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田紅 (1990—)女,專業:歷史學,院系,歷史學院,2013級遼寧大學碩士研究生
摘要:本文是對付麗穎的《偽滿洲國的金融統治》的簡要解讀和評析。《偽滿洲國的金融統治》一文較為系統地闡述了偽滿洲國金融統制的架構,一目了然,很清晰。但是,通過本人查閱書籍,對照其他論文,發現在一些細節上作者存在著失誤,通過研究分析給了我些許啟示。
關鍵詞: 偽滿洲國;偽滿中央銀行;貨幣
一、關于偽滿州中央銀行的主要負責人的任命上與其他文章、書籍有不符之處。
作者提到:“偽滿洲國中央銀行的主要負責人任命上,關東軍統治部提出了十分詳細的提案: 政府特命第一任總裁、副總裁及理事; 總裁一人(中國人),副總裁一人(日本人) , 理事五人(其中四名中國人, 一名日本人) , 包括三個官銀號及邊業銀行總辦各一人, 政府可任命日本人為總行及重要分行的經理和副經理。”
本人查閱《中東半月刊》中有載:“以中央銀行法設正總裁副總裁各一人。理事五人以上。監事三人以上。任期正副總裁各五年。理事四年。監事三年。最初的重任定由政府任命。現在被任命者。總裁為榮厚氏(五十九歲)。副總裁為前臺灣銀行理事山成喬六(六十一歲)。理事六人(滿日各三人)。監事一人(滿)。”
姜念東等著的《偽滿洲國史》中也有提到:“六月十五日認命了偽滿中央銀行的主要頭目。總裁由漢奸熙洽的親信、原吉林省財政廳長榮厚擔任,他當然是一具傀儡。操持實權的是日本人副總裁,由進行殖民地金融掠奪的老手、偽滿國務院總務長官駒井德三的親屬山城喬六擔任。理事六人,中、日各半。”
黑龍江省社科院出版的《滿洲國史》中也有對偽滿中央銀行的主要負責人簡要介紹:“1932年6月11日,公布貨幣法、滿洲中央銀行法及組織辦法,15日……滿洲中央銀行便成為滿洲特殊會社之濫觴而創立起來,其官員由政府任命如下:總裁:榮厚(原吉林省財政廳長),副總裁:山成喬六,理事:鷲尾磯一(正金銀行大連支店長)、吳恩培、武安福南(朝鮮正金銀行大連支店長)、劉燏棻、五十嵐保司、劉世忠,監事:闞朝洗(原陸軍上將,熱河都統)”。
通過以上書籍、期刊的記載對照可知作者所提到的“理事五人(其中四名中國人, 一名日本人) ”是有誤的。通過《滿洲國史》《偽滿洲國史》以及當時報刊的相關記載,都稱理事為六人,中日各半。
二、文中一處數據計算有誤。
作者在文中分析偽滿洲中央銀行貨幣發行量的問題上,提到這樣一個疑慮:“令人迷惑的是, 表1中1942 年到1945年的貨幣發行額銳減至百萬日元數量級, 遠不及1941年的1% (參見表), 這與其他著作中的結論十分矛盾。趙繼敏以及董雙印、王振林的文章中稱1936年后偽幣發行額大增, 隨著侵略戰爭的擴大, 1942年后偽幣發行增速更快, 至1945年7月發行額猛增到80億元, 及至日本帝國主義垮臺, 最后發行額高達136億日元, 為偽滿中央銀行開業時發行額的96倍。”那么作者是如何計算出來的呢?
