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小娟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17-0010-01
語文課的語文味,就是教師在教學中引領學生走進文本,讓學生在與文本進行心靈對話中感受和品嘗文本的文體美、語言美和精神美。那么怎樣才能教出語文味呢?
一、教師要明確教什么,這是體現語文課程性質上出語文味的前提
文本是語文教學的基本內容,是精選的民族語言文字的范本,具有豐富的思想文化內涵,應該是語文教學的原點,任何形式的拓展、延伸、遷移都只能基于這個原點,“皮之不存,毛將附焉”。然而一篇文章涉及的教學內容又很多,不可能面面俱到,教師鉆研教材、備課的過程中,應走進課文,與作者、作品進行心靈對話,創造出激情洋溢的感悟氛圍來,并讓學生在知識掌握、能力訓練過程中實現情感態度及價值觀的熏陶感染。教學《犟龜》前,分析了解到這篇具有創新意義的童話,傳遞著作者表達的只要認準一個目標堅持到底就一定能獲得勝利的主題,寄寓了作者希望孩子們(學生)都能摯著追求、勇于戰勝困難的情懷。為此,結合課文,提出了小烏龜的“犟”體現在那些地方(即“小烏龜遇到了那些困難以及如何處理這些困難的”)的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走進課文,進而引領學生探究“犟”的含義、小烏龜與我們現實生活中的哪些人相似、學習后的感受。這樣很好地讓學生把握了主題,并受到情感熏陶。
二、要上出語文味,關鍵是明確怎樣教,科學的教學方法和手段是實現教學目標的保證
1.要教出語文味,教師必須要有強烈的文體意識和語體意識
不同的問題和語體有不同的交法,教師要善于選擇最合適某種文體或語體的教學形式或手段,并與教學內容有機地結合起來。比如對文學作品的教學,要讓學生在誦讀中品味,并引導學生在品味中展開聯想和想象,進而領會其意境美。例如,我在教學《孔乙己》這篇小說時,重點抓住人物描寫,引導學生分析人物性格特點,探究造成人物性格的社會根源,體會“以樂寫悲”的藝術手法及效果。重視敘事細節描寫,引導學生從細節處品嘗小說創作的藝術美,加強語言運用的細節分析,主要抓住了孔乙己前后兩次付酒帳的兩個動詞“排”和“摸”來分析,讓學生體會到小說運用文學語言敘事的佳妙;課后讓學生續寫“孔乙己走出咸亨酒店后……”,讓學生基本把握小說的人物主題基礎上,對孔乙己的命運發揮想象,不僅能幫助學生更深一層理解和把握小說中的人物和主題,而且能培養學生的想象力,讓學生嘗到再創造的快感。
2.上課要善于激情
“語文教學不單是認知活動,同時也是情感活動。”這就是說,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對語言的感悟,要善于用感情撥動學生心靈情素,引導學生與文本的交流。例如,我在教學《最后一課》的時候,設計了這樣的思考和討論題:課文寫了幾位主要人物?主人公是誰,根據是什么?假如你是小佛朗士,在上最后一節法語課時,你會想到什么?學生看書認真,思考積極,討論踴躍。這樣,學生在讀與辯的語言感悟中,掌握了故事情節,抓住了關鍵詞、句、段,明確了主人公,理解了主題,培養了愛國主義思想。
3.加強語言賞析,品味語言文字美,感受作品情感美
新課標指出:“語文教學要注重語言的積累,感悟和運用。”我認為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學生只有深刻感受并真正感悟了由語言文字組成的課文內容,才能更好地去積累語言,才能更好地運用語言。加強朗讀,通過朗讀、讓學生積累語感。古人說:“讀書百遍,其義白現。”由此可見,讀書的重要性。讀是語文教學的根本,尤其是詩歌、古文、精彩的散文,更是要離不開熟讀成誦。誦讀是誦讀者與文本言語之間的碰撞、交流、融合,特別是富有感情的朗讀能調動耳、目、心、口等多種感官,具有再現作者情景、觸發情感、引發想象,引起心靈共鳴的功能。在教學杜甫的《春望》時,指導學生反復朗讀,通過朗讀、點評、再朗讀,老百姓妻離子散、生活顛沛流離,隔世不隔情,一曲憂國憂民的心音就會了然于心。
4.引導學生通過辯詞析句,學會揣摩和品鑒語言,感受作者情感。對語言內涵的理解和領會的教學不能采取教師講述的方法,應該引領學生走進文本,在字里行間沉思感悟。在教學《白楊禮贊》“它沒有婆娑的姿態……,用血寫出新中國歷史的精神的意志”這段文字時,指導學生利用多種技巧朗讀,并讓學生思考下列問題:作者運用了那些詞語來贊美白楊樹?作者是如何由樹聯想到人的?這段文字好在什么地方,美在什么地方?學生借助語言材料,針對教師的提問,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學生情緒活躍,合作交流氣氛濃郁,在饒有情趣的情境中理解了象征手法及其運用,品味了生動、形象的語言,感受了文章酣暢淋漓的氣勢和博大而深遠的境界,把握了白楊樹的象征意義。
語文課教出語文味的方法還有很多,需要我們在教學實踐中探究、總結、提升、運用。總之,只有讓學生真正走進文本,才能感受語文的獨特魅力,才能提升語文能力、語文素養和文化品味,健全人格。
(責任編輯 劉凌芝)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