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美感與快感各自具有不同的特征又有著豐富的聯系,從對人生命的作用角度來看,二者又具有一致性。
【關鍵詞】美感;快感;一致
美感與快感有何內涵、二者間關系如何這一問題,一直受人關注。在不斷的思考、爭論中,人們或思審美之“美”,或逞感官之“快”,豐富了自身的快感體味與審美體驗,也在思考中開蒙啟智,體悟生活。
如今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思想觀念解放,各種感官快感都能得到滿足。然而,越是奔跑在追逐快感的路上,人在精神性上的美感體驗上似乎就越匱乏。在這種背景下對美感與快感及其關系問題繼續進行探討,也具有更深刻的現實性。
本文將首先分析美感與快感各自的特征,然后從對于人的作用的角度探討二者之間的關系。
一、機械性的快感
人們對于快感的認知,首先始于經驗性的描述與形而上的思考。我們的各種感官都會產生快感的體驗,其中,有關于觸覺、嗅覺和味覺的快感是由外界刺激直接引發的,而視覺與聽覺快感的形成則需要建立在對外界刺激內容進行加工的基礎上,是間接地產生的。
高爾泰提出,人和每一種動物一樣,都是依賴于外界自然環境而存在的。自然環境的變化較為緩慢,因而,人和動物必須長期穩定地維持與外界環境相適應的特征以求得生存。那么如何保持這些適應于自然環境的特征呢?快感和與之相對應的痛感被創造了出來。作為指示標,快感指示適應環境的特征,痛感指示不適應環境的特征,以便于人和動物可以隨時將自身狀態調整到與生存環境盡量合拍。快感(和痛感)的起源及意義,就是刺激人和動物時刻順從自然以求得自身的持存。
生存所必須適應的自然環境是較為穩定的,這也決定了快感具有機械性。一方面,快感的機械性表現在“人追求快感而逃避痛感,實際上也就是逃避變革而頑固守舊” ,即守舊性;另一方面,機械性則表現在快感在不同的人身上沒有個體差異,在同一個人身上多次體驗的感受也相同,即可重復性。
正如上文所述,快感可以刺激人遵從舊有的經驗規避風險、維系持存,然而,快感的機械性也在無形中加劇了人們對未知的恐懼和畏縮,在一些情況下不利于個人和整個人類社會的變化與發展。
二、自由的美感
人類文化與文明的進程中,快感、理性和美感可以算是推動發展的三駕馬車。快感與痛感指示人類適應自然,而快感的機械性也滋生了面臨挑戰時貪圖安逸、畏難不前的弊病。理性的存在彌補了快感的機械性缺陷,理性指導人們條分縷析、審時度勢,運用科學思維和方法來不斷破除舊的枷鎖,開創新的可能。然而理性從啟蒙時代的批判理性自我異化為工具理性,越來越成為控制人和改造自然的純粹工具。“于是需要一種與理性結構互為補充的感性動力,來執行更為復雜困難的生存努力的任務。這種感性動力的顯現,就是美感。……美感則通過對僵死的理性結構的感性批判,指示我們超越它以實現自己的最佳存在方式” ,指示我們追尋更為始源和深刻的生命的意義。
美感是直覺性的,即美感是在一時一地的突然迸發,不可被復制,甚至難以被琢磨和表達。美感又是非功利性的,它并非為了某個特殊的目的而存在,只是一種讀心品境的過程。美感還是具有創造性和超越性的:美感并不像快感那樣因循過去,也不像理性那樣扎根當下,而是始終面向著未來。美感是在個人對審美對象的審美加工過程中產生的,因而,它既不純粹是對作為審美對象的客體本身的反映,也并非都是審美主體的主觀夢囈,而是審美主體與審美對象之間意義共鳴與升華的產物。美感超越了靜止的現實狀態,產生出值得人追求的來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美感體驗。而“美使我們快樂,吸引我們去追求它,實際上也就是吸引我們去創造未來的生活,創造人的最佳存在方式。”
美感是自由的,也就是說“美作為人的自我創造和自覺發展,是連續不斷地突破局限、對“在”與“實在”不斷建構的象征形式” 。而在這樣不斷構筑藍圖的過程中,人們才有了超越于過去和當下束縛而放眼未來的瀟灑目光,內窺個人生活的價值,外察自然與社會的意義,不斷追尋更上層樓的佳境。
三、美感與快感的一致性
當人類從混沌中慢慢走出,生存與存在就成為了整個生命歷程的主題。生存是指生命體在自然層次上實現自身的持存。存在則是人作為獨立且獨特的個體或族群,在社會與文化歷程中所特有的不斷創造與發展。“生存與存在的關系,是生命與文化、物質與精神、本體與價值等關系的映射和抽象。所以與存在主義者如海德格爾等人把存在作為本體論、把生存作為現象論不同,我們把生存作為本體論而把存在作為現象論。” 每一個個體的生命最終都會走向滅亡,而作為物種或族群存在的生命則在繁衍生息中獲得永生,這正說明了,在生存的意義上,個體僅僅是手段。社會和文化將個人的自我實現與更好發展當做目標,在每個人成就自我的創造性活動中,社會和文化也得到了繁榮,因而可以說,在存在的意義上,個體是目的。存在以生存為基礎,而生存與存在統一于個體的整個生命歷程之中。
快感是生存的工具。快感指引人趨利,痛感提醒人避害,二者是使人保持生命力的工具。美感刻畫了個人的獨特性。美感為人提供了一種內驅力,它是促使個體生命實現創造、豐富和強化的工具,也間接地推動了人類文化和社會各方面的發展。
“人創造了文明與文化,也創造了價值論意義上的虛無。本體論意義上的虛無人人一樣,價值論意義上的虛無因人而異。” 快感是全人類通用的工具,用以抵御本體論意義上的虛無;美感是每個人獨特的創造,在精神上消弭價值論意義上的虛無。快感與美感處于個體生命發展歷程中物質和精神的不同層次,各自的特征和表現也有不同,但本質上都統一于人類應對多重現實、抵抗虛無的努力之中。
【參考文獻】
[1] 高爾泰,美感與快感[J],文藝研究,1988年第4期。
[2] 朱光潛,美感與快感[M],經典自由選讀,2009年第4期。
[3] 許丙泉,從快感到美感,山東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6年10月。
[4] 王祖哲,概念分析: 快感、美、美感、審美與藝術——兼論美學即是藝術哲學[M],濟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第21卷第4期。
作者簡介:郭可心,女,(1992.9-),北京師范大學2011級哲社學院社會工作專業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