述
受復雜特殊的地形地貌條件、脆弱的地質環境以及極端氣候的影響,近年來,我國地質災害頻頻發生,嚴重威脅著人民群眾的生命及財產安全。地質災害的發生與降雨關系密切,根據相關統計分析,在世界范圍內,絕大部分地質災害均是因暴雨誘發而形成的。因此,探索適合暴雨條件下地質災害易發性評估的指標體系和方法,研究建立一套科學有效的災害評估指標體系,實現對地質災害易發性快速、準確的區劃及圈定是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重要課題,此項工作不僅可以給政府和相關部門災前災害防治的正確決策和規劃提供科學支持,還可以為更好地維護人民生命和財產安全,促進經濟發展和建設和諧社會奠定堅實基礎。
2.暴雨條件下地質災害易發性評價指標研究
在暴雨條件下,對地質災害發育和發展有著重要影響因素主要包括:坡度、工程巖組分類、坡體結構類型、相對高差、地質構造、地面變形情況、河流地質作用、暴雨強度、地質災害密度以及人類工程活動等,各因素對地質災害的形成與發展所起的
3.暴雨條件下地質災害易發性評價模型方法
地質災害易發性評價模型其實是對地質災害發育環境狀態的概化,在通過野外調查以及室內分析基礎上,獲取研究區大量實際資料和數據,深刻掌握研究區地質環境以及地質災害發育的構成、結構特征后,才能將實際系統抽象出能代表實際演化過程的概念模型。并以概念模型為基礎,構建數學模型,通過向數學模型輸入高質量、能代表實際環境情況的因素參數,最終獲得符合實際的結果[6]。
隨著研究的不斷進步,國內外學者和研究機構提出了一些針對地質災害易發性評價的模型和方法,如信息量法、綜合指數法、模糊綜合評判法、灰色系統法及Logistic回歸模型等,其中,Logistic回歸模型是在分析地質災害自變量和因變量之間相關關系的基礎上,根據自變量在預測期的數量變化來預測因變量關系大多表現為相關關系,通過建立有關變量的回歸方程,并將預測模型以回歸方程方式表示,最終判別地質災害是否發生,因此,該模型方法在地質災害易發性評價得到廣泛應用。
4.實例研究
本文選取四川省甘孜州某縣作為暴雨條件下地質災害易發性評價的實例研究。根據相關資料,截止2003年,該縣全境內發育地質災害172處,包括泥石流災害84處,滑坡47處,崩塌32處,潛在不穩定斜坡9處等。
本文采用上述的地質災害易發性評價指標以及Logistic回歸模型,在ARCGIS平臺下,對該縣進行暴雨條件下地質災害易發性評價,評價結果如圖1所示,其中地質災害易發性高、中、低、極低等級面積各占全縣面積的3.38%,14.66%,57.62%,24.34%。
參考文獻:
[1] 王恭先等.《滑坡學與滑坡防治技術》[M].北京:中國鐵道出版社,2004:116
[2] 馮曉,謝遠光.《線形工程計算機輔助選線設計理論與方法》[M].西南交通大學出版社,2008:160-166.
[3] 沈芳.山區地質環境評價與地質災害危險性區劃的GIS系統[D].成都理工大學, 2000.
[4]喬建平,趙宇. 滑坡危險度區劃研究述評[J]. 山地學報.2001, 2.
[5]石菊松.基于遙感和地理信息系統的滑坡風險評估關鍵技術研究[D]. 中國地質科學院,2008:42-46.
[6]梁和成,周愛國編著.城市建設用地地質環境評價與區劃[M]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2010.
