郗華曉+++周勇
摘要:在流動中國的大背景下,隨著人口流動、土地流轉等要素的加速擴張,傳統鄉村的經濟格局、內生結構、價值理念發生著巨大變化,發展面臨著嚴峻考驗。留守兒童、農村空心化等一系列發展中的問題正漸漸解構著熟人社會。鄉村社區建構可以說是為解決這一問題提出的設想。而作為三農根基的土地,建構在鄉村社區上的集體土地制度對鄉村社區建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關鍵詞:鄉村社區建設;集體土地制度完善
一、鄉村社區理論肇始和農村地區現行土地制度
鄉村社區的構建是指打破村莊間固有的自然、行政邊界,按照資源最優化、共識地方化、治理本土化、服務體系化的原則,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自然村或行政村進行系統規劃、統一建設,組建新的農民生產生活共同體,形成現代化的經濟結構、價值機制、治理體制和服務模式。鄉村社區建構的本質是激發、調動社區居民的自主性,在村民自主性框架內實行社區自治。村民的自主性框架包括著經濟自主性、政治自主性、文化自主性等具體方面。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是我國現行的集體土地制度,是在集體組織保留土地所有權、必要統一經營的基礎上,將土地按人口比例根據責權利相結合的原則分給農戶經營,農戶根據與集體經濟組織簽訂的承包合同所規定的權限,自主、獨立的進行經營活動。
二、村莊現狀和土地制度對社區建構的阻礙
那現階段我國村莊的現狀怎樣呢?村莊共同體由三種邊界組成:一是自然邊界;二是社會邊界;三是文化邊界。 作為人們交往空間的自然邊界在市場經濟擴張、外出務工人員流動、土地流轉和現代高新傳媒滲透的背景下,呈現出交疊、擴張的趨勢,村莊的生活面向也在人財物等資源流出、價值生產能力下降下展現出了外向性的表征。這種外傾的村莊面向一定程度上是對未來村莊生活預期的失望、是對村莊生活價值的淡忘、是對村民身份的心理否定、是對文化邊界的否認,而村民身份的心理否定促使著村民在法律、社會層面否認村民身份,脫離農業社的同時動搖著社會邊界?,F階段我國村莊的社會關聯程度低,內生結構巨變,價值生產機制滯后,村莊共同體呈解構趨勢。市場經濟的沖擊、自上而下的制度安排、現代觀念等因素持續作用于農村,引發著村莊的巨變。
根據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這一基本原理,集體土地制度對于社區建構的影響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經濟自主性。經濟自主性是對以自我意志為導向而進行的生產經營、資源優化及利益分配等一系列活動的概括。現行土地制度在資源優化和利益分配方面損害著農戶的經濟自主性。家戶為主體的經營單位解構著熟人社會的鄉土倫理,原子化了的鄉村農民間信任成本增加,交易成本偏高。傳統合作方式解體,現代合作能力匱乏。農機設備的虛剩和公共事業建設的滯后便是資源難以優化的明證。受制于流轉方面的制度缺陷,有擴大經營意向的農戶難以獲得與其經營能力相適應的土地。無法將本就短缺了的資源優化配置,對農戶經濟自主性的影響可想而知。農地征收利益分配上的不平衡性,農戶在利益分配中的弱勢地位也同樣影響著其經濟自主性。
(二)政治自主性。宏觀層面的鄉村治理、鄉村建設,中觀層面的組織建構、共識凝聚,微觀層面的糾紛調解、民眾參與,都闡釋著政治自主性的重要性。村莊社會多元化,異質性增加,價值生產能力減弱,村莊內生秩序的紊亂的同時加之鄉規族約等傳統規范的消失,地方性共識逐步瓦解,逐步解構了的地方性共識使得農戶之間交往呈理性化趨勢,致使農戶對與自身無關的村務缺乏積極性,怠于參與村治、村建,政治自主性受到極大影響。
(三)文化自主性方面。文化自主性本質上是要重構民眾的主體感。主體感是費老所說的農民與鄉土的利益關聯、情感眷屬和價值歸屬,主體感就是“我們感”,它觸發人們對村莊的責任與關切。 村民對村莊失去主體感的直觀表現便是作為農民文化實踐載體的婚葬儀式的異化,這本質上是農民傳統精神價值的異化。農民的本體性價值缺失造成了精神空虛,造成了對傳統文化的漠視。喪失了主體感的農民自然不會將精力放到文化保護、發展與傳承上,其文化自主性大受影響。
三、鄉村社區建成構想
鄉村社區的真正建成,需要建立在集體土地制度完善的基礎上。于此同時需要與之相應經濟、政治、文化和服務自主性的激發調動。因而,鄉村社區的建成應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經濟自主性的調動。調動經濟自主性首先要完善現行集體土地制度。要明確集體所有制的產權主體、解決所有權主體虛置化問題。進一步完善農民的土地權能,賦予農民更多的財產權利。土地流轉的規范化,建構城鄉統一的流轉市場。保證地權的穩定性,規范征地程序與制度。在農地利益分配,特別是征地利益分配上,要堅持和完善當前土地制度安排中“漲價歸公、地利共享”的憲法秩序。 同時鼓勵和支持承包土地向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流轉,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
(二)政治自主性的調動。在組織形式方面。要在集體討論協商、民眾廣泛參與的基礎上,結合本地區的實際情況,創新民眾參與的組織形式,如成立社區工作站,建立新農村建設理事會等。在制度制定方面。要通過不斷試探,不斷接觸,不斷融合,將制度建立在慣例等本土資源的基礎上,使制度本土資源化的同時也使得慣例等本土資源越出小社會,成為與大世界對接的普通規則。在共識凝聚方面,整合本社區內的傳統、習俗等資源,抽象為社區成員可以接受、廣泛認可的共識,達到凝聚共識的效果。
(三)文化自主性的調動。頂層設計方面,要在九年義務教育中強化“體音美”等藝術教育?;鶎用鞣矫?,本質說來,要型構社區性共識,在整合社區文化價值內涵的基礎上,增強社區內的價值創造能力,以形成社區自我感。形式而言,要創新文化載體、豐富文化內涵,深挖當地文化精髓、豐富文化形式,組織更多農民開展各種文化活動。如合唱、寫詩、打腰鼓、表演,等等。
四、結語
綜上,挖掘、調動自主性意識,培育、發揮自主性能力是鄉村社區建構的核心要點。鄉村社區需要建立在以自助為基點、互助為核心、外助為補充的運行機制上。
參考文獻
[1]賀雪峰:《新鄉土中國》,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年版,第56頁。
[2]同上,第8頁。
[3]同上,第200頁。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