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宏昌
中圖分類號:G63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17-0042-01
一、結合歷史、地理知識教學
政、史、地學科各有其獨立的、嚴密的內容體系,但它們的內容又存在著交叉現象,它們之間內在的知識聯系為綜合學科教學的融合和滲透提供了可能。思想政治課教學可以充分利用這一特點,對史、地有關知識進行選擇,按某種邏輯關系及學生的認識規律,加強學科間的融合和滲透,加強學科知識的遷移,指導學生多角度、多層次地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綜合題目已牽涉到學生掌握的多門學科知識及能力,注重對事物整體的結構、功能和作用的認識以及對事物變化發展過程的分析理解。因此,這就要求教師和學生在平時的教學和學習中,善于從整體上把握不同學科相關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做到不同學科知識間的滲透、遷移、互證。
二、引進數學、物理、化學知識教學
例如,在高一經濟常識教學中,利用數學學科中關于“集合”的知識,解釋什么是商品,凡是商品必須是勞動產品,如果不是勞動產品,如空氣、陽光等不能成為商品。勞動產品如不用于交換,也不能成為商品。因為,商品不是供生產者自己消費用的,而是供別人、供社會消費的,并且是通過交換才到達別人手中的。農民為自己消費而生產的糧食不是商品,農民向地主交租的糧食,雖然是為別人即供地主消費的,但無需通過交換,仍然不是商品。教學中可采用教學中“集合”圖示法,使學生對所學內容一目了然。又如,利用正(余)弦函數圖像的性質,指導學生理解商品價值與價格的關系。高一新教材中的“價值規律的表現形式示意圖”很象數學學科里的正(余)弦函數圖像,用正(余)弦函數圖像的某些性質來說明價值與價格之間的關系就非常形象、直觀。用這種方法教學,學生可以牢記價值規律的表現形式,不致于日久混淆、遺忘。
自然界的各種運動形式都包含著矛盾。在物理運動中,有吸引和排斥、正電和負電、吸熱和輻射熱等矛盾;在化學運動中,有化合與分解、陽離子和陰離子等矛盾。在“量變質變相互關系”的教學中,化學知識也能為思想政治課教學服務,恩格斯說:“化學可以說是研究物體由于量的成分的變化而發生的質變的科學。”從元素周期表上我們可清楚地看到,元素的化學性質是隨著原子核電荷數的增加而變化的,正是這種量的變化,造成了100多種元素的質的區別?;瘜W中的同素異形體就是由于構成方式的變化而形成的質的差別。如金剛石和石墨都是由碳元素構成的,但由于碳原子的排列不同,它們的物理性質就完全不同。金剛石堅硬無比,可做切割玻璃的利刃;而石墨則比較松軟,能作鉛筆芯。以此說明量變引起質變,質變總是從量變開始的道理。
上述事例都具體而生動地說明了用數、理、化知識來解釋和論證政治學科的某些現象和原理,既能使學生鞏固已掌握的數理化知識,又能弄清政治學科的知識和原理,二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從而使教學達到事半功倍之效。在日常教學中,學科間的橫向聯系是非常豐富的。思想政治課通過本學科的教學,使學生的綜合能力得到提高,絕不能僅限于對個別學科、個別知識點的感性認識。靈活運用相鄰學科的知識和思維方法解決本學科的問題、培養學生從多角度、全方位理解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是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學改革的方向和重要任務。
總之,未來社會要求我們培養的學生具有廣博的知識,具有從總體觀點出發,把幾門相關學科知識綜合起來加以考慮,從不同角度去認識和解決同一問題的能力。在即將推出的“3+X”新高考方案中,“X”既可以指現有中學課程開設的文科科目綜合,也可以指理科或文理科目綜合。綜合考試就是要使人文學科和自然學科內部知識之間不再是彼此孤立的封閉圈,而是相互交織的網狀知識結構。前幾年保送生綜合能力測試是第二大題:要求學生運用地理、化學、生物、歷史、政治、哲學等學科的知識分析環境污染問題。此題不僅考查學生的觀察能力、判斷能力、歸納比較能力、推理能力,而且突出考查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應變能力,考生倘若不重視學科內容的滲透、融合,是很難解答此類問題的。由此可見,傳統的思想政治課教學只要求學生在學科領域內對知識的吸收、引申和擴展,已不適應新形勢下素質教育對人才要求的需要。因此,必須加強思想政治課教學改革,在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學中注重多種學科知識的融合和滲透,培養學生綜合素質,不僅有利于高校選拔綜合能力較強的學生,也有利于中學推行素質教育。
(責任編輯 劉凌芝)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