[7]陳偉.西南山區城鎮建設地質災害風險管理控制方法研究[D] 成都理工大學,2011endprint
作者簡介:陳偉,(1979–),男,博士,主要從事地質災害防災減災方面的研究。
摘要:我國地質災害近年來呈高發、頻發態勢,嚴重阻礙著我國山區城鎮建設,本文在綜合分析暴雨條件下地質災害易發性評價指標的基礎上,探討了地質災害易發性評價的模型方法,并結合實例進行了分析,所提出的評價體系可為山區城鎮地質災害防災減災提供科學支撐。
關鍵詞:暴雨;地質災害;易發性評價;GIS
1.概述
受復雜特殊的地形地貌條件、脆弱的地質環境以及極端氣候的影響,近年來,我國地質災害頻頻發生,嚴重威脅著人民群眾的生命及財產安全。地質災害的發生與降雨關系密切,根據相關統計分析,在世界范圍內,絕大部分地質災害均是因暴雨誘發而形成的。因此,探索適合暴雨條件下地質災害易發性評估的指標體系和方法,研究建立一套科學有效的災害評估指標體系,實現對地質災害易發性快速、準確的區劃及圈定是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重要課題,此項工作不僅可以給政府和相關部門災前災害防治的正確決策和規劃提供科學支持,還可以為更好地維護人民生命和財產安全,促進經濟發展和建設和諧社會奠定堅實基礎。
2.暴雨條件下地質災害易發性評價指標研究
在暴雨條件下,對地質災害發育和發展有著重要影響因素主要包括:坡度、工程巖組分類、坡體結構類型、相對高差、地質構造、地面變形情況、河流地質作用、暴雨強度、地質災害密度以及人類工程活動等,各因素對地質災害的形成與發展所起的
3.暴雨條件下地質災害易發性評價模型方法
地質災害易發性評價模型其實是對地質災害發育環境狀態的概化,在通過野外調查以及室內分析基礎上,獲取研究區大量實際資料和數據,深刻掌握研究區地質環境以及地質災害發育的構成、結構特征后,才能將實際系統抽象出能代表實際演化過程的概念模型。并以概念模型為基礎,構建數學模型,通過向數學模型輸入高質量、能代表實際環境情況的因素參數,最終獲得符合實際的結果[6]。
隨著研究的不斷進步,國內外學者和研究機構提出了一些針對地質災害易發性評價的模型和方法,如信息量法、綜合指數法、模糊綜合評判法、灰色系統法及Logistic回歸模型等,其中,Logistic回歸模型是在分析地質災害自變量和因變量之間相關關系的基礎上,根據自變量在預測期的數量變化來預測因變量關系大多表現為相關關系,通過建立有關變量的回歸方程,并將預測模型以回歸方程方式表示,最終判別地質災害是否發生,因此,該模型方法在地質災害易發性評價得到廣泛應用。
4.實例研究
本文選取四川省甘孜州某縣作為暴雨條件下地質災害易發性評價的實例研究。根據相關資料,截止2003年,該縣全境內發育地質災害172處,包括泥石流災害84處,滑坡47處,崩塌32處,潛在不穩定斜坡9處等。
本文采用上述的地質災害易發性評價指標以及Logistic回歸模型,在ARCGIS平臺下,對該縣進行暴雨條件下地質災害易發性評價,評價結果如圖1所示,其中地質災害易發性高、中、低、極低等級面積各占全縣面積的3.38%,14.66%,57.62%,24.34%。
參考文獻:
[1] 王恭先等.《滑坡學與滑坡防治技術》[M].北京:中國鐵道出版社,2004:116
[2] 馮曉,謝遠光.《線形工程計算機輔助選線設計理論與方法》[M].西南交通大學出版社,2008:160-166.
[3] 沈芳.山區地質環境評價與地質災害危險性區劃的GIS系統[D].成都理工大學, 2000.
[4]喬建平,趙宇. 滑坡危險度區劃研究述評[J]. 山地學報.2001, 2.
[5]石菊松.基于遙感和地理信息系統的滑坡風險評估關鍵技術研究[D]. 中國地質科學院,2008:42-46.
[6]梁和成,周愛國編著.城市建設用地地質環境評價與區劃[M]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2010.
[7]陳偉.西南山區城鎮建設地質災害風險管理控制方法研究[D] 成都理工大學,201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