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英麗++孫苑媛
【摘要】財務冗余是企業為抵抗市場風險,滿足企業發展的資金需求所采取的財務管理舉措,而企業績效是企業生產經營過程中首要的關注焦點,文章對財務冗余的概念、分類、來源以及其與績效二者的關系進行了理論解釋,梳理了企業財務冗余與績效的相關研究文獻。
【關鍵詞】財務冗余;企業績效;關系研究
一、 財務冗余相關概念研究
(一)財務冗余概念界定
Financial Slack,即財務冗余,也可譯作“財務松弛”、“財務寬松度”,最早來自企業戰略領域中關于組織冗余的研究,被認為是組織冗余的一種表現形式(Meyer,1982)。國內學者沈藝峰、沈洪濤(2004)將其譯為“閑置財務資產”,并把企業現金余額、短期證券以及發行無風險債券的能力之和稱為閑置財務資產。
Myers和Majluf(1984)指出,財務冗余由現金冗余和負債冗余組成,體現為現金持有和負債冗余二者的合力。Greenley和Oktemgil(1998)認為財務冗余是沒有被優化利用的,有利于公司應對環境變化的財務資源。方潤生(2004)提出財務冗余是企業在生產一種給定水平的產出時,超出當時技術可能性的最低限度的投入所產生的財務資源存積及其功能和價值的潛力。
(二) 財務冗余的分類
財務冗余以不同的形式存在,不同形式的財務冗余提供不同的緩沖環境沖擊的力量,不同類型的財務冗余在組織運行中發揮的作用是不同的。
很多學者對財務冗余資源進行了分類,多數是通過財務指標測評來進行分類的(鄒國慶、賀勝德,2011)),還有部分是通過定性指標來進行分類。對財務冗余資源的分類,有代表性的有以下三種:(1)可利用的財務冗余、可恢復的財務冗余和潛在的財務冗余(Bourneois and Singh,1983;Geiger and Cashon,2002;Herold eL al.2006);(2)已吸收財務冗余、未吸收財務冗余(Singh,1986;Tan and Peng,2003;Dinesh and Kent,2008);(3)高流動性財務冗余、低流動性財務冗余(Sharfman et al,1988; Geiger,2005;Simsek,Veiga and Lubatkin,2007)
(三) 財務冗余的來源
對財務冗余來源的認識學術界已經有了兩種成熟的觀點:權力來源觀和有限理性來源觀。
代理理論認為由于委托——代理關系產生的信息不對稱,經理們通常采用“高估成本和低估產出”的方法導致財務冗余的產生(Schiff and Lewin,1970)。除了財務冗余的“權力行為來源”論,還有一種被廣為接受的觀點,即“有限理性來源”論(方潤生,2003)。他認為由于受現實條件的約束,在非常規的業務活動的財務資源配置上,人們一般會表現為留有余地,即保證活動有足夠的、最大可能的財務資源支持。即財務存在一個“安全庫存”。
二、關于企業績效的研究
財政部統計司(2002)明確指出:企業績效是指企業一定經營期間內的經營者業績和經營效益,經營者業績主要通過經營者對企業經營、成長、發展所取得的成果和所做出的貢獻來體現,經營效益水平主要表現在盈利能力、資產營運水平、償債能力和發展能力等方面。
統計近五年相關研究的文獻,對企業績效的度量,學者選用的有代表性度量指標如下所示:(1)銷售的增長;資產利潤率;市場份額增長(鐘和平、張旭梅、方潤生,2008);(2)凈資產收益率(鄒國慶、倪昌紅,2010);(3)總資產報酬率(李曉翔、劉春林,2011;李文君、劉春林,2011);(4)托賓Q值(馮延超,2010)。
從使用企業績效衡量指標的相關文獻可以看出,目前進行實證研究的學者對企業績效的衡量指標選用不一致,下面分別從常用指標、指標評價兩個方面對指標進行分析比較:首先,對于會計利潤相關指標:(如利潤率、資產報酬率、權益報酬率、凈資產收益率等),利用該指標簡單、易操作。但Benston(l985)指出,會計報酬率的數據多為歷史及過去的財務報表,作為衡量公司經營績效的指標會有所偏差。其次,對于Tobin's Q(企業的市場價值/資本重置成本),Lindenberg,Ross(1981)認為Tobin's Q值考慮了公司的所有權、商譽和專利權等無形資產的價值,是衡量公司經營績效的恰當指標。
三、 關于財務冗余與企業績效關系的研究
部分學者通過以河南省制造業企業為樣本進行實證分析,提出了財務冗余與企業績效之間的“N”型關系模型。畢曉方,姜寶強(2010)基于融資約束和代理成本的視角,以我國1998-2007年的上市公司為實證研究對象分析財務冗余對企業業績的影響,并進一步分析代理成本和融資約束對財務冗余經濟后果的影響。研究發現二者關系成正相關。
劉鑫春(2012)通過選取我國上市公司制造類企業1999-2008年的數據進行實證研究,結果表明:(1)財務松弛與公司業績正相關;(2)具有較高管理自由裁量權的企業,財務松弛對企業業績的積極影響程度更大。
王文兵,干勝道,段華友(2013)以國有和非國有控股公司為視角,觀察上市公司滯留財務松懈資源對公司績效的影響。研究發現:終極控股股東不同,滯留財務松懈水平不同;財務松懈水平越高,公司績效越差、績效波動幅度越大,研究結論支持代理理論。
四、結論
在現實生活中,我國企業都存在著財務冗余現象。通常人們能夠認識到的是:過少的財務冗余,無法使企業應對外部復雜的競爭環境,進而影響企業績效,最終可能使企業走向破產;而過多的財務冗余,會增加企業的財務成本,進而影響企業績效。所以財務冗余是企業在經濟全球化、科學技術迅速發展的今天,生存與發展的必要考量要素。而在這方面的研究,我國學者的理論成果很不成熟,需要進行更深入、更準確的研究。
【參考文獻】
[1] 鄒國慶,倪昌紅.經濟轉型中的組織冗余與企業績效:制度環境的調節作用[J].中國工業經濟.2010,(11):120-129.
[2] 畢曉方,姜寶強.公司財務冗余對投資規模的影響研究—基于代理成本和產品市場競爭的視角[J].經濟與管理研究,2012,(5):98-106.
[3] 劉鑫春.財務松弛與企業業績的關系—基于資源約束理論和代理理論的視角[J].會計之友,2012,(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