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張燕靈(1988—),女,內蒙古包頭市人,內蒙古工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2012級碩士研究生,馬克思主義原理專業,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現代化研究。
摘要: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現代農牧業的發展離不開科技,制約內蒙古農牧業低碳化發展的關鍵因素是科學技術。因此不斷加強科技創新驅動,能夠有效促進內蒙古農牧業的低碳化、和現代化發展。
關鍵詞: 科學技術;農牧業;低碳化
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馬克思曾經提到“事物的生產是直接生產者的生存和一切生產的首要條件,農業勞動是其他一切勞動得以獨立存在的自然基礎和前提”。內蒙古作為全國的糧食凈調出省和全國畜牧業大省,隨著經濟的迅速發展和城鎮化的不斷推進,再加上頻繁的自然災害使得可利用的耕地面積越來越少,牧區的可利用草場面積也不斷縮小嚴重制約著農牧業經濟的發展。因此,加強農牧業科技創新,提高單位耕地的糧食產量和科學養殖來促進農牧業的低碳化生產以及農畜產品的低碳化、無公害成了保證農畜產品有效供應和食品安全的重要保障。
一、科技與農牧業的發展
1.追求“低碳化”是未來農牧業發展的新趨勢
隨著“高碳經濟”帶來的負面效應,各個領域都在探索“低碳化”的發展模式,即“低污染”、“低排放”“低消耗”。目前農牧業發展在追求“高產”、“優質”、“高效”的同時也要求“綠色”、“安全”、“無公害”[1]。這就要求借助科技力量從農牧業生產的源頭上保證生產環境的“低污染”“低排放”。二氧化碳排放導致的溫室效應和人類曾經的無節制的開采使得不可再生資源幾乎枯竭,生態環境遭受嚴重破壞,這樣一系列的問題使得人類的生存環境岌岌可危。因此有效協調生產、能源、氣候、社會、經濟、改善人民的生活質量。從原料的開采和產品的加工、使用、消費各環節的低碳化。所以追求“低碳化”是未來農牧業發展的趨勢。
2.農牧業的“低碳化”發展離不開現代科技
盡管科技革命在農牧業中沒有那么的猛烈和透徹,但仍然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第一次農牧業科技革命促進了原始農牧業向近代農牧業的轉變。生物工程技術、激光技術、計算機技術、空間技術、海洋開發等一系列科學技術成果在農牧業發展中的應用可以看作是第二次農牧業科技革命。這次革命促使現在歐美的許多發達國家在當時實現了從傳統農牧業向現代農牧業的轉變。在研究雜交玉米、雜交水稻、雜交油菜、轉基因抗蟲棉、的核心技術方面取得重大性突破極大地促進了農牧業的發展。
二、制約內蒙古農牧業低碳化發展的科技因素分析
內蒙古的地理位置和歷史淵源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內蒙古農牧業的低碳化發展。一直以來,內蒙古農牧業科技成果轉化水平都十分緩慢, 高新技術自主創新能力不足。目前,利用科技力量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糧食的增量問題,但是仍然存在農牧業生態環境日益惡化、資源日趨匱乏、病蟲災害不斷、農牧區固定設施包括大中型機械和儀器設備不足、機械設備老化等問題,嚴重阻礙著科研工作的有效進行。
三、應用科技力量來助推低碳農業的發展
1.加大資金扶持力度,強化農牧業科技自主創新能力
內蒙古為促進自身農牧業經濟的發展積極爭取國家對農牧業科技支撐項目的經費,僅2012年就達8250萬元,為糧、奶、肉、草等主導產業進行科研提供了有力的資金保障。除和林格爾縣的畜牧業高新技術園區、赤峰農業科技園區外,26個自治區級農牧業科技園區,21個自治區級科技特色產業化基地已建成。內蒙古在2013年取得重大科技成果525項,其中基礎理論成果85項,應用技術成果438項,軟科學成果2項,年內共簽訂各類技術合同數3463個,增長0.8%.合同成交金額218.44億元,其中區內技術成交金額124.1億元,向區外輸出技術成交金額0.74億元[2]。雖然自治區在農牧業科技創新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有必要進一步加快內蒙古的科技創新步伐,農牧民應積極響應相關政策不斷學習專業技能;不斷挖掘農畜產品的內在品質,探索農畜產品精深加工新技術;加強研究和開發新的農牧業工程技術和智能化裝備等來促進農牧業的低碳化發展。
2.加快農牧業科技成果轉化率的步伐
通過分析內蒙古農牧業發展的自身特征要不斷改善重研究輕推廣的局面,盡可能的保證農牧業技術推廣有充足的資金用于開銷, 以此來有效的加速自治區農牧業科研成果的轉化應用,有效杜絕大部分的科研成果停留在理論層面,應不斷引進農牧業專業型人才,加大農牧業科研成果的推廣力度。以合理有效的方式建設一批有專家牽頭農牧民加入的農牧區專業技術人員組織。打造一批有特色的科技示范園區,另外大力向農牧民宣傳和推廣新型的有關農牧業的科研成果,應大力推廣滴灌、噴灌等灌溉技術, 農牧業廢棄物無公害化處理及利用技術,免耕栽培技術,農作物精量半精量播種技術, 測土配方施肥,標準化養殖技術,生物能源技術等對農作物進行良種繁育和種植[3]。此外做好對農牧民的培訓和指導工作。
3.注重與國內外有關農牧業科技的交流合作
內蒙古地處祖國北疆,東西跨度較大,氣候復雜多變。由于地理因素和氣候的因素的影響生態環境呈現多樣性,農牧業的發展在不同旗縣所面對的困難也不盡相同。 因此要攻克的關鍵技術難題也不盡相同。所以有必要與國內外進行農牧業科技的交流與合作。多方面探求適合當地地域特點的農牧業技術以支持農牧業的低碳化發展, 有效促進自治區農牧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吳繼松 新循環經濟學—中國的經濟學[M] . 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 2005
[2] 內蒙古統年鑒,內蒙古統計局編,中國統計出版社,2013
[3] 魏國強.關于發展低碳農業的思考[J].種業導刊,2010(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