饒婉倩
摘要:《太陽照常升起》是美國作家海鳴威嘗試寫作的第一篇長篇悲劇小說,他的悲劇性意義在于海明威在這部小說中自始至終地宣言這自我的虛無主義思想,本文主要分析《太陽照常升起》的悲劇思想。
關鍵詞:《太陽照常升起》;虛無;悲劇;海明威
《太陽照常升起》是美國作家海鳴威嘗試寫作的第一篇長篇悲劇小說,他的悲劇性意義在于海明威在這部小說中自始至終地宣言這自我的虛無主義思想,并試圖在這種虛無主義的環境中尋得自我的突破,求得個人價值的肯定以及自我的精神解放,盡管其結局注定拜托不了悲劇性命運,但這是海明威對存在于其價值觀中的虛無主義觀一次有力突破,在海明威后期的作品中,我們也很容易發現《太陽照常升起》影子。
虛無主義作為悲情觀的一種表現方式,在海明威的生活中自始至終都存在,他也在這種悲觀主義中掙扎反抗了一生,這種矛盾也集中反映在《太陽照常升起》這部文學作品中。本文將以《太陽照常升起》為模板,來研究海明威在虛無中世界中的探索,因此本文將著重研究海明威虛無主義世界觀的形成緣由以及海明威虛無主義世界觀的具體表現,海明威在《太陽照常升起》中為突破虛無主義樊籠所做出的努力,并且在這種努力下表現出的海明威在面對虛無主義的世界觀、價值觀。
一 虛無主義觀形成的緣由
虛無主義-作為哲學意義認為世界,特別是人類的存在沒有意義、目的以及可理解的真相及最本質價值。須知,任何一種世界觀不可能是生下來就會存在的,這與后天的生長環境有關。海明威的虛無主義世界觀形成與他小時的生長環境和青年時期的經歷有著密切的關聯。
海明威出生于殷實的家庭,父親是名醫生,海明威的父親經常帶著海明威到郊外狩獵,海明威也愛上了一個戶外活動,這一方面培養了海明威的堅毅的耐苦品質,但是另外一方面由于大量的動物的死亡,讓海明威意識到生命的不可控制,這對人生的悲劇觀念造成了較大的影響。另外,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經歷更促成了他悲劇思想的形成。海明威參加了世界第一次大戰,在這次冷酷無情的戰爭給海明威造成了極大的心理創傷,他目睹了戰爭中生命的太過于脆弱,生命轉瞬即逝,這是人類造成的,但是卻由不得海明威自我控制。同時海明威在這場戰爭中身負重傷,這給海明威造成了永久不可磨滅的創傷。死亡也就成為也就海明威所有作品的主題曲,誰都繞不過這個坎,所以海明威這樣說道:“任何故事如果夠長,都會以死亡結束,如果他不講述死亡,那他就不是一個真正的敘述者。”
海明威的這種虛無主義思想的形成不僅和海明威自身經歷有一定的關聯,而且還和當時的西方社會流行的價值觀存在很大的關系。當時的整個歐洲處在第二次經濟革命的浪潮中,大量的先進科技產生,傳統的宗教信仰變得岌岌可危,信仰危機讓當時的社會出現了傳統價值觀淪喪,道德觀解體的情況,人們不再相信上帝,而是轉向一種人即萬能的個體價值觀,誠然這種價值觀是好的,可以最大限度發揮人的潛能,但是當這種價值觀缺乏了束縛,享樂思想,虛無主義開始大行其道。
這兩方面的原因導致了海明威一生的悲劇,這種悲劇性色彩充斥于其作品當中,當海明威終究受不了現實的折磨和摧殘時,他用獵槍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二 作品虛無主義的具體表現
以上兩個原因形成了海明威的虛無主義世界觀,海明威自己也覺得人在這個世界中存在就是個悲劇,因為海明威本身也習慣了這個充斥虛無主義享樂主義的世界中,但內心卻遭受到的是極為痛苦的煎熬。海明威的解決方法就是承認世界的悲劇性,虛無主義注定存在,那么既然繞不過這個坎,那么就這個虛無的世界中能夠尋得自我的一份安寧和片刻的舒坦成為海明威的一個途徑。
《太陽照常升起》問世后,很多學者質疑這篇小說并不能成為一部悲劇性的小說,理由在于巴恩斯的結局并不是一個悲劇的結局。但海明威對此反駁道,其故事的本質就在于其悲劇,在他構思的時候,就已經確定了《太陽照常升起》是一部悲劇的小說。他評論說:“我認為這部小說的意義就在于地球永遠長存……我并不是說這部小說是一部虛偽的或辛辣的諷刺,而認為它就是一部地道的悲劇,其主人公和地球一樣永遠長存”
故事的主人公巴恩斯早年是個類似于賈寶玉的人物,放浪形骸而一事無成,在這個動蕩不安的世界里,他會和友人游山玩水,不顧世事,海明威將他的這種生活歸結成永久的游樂。而后,巴恩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遭受重創失去了性能力,導致他對勃萊特的愛有因無果,所以他常常處在痛苦之中,這種絕望讓他無法沖破現實的枷鎖,于是他開始酗酒如命,放浪高歌,生活毫無意義可言,也無精彩可說,就是在混沌中虛度生活,在糜爛的生活中減輕內心的痛苦。但后來,巴恩斯發現這種生活無法消除他內心的痛苦,生活徒有虛表的狂歡無法掩蓋心如刀割的痛楚,所以他又開始了原來的生活,看似幸福,其實也是無奈之舉。
很多讀者讀完全篇,無法理解這部小說為何稱之為悲劇小說,因為結局還算圓滿。
三 海明威的虛無主義價值觀
虛無主義往往出現于人類自我意識極度膨脹之時,當人類意識到個體的能動力可以無限放大時,他們要求地也就越來越多了,但由于歷史條件的現實,他們很多要求得不到滿足,人類存在毫無意義的言論開始甚囂塵上,這是兩種極端思想,但是后者在二十世紀初期特別是在一戰之后,人類發現自我開始隕滅與自我手中,虛無主義就大行其道。
前面也提到,海明威是承認虛無主義悲劇性價值觀成為世界的主流,或者在他的世界觀中成為主導,并且虛無主義無法消除,海明威認為不能讓這種虛無主義放任自流,完全侵占自我意識,能夠做的就是消極應對,所謂消極應對就是用積極地態度和方法去盡可能逃避這種虛無主義的侵擾。
海明威能做的就是讓他作品中的角色人物在面對這種虛無主義時必須是無可奈何地接受,并且還得坦然地去承認它存在的合理性,在 這種既定的條件下,角色人物開始完成自我救贖,即是他們不能無動于衷地去等待虛無主義的侵占,而是需要自我努力去逃避,以求換的內心的安寧。
總之,《太陽照常升起》在本質上是一篇悲劇小說,海明威在對虛無主義探索中,提出了自己的意見和見解,這也非本文一兩千字能說的清楚。作為一部偉大的小說,它的悲劇性價值也遠非于此。
參考文獻:
[1][美] 歐內斯特·海明威: 流動的圣節,湯永寬譯. 上海: 上海譯文出版社,1999 年版.
[2][美] 貝克: 迷惘者的一生———海明威傳,林基海譯. 湖南:湖南文藝出版社,1980 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