作者結合滿洲中央銀行發行額的表,在文中提到:“偽滿洲國成立初期, 為穩定金融, 偽滿中央銀行采取了緊縮貨幣方針, 1932 年發行銀行券15 187 萬日元, 1935年發行銀行券與鑄幣合計20 494 萬日元, 比1932年增加34. 9%。1936年起貨幣發行額迅速增加, 全面抗戰爆發后, 偽滿中央銀行貨幣發行量增加越來越快, 1941 年131 702萬日元, 是1932年的8. 67倍。”
由此我們可知作者計算的貨幣發行量就是發行銀元券的數量加上鑄幣量的總和,那么作者是如何計算出1942年的貨幣發行量不及1941貨幣發行量的1%呢?我們來親自計算一下:1942年的貨幣發行量即 1 669 631 + 19 433 011 187 = 19 434 680 818 ,1941年的貨幣發行量即 1 261 531 746 + 55 497 696. 34 = 1 317 028 442, 可算出1942年貨幣發行量是1941年貨幣發行量的大約20倍,怎么可能不到1941年貨幣發行量的1%呢,所以作者產生的疑問是沒有道理的。因為單只是1942年的鑄幣發行量就已經是1941年貨幣發行量的19倍,作者出現這種失誤,可能單只算了1942年的銀行券發行量,而忽視了鑄幣的發行額。所以,偽滿中央銀行的貨幣發行量是逐年增加的,并且增長速度越來越快。從下表滿洲中央銀行貨幣發行額的變化可以看出。
三、貨幣發行量增加造成通貨膨脹
1、對兩表分析
由兩表我們可以分析得出:(1)從1932年到1941年貨幣發行量增加越來越快,特別是1937年以后貨幣發行量增加幅度越來越大。(2)貨幣發行準備是貨幣得以發行的信用憑證,由表二可看出從1937年之后紙幣發行準備率逐年降低,1941年甚至降到35% ,使得市場上的貨幣發行量遠遠超過流通中所需的貨幣量,造成市場上紙幣泛濫。(3)通過兩表所反映出的偽滿央行貨幣發行量以及準備金,我們得出,貨幣發行量的急劇增長造成的直接影響就是通貨膨脹,從而導致物價上漲。
2、1937年之后的嚴重通貨膨脹的表現及其造成的物價上漲。
(1)比較1937年前后銀行存貸情況,以此反映1937年以后嚴重的通貨膨脹。
銀行信貸收支的差額與貨幣流通量有直接關系,1937年前偽滿洲國比較嚴格地控制了貨幣流通量,達到了市場上的貨幣流通量與流通中所需的貨幣量的平衡。存款往往大于貸款,這表明貨幣是回籠的。
從偽滿后期偽滿中央銀行存、貸情況表中我們得出,1937年以后銀行貸款額大于存款額,直到1945年日本戰敗,銀行存款額是貸款額的兩倍還多。市場上貨幣發行量泛濫,貨幣難以回籠,出現嚴重的通貨膨脹。
(2)通貨膨脹的另一表現,物價的猛增。
該表反映出,以1933年的物價為標準,1936年以后東北三省物價一直上漲,1940年以后物價更是達到原來的兩倍以上還多,市場上錢不值錢,貨幣泛濫,物價猛增,通貨膨脹嚴重。
小結
《偽滿洲國的金融統治》一文系統闡述了日偽政權對偽滿洲國金融掠奪的基本架構,對金融機構、貨幣制度的詳細研究還未深入,這是要進行的工作。另外,作者論述此文著重探討日偽政權對東北地區的金融統制,那么,日偽在建立偽滿洲國初期,是如何整頓東北復雜的金融機構和混亂的幣制的。在看到日偽掠奪一面的同時,那么,它是否對穩定偽滿洲國初期的金融有著積極的影響和引導呢。這是我們仍然需要深入探究的問題,是此文給我的啟示。
參考文獻:
[1] 姜念東,解學師等.偽滿洲國史[M].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1981.
[2] [日] 滿洲國史刊行會編. 步平,王希亮,白青文等譯. 滿洲國史[M].黑龍江:省社科院,1990.
[3] 張福全. 近代東北經濟史[M]. 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89.
[4] 許斌. 偽滿洲國的金融中樞[J/OL].銀行博物,2011(8).
