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榮
中圖分類號:G633.6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17-0034-02
高中課程改革向信息技術學科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這對于我們信息技術學科教學以及每個教師來說都是一次難得的機遇和挑戰。信息技術課程本質上應是一門工具性課程,最主要的目的是學生掌握信息技術的基本操作技能和獲取信息的能力,使學生具備一些最基本的信息素養。新課程改革注重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下面,筆者談一下在新課改下信息技術課的教學方法。
一、根據學生個體差異采用有效的教學方法
學生對待信息技術課程的學習中存在著三種不同的學習態度。
第一種是喜歡學習信息技術的,他們主要對制作網頁、動畫設計和編程感興趣。由于在初中階段已經學習過信息技術,而高中的教材只是初中教材內容的進一步加深,對于這些基礎較好的同學來說,內容有點陳舊了,許多要求學生練習的操作,他們本來就已經很熟練了,因此極易使他們產生單調乏味的感覺,久而久之,也就出現了心理飽和現象。針對這種現象可以采取以下幾種措施:
(1)課堂教學中可以采取分層推進的方法。上課時,除了教授基礎內容外,還可以有計劃地講授擴展內容,這樣一來基礎好的同學不會因為教學內容簡單重復而產生心理飽和的現象。
(2)讓學生舉辦班級小報或者制作班級主頁。學生自己組織興趣小組,自己定方向,共同探討,合作學習。最后對作品進行評價,在校園網上展示做得比較好的成果,并適當給予獎勵。這樣既培養了學生團結協作的精神,又養成正確競爭的習慣。
(3)鼓勵并組織學生積極參與省、市、區信息技術比賽。通過競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持之以恒,不斷進步。
第二種就是把信息技術課當成娛樂休息課,上課只喜歡玩游戲和上網聊天。
由于信息技術課程的許多內容的掌握要求學生們上網查找資料,可是他們喜歡上網卻不喜歡學習,往往會登錄到學校的聊天室去聊天或者玩游戲。正處在青春期的中學生,好奇心強,非常渴望友誼與心靈傾訴。但是如果長時間沉迷其中,容易過度依賴虛擬世界,產生空虛的感覺,引發心理常見病。雖然玩些益智游戲本是無可厚非的,但也要有節制。然而大多數游戲只會讓學生玩物喪志。發達國家的成功經驗告訴我們,盡管這些國家的電腦和網絡的發展速度及普及率都遠遠高于中國,但中小學生并沒有沉迷于網絡中。可見問題的關鍵在于正確引導和積極預防。作為信息技術課的老師,對學生在校內的上網內容也要嚴格監督。對于一些上網實踐課,一定要合理安排上網時間,并嚴格檢查實踐作業的完成情況。
第三種是對信息技術不感興趣的同學,不喜歡動手操作。教師布置的任務他們也不完成。這種同學性格比較內向,不太合群。那么,我們針對這部分學生,可以適當地改變一下教學方式。
(1)選擇新穎的教學內容
上課的內容可以結合學生比較感興趣的話題,例如:一個時期內,社會上對彩票比較感興趣,在“程序設計初步”教學中,我們可以設計一個選號程序,讓他們自己通過剛剛學到的知識,運用到這方面上來,這樣不僅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而且對知識也記憶得牢固。
(2)改變教師上課的模式
信息技術課程注重的是操作,有的時候可以讓學生們上講臺來演示教師剛講過的一些操作,并用自己的語言來闡述操作步驟,因為學生的想法比較相近容易溝通。因此我們在上課的時候,應該多鼓勵他們自己上來講,從而達到舉一反三的效果。
根據中學生知識的層次性我們可以采用層次教學法,即對學生的課堂練習任務分出層次,對學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基礎比較差的學生,只要求完成教材所要求內容的學習,有余力的學生可以去做更深層次的任務,從而每節課每位學生都能“吃飽”,還要盡可能地讓他們“吃好”。在教學的過程中可以采用問題教學法,每節課給學生提出不同層次的問題,先讓學生按自己的想法去完成,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可以自己看書、可以加以討論、可以在網上查找、也可以請教教師。教師要盡量讓學生自己去解決,對于學生確實不能解決的問題要有選擇性地解答,我們不僅僅傳授給學生知識,更要傳授學生學習的方法。在這過程中可以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還可以讓學得好的幾個學生輪流做義務輔導員,在對其它同學輔導的過程中會遇到許多他自己也解決不了的問題,這樣既體現了自己的價值,又促使他再去學新的知識提高自己,從而會對信息技術的學習產生更濃厚的興趣,同時也減輕了教師的負擔。
二、合理地實施課堂教學
1.教師要有靈活機動性,教師成功的關鍵在于“審時度勢”,對課堂教學情境的敏銳觀察和準確預測,并運用其特有的教育智慧及時、靈活地處理課堂上所發生的新情況。他們教學行為的突出特征是嘗試在學生和教學內容這兩種教師所關注的焦點之間謀求一種平衡,而且對學生、教學的目標和任務等因素的改變尤其敏感,這些因素一旦發生變化,教師則會立即對自己的教學行為做出調整以適應這種變化。教師要經常思考的問題是如何幫助學生在特定的情境中盡可能地學會特定的內容。
2.教師要有對學生的取向性,教師獲取較高成效大概主要依靠的是“教師教的效果最終取決于學生學的結果”這一信念。就是要經常考慮如何使自己的教學最大限度地適應學生的個別特征,如何通過對話等方式了解學生的狀態和理解程度,以便充分發揮學生在學習中的作用,并通過學習使學生的潛能得到更好的發展。
3.教師要有對內容的取向性,教師在幫助學生“建立知識之間的聯系和構建認知結構框架”上要有獨特之處。尤其要善于控制與展現知識之間的邏輯性,教師對知識內在關系的透徹闡釋,不僅便于學生形成良好的認知結構,而且也有助于學生形成嚴謹、科學的治學態度。
合理地實施課堂教學,其實是一個不斷積累經驗的過程,作為一名信息技術學科的教師,在面對新課程改革時,要能夠把握住這次新的機遇,努力提高自身的教學理論水平和教學實踐能力,努力提高信息技術的課堂教學質量,從而使信息技術學科走在改革的前沿,并為信息技術的教學美好明天做出更多貢獻。
(責任編輯 全 玲)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