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冠喬
摘要:文學是一種主觀的映射,卻也是一種客觀冷靜的解讀,主觀的是作者在文學作品中所透露出來的人性的關懷,而客觀的則是作者對世界冷峻的解剖,作為批判現實主義作家中最偉大的代表之一,列夫·托爾斯泰兼備了人文關懷和冷峻視角兩種創作的自覺性,而托爾斯泰的這些品格,在《安娜·卡列尼娜》當中體現的也相當明顯,此作品完全代表了一位偉大藝術家的精神探索,以及其思想當中的矛盾,在讀過《安娜·卡列尼娜》之后,本文筆者就試著對這位偉人的精神探索做一些深入的探究。
關鍵詞:托爾斯泰;精神探索;思想矛盾;《安娜.卡列尼娜》
一、《安娜·卡列尼娜》當中的人性光輝
文學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一種人學,是對整個人類社會甚至是自然社會的反思與關懷,每一位可以稱之為偉大的作家身上,無不閃爍著人性的光輝,而列夫·托爾斯泰的偉大,也正是這種人性的體現,甚至有評論家認為,托爾斯泰在人格上的偉大,遠遠超出他的作品,他的作品,只是他偉大人格中所體現出的小部分。事實上這種贊賞托爾斯泰是完全配得上的。首先我們都知道,托爾斯泰出身貴族,社會地位較高,尤其是在當時的俄國,資本貴族的地位更是得以體現。社會上,各種規則似乎都是為維護資本主義甚至是封建思想而生,而出身貴族的人們,沒有誰能夠真正的關注底層。在這一方面,托爾斯泰卻是個例外,作為以為偉大的文學藝術家,他探索的思維并沒有被當時的社會所阻斷,他眼中依然有著以為文學家應有的悲憫。安娜作為托爾斯泰筆下的代表,在當時毫無自由而言的社會中堅持著自己的追求,她忠于自己的理想,追尋思想的自由,但最終卻也免不了被欺騙、被毀滅的命運,作者在作品中借此表達了自己對安娜的同情,表達了對整個俄國社會的不滿,這種人性的關懷,這種文人應有的心胸,在當時來說,甚至放在現代,都是其他作家所難以比肩的。
在創作前期,托爾斯泰就經歷了各種探索,也經歷了探索中的掙扎,他憎惡當時那個毫無人性的社會,也憎惡自己的身份,認為自己的生命毫無價值,因而他的探索一直是針對“生命是為什么,應該如何生活”的,在這種探索中,他思想上的矛盾不斷,甚至認為自己的探索已經沒有了出路,并害怕自己會因此而逃避,在這一時期,他請教過牧師,走訪過農民,甚至去過田間,去過監獄,在這些探索的行程中,他發現了資本社會背后,整個下層人民的災難,于是他準備創作一個追求自由的婦女形象來表達對這種問題的批判,后來,他也親眼目睹了一個女人因為追求愛情和自由葬身車輪下的命運,因此創作了《安娜·卡列尼娜》,在作品中,安娜是一個對自由和純真愛情無限向往的女性,但他只能嫁給貴族的丈夫,雖然婚后她在物質生活方面很是充裕,社會地位也有了保障,但貧乏的精神生活讓她一直想掙脫這種樊籬,于是他愛上了一個偶遇的男人。但在這里的偶遇,卻不是一種偶然,托爾斯泰也表示過,一個極度壓迫的社會造就了安娜對自由極度的追求,即便這次她沒有遇到這個男人,他也終究會遇到下一個。其實在此時,托爾斯泰的探索仍在進行,他仍然關注著資本主義浮華背后的殘暴,以及底層人民所受的苦難,仍在找尋生命的意義。尤其是在安娜的命運急轉直下的時候,更是體現了整個資本主義社會的腐朽和無情,體現了在當時社會追求自由的人們的無助。有人在分析《安娜》中曾說,安娜的死不是由于她對丈夫的背叛,而是由于她對自由的追求,在一個資本橫行,專權霸道的社會中,追求自由就意味著對整個社會的宣戰,其最終的滅亡或許早就是注定的。在精神的探索中,安娜更像是托爾斯泰探索道路的一個化身,追尋突破,卻始終沒有更好的出路,但托爾斯泰最終還是找到了一些追尋的方法,他與一些貴族的生活所絕緣,追求更為平民化的生活方式,最終獲得一些精神上的安寧。
二、《安娜·卡列尼娜》當中的冷峻視角
批判現實主義是對社會的一種冷峻觀察,他是一種客觀的看待和理解,是一種人性的剖析和找尋,他不是一種憤青式的反叛,因此冷峻和客觀的視角對于一位批判現實主義作家來說至關重要。在主觀上,托爾斯泰堅持著自己的找尋,堅持著自己人性的關懷,在上文中筆者已經講過,托爾斯泰在自己主觀世界中的探索之路,但托爾斯泰的偉大不僅止步于此,他還兼有批判現實主義作家的一種客觀冷峻的態度,這在《安娜·卡列尼娜》中的體現或許不是特別突出,但也是比較明顯的。
托爾斯泰運用的是一種第三人稱的創作方式,沒有像《少年維特》等作品一樣以第一人稱書寫,因此這樣來看,托爾斯泰的筆更像是一架攝像機,而《安娜》更像是一組長鏡頭的組合,他以一種平實的手法,記述了整個的故事,期間并沒有主觀性的大段議論和抒情,這時候,作者更像是一個講故事的人,讓讀者自己從故事中體會他所傳達的東西。這便是作作者自身客觀和冷峻的體現,作者在自己的精神探索中,始終保持著這種態度,他并沒有以一個貴族的身份,去調查,去研究,而是親身投入,親身感受,客觀分析,前文中筆者也曾提到過,托爾斯泰拜訪牧師、農民,也自己過著與平民一樣的生活,其實他一直實在理性和客觀中尋求自己精神的力量,這在當時的俄國,是難能可貴的。體現在作品中,例如在安娜死的時候,托爾斯泰只是深入刻畫了一下安娜的動作,心理,而這些刻畫也全在情理之中讓讀者如親眼所見,但他并沒有將自己的關懷給大段的刷抒發出來,講故事就是講故事,也正是這種冷峻和客觀,給了讀者更多反思的余地。
結語:文學是自身對精神世界探索的一種表達,也是一位作者冷靜思考的結果,但真正能夠在冷靜中表達精神的作家并不多,尤其是在當時俄國的專制社會中,這種批判現實主義的反思更是難得,壓迫的社會就會引發人們的思考,引發人們思想的矛盾,但托爾斯泰在這種矛盾下,所做的這些探索,是我們所望塵莫及的,在《安娜·卡列尼娜中》,我們體會到了一個技藝超群的作家也體會到了一個站在人性光輝中的思考者。
參考文獻:
[1] 李吉 從《安娜·卡列寧娜》看托爾斯泰的精神探索及思想矛盾[J]. 社會科學戰線. 2010(04)
[2] 盧慧玲 《安娜·卡列尼娜》中列文形象淺析[J]. 桂林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 2009(03)
[3] 姜煥偉 《安娜·卡列尼娜》的三維空間與托爾斯泰的人生探索[J]. 山東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3(0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