[5] 張新知,王學文.偽滿洲中央銀行發行的紙幣考證[J/OL].哈爾濱商業大學學報,2011(5).endprint
作者簡介:田紅 (1990—)女,專業:歷史學,院系,歷史學院,2013級遼寧大學碩士研究生
摘要:本文是對付麗穎的《偽滿洲國的金融統治》的簡要解讀和評析。《偽滿洲國的金融統治》一文較為系統地闡述了偽滿洲國金融統制的架構,一目了然,很清晰。但是,通過本人查閱書籍,對照其他論文,發現在一些細節上作者存在著失誤,通過研究分析給了我些許啟示。
關鍵詞: 偽滿洲國;偽滿中央銀行;貨幣
一、關于偽滿州中央銀行的主要負責人的任命上與其他文章、書籍有不符之處。
作者提到:“偽滿洲國中央銀行的主要負責人任命上,關東軍統治部提出了十分詳細的提案: 政府特命第一任總裁、副總裁及理事; 總裁一人(中國人),副總裁一人(日本人) , 理事五人(其中四名中國人, 一名日本人) , 包括三個官銀號及邊業銀行總辦各一人, 政府可任命日本人為總行及重要分行的經理和副經理。”
本人查閱《中東半月刊》中有載:“以中央銀行法設正總裁副總裁各一人。理事五人以上。監事三人以上。任期正副總裁各五年。理事四年。監事三年。最初的重任定由政府任命。現在被任命者。總裁為榮厚氏(五十九歲)。副總裁為前臺灣銀行理事山成喬六(六十一歲)。理事六人(滿日各三人)。監事一人(滿)。”
姜念東等著的《偽滿洲國史》中也有提到:“六月十五日認命了偽滿中央銀行的主要頭目。總裁由漢奸熙洽的親信、原吉林省財政廳長榮厚擔任,他當然是一具傀儡。操持實權的是日本人副總裁,由進行殖民地金融掠奪的老手、偽滿國務院總務長官駒井德三的親屬山城喬六擔任。理事六人,中、日各半。”
黑龍江省社科院出版的《滿洲國史》中也有對偽滿中央銀行的主要負責人簡要介紹:“1932年6月11日,公布貨幣法、滿洲中央銀行法及組織辦法,15日……滿洲中央銀行便成為滿洲特殊會社之濫觴而創立起來,其官員由政府任命如下:總裁:榮厚(原吉林省財政廳長),副總裁:山成喬六,理事:鷲尾磯一(正金銀行大連支店長)、吳恩培、武安福南(朝鮮正金銀行大連支店長)、劉燏棻、五十嵐保司、劉世忠,監事:闞朝洗(原陸軍上將,熱河都統)”。
通過以上書籍、期刊的記載對照可知作者所提到的“理事五人(其中四名中國人, 一名日本人) ”是有誤的。通過《滿洲國史》《偽滿洲國史》以及當時報刊的相關記載,都稱理事為六人,中日各半。
二、文中一處數據計算有誤。
作者在文中分析偽滿洲中央銀行貨幣發行量的問題上,提到這樣一個疑慮:“令人迷惑的是, 表1中1942 年到1945年的貨幣發行額銳減至百萬日元數量級, 遠不及1941年的1% (參見表), 這與其他著作中的結論十分矛盾。趙繼敏以及董雙印、王振林的文章中稱1936年后偽幣發行額大增, 隨著侵略戰爭的擴大, 1942年后偽幣發行增速更快, 至1945年7月發行額猛增到80億元, 及至日本帝國主義垮臺, 最后發行額高達136億日元, 為偽滿中央銀行開業時發行額的96倍。”那么作者是如何計算出來的呢?
