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竟凱
摘要:重慶作為城鄉統籌發展的示范區,在土地流轉背景下的新農村建設模式具有典型性.“北碚區江東花木及旅游農業產業帶”是重慶新農村建設及統籌城鄉發展的三大示范區之一,并是該種模式下的代表.本文通過分析江東花木及旅游農業產業帶的發展特色,確立土地流轉式新農村建設的內涵,并總結了該模式下表現出的特色鄉村,產業鄉村,和諧鄉村三大特點,提出對我國其他地區新農村規劃建設借鑒和指導.
關鍵詞:農業產業帶;土地流轉;新農村建設
新農村建設作為當前城鄉統籌發展的核心,關于其建設模式的研究表現出多元化趨勢.重慶作為城鄉統籌的改革試驗區,在 “大城市帶到大鄉村”背景下,重慶新農村建設模式對全國農村發展具有示范性和指導性.土地流轉背景下的新農村建設模式在重慶得到很好的實踐,并逐漸探索出一條“土地流轉式的新農村建設”道路.
“北碚區江東花木及旅游農業產業帶”是重慶新農村建設的三大示范區之一,也是“土地流轉式”新農村建設的典型代表。它沿交通線分布,根據當地不同地域資源條件差異及傳統耕作優勢形成的的帶,塊狀區域.而“土地流轉式”新農村建設,是通過土地流轉的途徑,合理調整農用地利用方向,采用土地集約經營的手段進行農業化或非農化生產活動,實現農用地規模經營,進而改善農民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的新農村建設.
一.“土地流轉式”新農村建設的特色
(一)錯位規模發展,建立“特色鄉村”
過去江東片區的農戶基本上是單家獨戶分散經營,雖有花木種植等傳統優勢,但分散的農耕活動難形成規模效應。江東花木及旅游農業產業帶的開發,通過“農民主導型”、“政府主導型”、“業主帶動型”和“專家助推型”四種經濟發展模式,集中分散的種植生產活動,構成“政府搭臺,企業唱戲,農民增收”的增收格局。同時改變了農業產業結構,實現產業多樣化:從原來的農林牧漁業逐步擴展到加工制造業以及第三產業;鄉村多功能化:由單一的產品生產功能拓展到經濟社會功能、生態環境功能和文化休閑功能.各個區域實現錯位發展,形成“一村一品”,既增加花木種類,又改善作物品種,提升花木的利用價值.
(二)深度優化發展,建立“產業鄉村”
該產業帶的特色產業是生態農業旅游,其產品加工都是以其為核心發展起來的。因而該產業帶資源的利用和產業的升級起著重要作用.農業產業帶宜多“依靠資源”,少有“依托資源”.以突破1.5次產業為重點, 增加產品的附加價值.該地區產業振興的重點宜在1.5次產業, 這是因為要把農產品生產的一次產業直接提高到加工業的二次產業是相對困難的, 但是把農產品略作加工, 提高一次產品的附加值則是可行的.臘梅博覽園的開發后,單一的旅游僅體現了臘梅的觀賞價值。臘梅還具有食用價值和藥用價值,這就需要對優種臘梅進行加工和制造,依托食用價值,生產臘梅茶;依托藥用性,將干臘梅作為枕芯的組成部分,拓展了臘梅的縱向產業鏈,同時也帶動了農業產業帶向二、三產業延伸。
(三)保障維護發展,建立“和諧鄉村”
農業產業帶的建設,使分散居住的農民向社區集中,但打破了原村域完整的社會網絡結構。這種社會網絡結構,不僅限于村域內各村民間相互聯系所建立的社交網絡,更深層次的是村域內農戶行為和心理的變化。將農戶集中在樓房中居住改善了居住環境,但現今留守在農村的多為兒童和老年人,對年長的農民來說,他們有明顯的“安土重遷”思想以及地方認同,即使是空守土地,他們也會有一種滿足感和歸屬感。而搬遷入樓房,往往會給這些老年人帶來許多心理問題,形成孤僻寡言甚至是抑郁焦慮的心理傾向。宜適當保護原有村莊的社會網絡,為農民提供職業教育,保障農民生存發展最根本的利益.
二.土地流轉式新農村建設的對我國新農村規劃建設的啟示
(一)提高農戶投資收益率是“新建設”核心。在傳統農業中農民對原有生產要素增加投資的收益率太低,導致農戶對儲蓄和投資的吸引力小。因而,構建現代農業的關鍵是要引進新的現代農業生產要素,提高農民新增投資的收益率。政府和企業應起到引導和輔助作用,更多得是讓農民作為主體參與進去,提高他們的投資收益率,這樣方能提高農民的積極性。例如土地流轉中的土地入股和股份合作的方式。農戶以土地承包經營權入股方式組建的土地股份合作社等,合作社根據政府和企業相關建議及要求,從事經濟作物的規模化、產業化生產,最終按入股收益分紅。這樣所得到的投資收益率更高,農民的主動參與也會激發農戶更多得投入與經營,形成現代農業發展的良性循環。
(二)保障耕地與農村發展并行是“新建設”保障。在北碚區江東花木農業產業帶建立過程中,政府及企業通過土地流轉,實行農戶宅基地換住房、土地利用集約化等方案,節約了大量土地用于發展旅游農業產業帶。但節約土地不是節約耕地。這些節約的土地大多用來種植果木、飼養魚類、發展旅游,使原本許多耕地改變了土地利用類型,成為園地或旅游用地。實現城鄉統籌的過程中,也應注意耕地的保護與開發,做到旅游化,生態化和現代化農業發展與耕地保護并行。
(三)改善農戶生活水平是“新建設”關鍵. 農業產業帶的建成,主要依靠土地流轉實現。在土地流轉過程中,政府及企業會對農戶進行各種補償,例如宅基地換住房、培訓換就業等,農民的生活水平和居住水平較過去得到提高。“置換”的樓房,其居住面積更大,居住環境更好;配套基礎設施的建設,也給農戶的購物、醫療、教育等帶來便利。既縮小了城鄉生活水平的差距,實現城鄉統籌,又形成了農民職業化和就地市民化。
參考文獻:
[1]李小建.2006.經濟地理學.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劉彥隨.2007.中國東部沿海地區鄉村轉型發展與新農村建設.地理學報
[3]龍花樓.2006.中國宅基地轉型的理論與證實.地理學報
[4]中共北碚區位黨校課題組.2011.統籌城鄉發展的有益探索---以北碚建設區江東生態旅游現代農業產業帶帶為例.重慶行政
[5]喬娟.2004.論農業產業帶建設與提升農產品競爭力.農業經濟問題
[6]楊凌.2007.日本的造村運動對我國新農村建設的啟示.昆明理工大學學報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