作者結合滿洲中央銀行發行額的表,在文中提到:“偽滿洲國成立初期, 為穩定金融, 偽滿中央銀行采取了緊縮貨幣方針, 1932 年發行銀行券15 187 萬日元, 1935年發行銀行券與鑄幣合計20 494 萬日元, 比1932年增加34. 9%。1936年起貨幣發行額迅速增加, 全面抗戰爆發后, 偽滿中央銀行貨幣發行量增加越來越快, 1941 年131 702萬日元, 是1932年的8. 67倍。”
由此我們可知作者計算的貨幣發行量就是發行銀元券的數量加上鑄幣量的總和,那么作者是如何計算出1942年的貨幣發行量不及1941貨幣發行量的1%呢?我們來親自計算一下:1942年的貨幣發行量即 1 669 631 + 19 433 011 187 = 19 434 680 818 ,1941年的貨幣發行量即 1 261 531 746 + 55 497 696. 34 = 1 317 028 442, 可算出1942年貨幣發行量是1941年貨幣發行量的大約20倍,怎么可能不到1941年貨幣發行量的1%呢,所以作者產生的疑問是沒有道理的。因為單只是1942年的鑄幣發行量就已經是1941年貨幣發行量的19倍,作者出現這種失誤,可能單只算了1942年的銀行券發行量,而忽視了鑄幣的發行額。所以,偽滿中央銀行的貨幣發行量是逐年增加的,并且增長速度越來越快。從下表滿洲中央銀行貨幣發行額的變化可以看出。
三、貨幣發行量增加造成通貨膨脹
1、對兩表分析
由兩表我們可以分析得出:(1)從1932年到1941年貨幣發行量增加越來越快,特別是1937年以后貨幣發行量增加幅度越來越大。(2)貨幣發行準備是貨幣得以發行的信用憑證,由表二可看出從1937年之后紙幣發行準備率逐年降低,1941年甚至降到35% ,使得市場上的貨幣發行量遠遠超過流通中所需的貨幣量,造成市場上紙幣泛濫。(3)通過兩表所反映出的偽滿央行貨幣發行量以及準備金,我們得出,貨幣發行量的急劇增長造成的直接影響就是通貨膨脹,從而導致物價上漲。
2、1937年之后的嚴重通貨膨脹的表現及其造成的物價上漲。
(1)比較1937年前后銀行存貸情況,以此反映1937年以后嚴重的通貨膨脹。
銀行信貸收支的差額與貨幣流通量有直接關系,1937年前偽滿洲國比較嚴格地控制了貨幣流通量,達到了市場上的貨幣流通量與流通中所需的貨幣量的平衡。存款往往大于貸款,這表明貨幣是回籠的。
從偽滿后期偽滿中央銀行存、貸情況表中我們得出,1937年以后銀行貸款額大于存款額,直到1945年日本戰敗,銀行存款額是貸款額的兩倍還多。市場上貨幣發行量泛濫,貨幣難以回籠,出現嚴重的通貨膨脹。
(2)通貨膨脹的另一表現,物價的猛增。
該表反映出,以1933年的物價為標準,1936年以后東北三省物價一直上漲,1940年以后物價更是達到原來的兩倍以上還多,市場上錢不值錢,貨幣泛濫,物價猛增,通貨膨脹嚴重。
小結
《偽滿洲國的金融統治》一文系統闡述了日偽政權對偽滿洲國金融掠奪的基本架構,對金融機構、貨幣制度的詳細研究還未深入,這是要進行的工作。另外,作者論述此文著重探討日偽政權對東北地區的金融統制,那么,日偽在建立偽滿洲國初期,是如何整頓東北復雜的金融機構和混亂的幣制的。在看到日偽掠奪一面的同時,那么,它是否對穩定偽滿洲國初期的金融有著積極的影響和引導呢。這是我們仍然需要深入探究的問題,是此文給我的啟示。
參考文獻:
[1] 姜念東,解學師等.偽滿洲國史[M].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1981.
[2] [日] 滿洲國史刊行會編. 步平,王希亮,白青文等譯. 滿洲國史[M].黑龍江:省社科院,1990.
[3] 張福全. 近代東北經濟史[M]. 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89.
[4] 許斌. 偽滿洲國的金融中樞[J/OL].銀行博物,2011(8).
[5] 張新知,王學文.偽滿洲中央銀行發行的紙幣考證[J/OL].哈爾濱商業大學學報,2011(5).endprint
作者簡介:田紅 (1990—)女,專業:歷史學,院系,歷史學院,2013級遼寧大學碩士研究生
摘要:本文是對付麗穎的《偽滿洲國的金融統治》的簡要解讀和評析。《偽滿洲國的金融統治》一文較為系統地闡述了偽滿洲國金融統制的架構,一目了然,很清晰。但是,通過本人查閱書籍,對照其他論文,發現在一些細節上作者存在著失誤,通過研究分析給了我些許啟示。
關鍵詞: 偽滿洲國;偽滿中央銀行;貨幣
一、關于偽滿州中央銀行的主要負責人的任命上與其他文章、書籍有不符之處。
作者提到:“偽滿洲國中央銀行的主要負責人任命上,關東軍統治部提出了十分詳細的提案: 政府特命第一任總裁、副總裁及理事; 總裁一人(中國人),副總裁一人(日本人) , 理事五人(其中四名中國人, 一名日本人) , 包括三個官銀號及邊業銀行總辦各一人, 政府可任命日本人為總行及重要分行的經理和副經理。”
本人查閱《中東半月刊》中有載:“以中央銀行法設正總裁副總裁各一人。理事五人以上。監事三人以上。任期正副總裁各五年。理事四年。監事三年。最初的重任定由政府任命。現在被任命者。總裁為榮厚氏(五十九歲)。副總裁為前臺灣銀行理事山成喬六(六十一歲)。理事六人(滿日各三人)。監事一人(滿)。”
姜念東等著的《偽滿洲國史》中也有提到:“六月十五日認命了偽滿中央銀行的主要頭目。總裁由漢奸熙洽的親信、原吉林省財政廳長榮厚擔任,他當然是一具傀儡。操持實權的是日本人副總裁,由進行殖民地金融掠奪的老手、偽滿國務院總務長官駒井德三的親屬山城喬六擔任。理事六人,中、日各半。”
黑龍江省社科院出版的《滿洲國史》中也有對偽滿中央銀行的主要負責人簡要介紹:“1932年6月11日,公布貨幣法、滿洲中央銀行法及組織辦法,15日……滿洲中央銀行便成為滿洲特殊會社之濫觴而創立起來,其官員由政府任命如下:總裁:榮厚(原吉林省財政廳長),副總裁:山成喬六,理事:鷲尾磯一(正金銀行大連支店長)、吳恩培、武安福南(朝鮮正金銀行大連支店長)、劉燏棻、五十嵐保司、劉世忠,監事:闞朝洗(原陸軍上將,熱河都統)”。
通過以上書籍、期刊的記載對照可知作者所提到的“理事五人(其中四名中國人, 一名日本人) ”是有誤的。通過《滿洲國史》《偽滿洲國史》以及當時報刊的相關記載,都稱理事為六人,中日各半。
二、文中一處數據計算有誤。
作者在文中分析偽滿洲中央銀行貨幣發行量的問題上,提到這樣一個疑慮:“令人迷惑的是, 表1中1942 年到1945年的貨幣發行額銳減至百萬日元數量級, 遠不及1941年的1% (參見表), 這與其他著作中的結論十分矛盾。趙繼敏以及董雙印、王振林的文章中稱1936年后偽幣發行額大增, 隨著侵略戰爭的擴大, 1942年后偽幣發行增速更快, 至1945年7月發行額猛增到80億元, 及至日本帝國主義垮臺, 最后發行額高達136億日元, 為偽滿中央銀行開業時發行額的96倍。”那么作者是如何計算出來的呢?
作者結合滿洲中央銀行發行額的表,在文中提到:“偽滿洲國成立初期, 為穩定金融, 偽滿中央銀行采取了緊縮貨幣方針, 1932 年發行銀行券15 187 萬日元, 1935年發行銀行券與鑄幣合計20 494 萬日元, 比1932年增加34. 9%。1936年起貨幣發行額迅速增加, 全面抗戰爆發后, 偽滿中央銀行貨幣發行量增加越來越快, 1941 年131 702萬日元, 是1932年的8. 67倍。”
由此我們可知作者計算的貨幣發行量就是發行銀元券的數量加上鑄幣量的總和,那么作者是如何計算出1942年的貨幣發行量不及1941貨幣發行量的1%呢?我們來親自計算一下:1942年的貨幣發行量即 1 669 631 + 19 433 011 187 = 19 434 680 818 ,1941年的貨幣發行量即 1 261 531 746 + 55 497 696. 34 = 1 317 028 442, 可算出1942年貨幣發行量是1941年貨幣發行量的大約20倍,怎么可能不到1941年貨幣發行量的1%呢,所以作者產生的疑問是沒有道理的。因為單只是1942年的鑄幣發行量就已經是1941年貨幣發行量的19倍,作者出現這種失誤,可能單只算了1942年的銀行券發行量,而忽視了鑄幣的發行額。所以,偽滿中央銀行的貨幣發行量是逐年增加的,并且增長速度越來越快。從下表滿洲中央銀行貨幣發行額的變化可以看出。
三、貨幣發行量增加造成通貨膨脹
1、對兩表分析
由兩表我們可以分析得出:(1)從1932年到1941年貨幣發行量增加越來越快,特別是1937年以后貨幣發行量增加幅度越來越大。(2)貨幣發行準備是貨幣得以發行的信用憑證,由表二可看出從1937年之后紙幣發行準備率逐年降低,1941年甚至降到35% ,使得市場上的貨幣發行量遠遠超過流通中所需的貨幣量,造成市場上紙幣泛濫。(3)通過兩表所反映出的偽滿央行貨幣發行量以及準備金,我們得出,貨幣發行量的急劇增長造成的直接影響就是通貨膨脹,從而導致物價上漲。
2、1937年之后的嚴重通貨膨脹的表現及其造成的物價上漲。
(1)比較1937年前后銀行存貸情況,以此反映1937年以后嚴重的通貨膨脹。
銀行信貸收支的差額與貨幣流通量有直接關系,1937年前偽滿洲國比較嚴格地控制了貨幣流通量,達到了市場上的貨幣流通量與流通中所需的貨幣量的平衡。存款往往大于貸款,這表明貨幣是回籠的。
從偽滿后期偽滿中央銀行存、貸情況表中我們得出,1937年以后銀行貸款額大于存款額,直到1945年日本戰敗,銀行存款額是貸款額的兩倍還多。市場上貨幣發行量泛濫,貨幣難以回籠,出現嚴重的通貨膨脹。
(2)通貨膨脹的另一表現,物價的猛增。
該表反映出,以1933年的物價為標準,1936年以后東北三省物價一直上漲,1940年以后物價更是達到原來的兩倍以上還多,市場上錢不值錢,貨幣泛濫,物價猛增,通貨膨脹嚴重。
小結
《偽滿洲國的金融統治》一文系統闡述了日偽政權對偽滿洲國金融掠奪的基本架構,對金融機構、貨幣制度的詳細研究還未深入,這是要進行的工作。另外,作者論述此文著重探討日偽政權對東北地區的金融統制,那么,日偽在建立偽滿洲國初期,是如何整頓東北復雜的金融機構和混亂的幣制的。在看到日偽掠奪一面的同時,那么,它是否對穩定偽滿洲國初期的金融有著積極的影響和引導呢。這是我們仍然需要深入探究的問題,是此文給我的啟示。
參考文獻:
[1] 姜念東,解學師等.偽滿洲國史[M].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1981.
[2] [日] 滿洲國史刊行會編. 步平,王希亮,白青文等譯. 滿洲國史[M].黑龍江:省社科院,1990.
[3] 張福全. 近代東北經濟史[M]. 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89.
[4] 許斌. 偽滿洲國的金融中樞[J/OL].銀行博物,2011(8).
[5] 張新知,王學文.偽滿洲中央銀行發行的紙幣考證[J/OL].哈爾濱商業大學學報,2011(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