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蕾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17-0086-01
遵循教育教學規律,洞悉學生的思想特點,高度重視“適度”課堂提問的意義,掌握和挖掘課堂提問的技巧,就能充分發揮問題的導向作用,引領學生走向更廣闊的社會領域,促進學生個性的全面健康發展。我相信:教師的思想有多遠,學生就能走多遠。課堂提問是教學的重要手段,對創設個性化教學極具影響力。在語文課教學中,有效的提問,可以活躍課堂氣氛,開發學生智力,啟發學生思維,提高學生應對問答能力,促進學生有個性發展,使整個課堂充滿生命的活力。教學中教師如果能掌握和運用課堂提問的“三度”,那么就能喚醒學生的課堂學習的參與意識,就能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
一、設置的問題要有寬度
新課程提倡教學活動化,指的就是教學的實踐性。教學活動并不單純指課堂中學生的演示、討論、探究等活動,也不單純指課堂以外的社會實踐活動。新課程下的教學活動,既有課堂上的活動,也有課外的活動;既有外顯的行為活動,也包括內在的思維活動。
現行的高中語文教材,更加注重教學的實踐性,設計了大量的實踐性問題。“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教師應該設計一些探究類的問題,可以讓學生從多角度思考。問題的空間有多大,探究的空間就有多大。學生通過多層次、多角度地探究問題,可以激活思維,更加全面、深刻地掌握知識。
比如講授《雷雨》這一課時,筆者設置了這樣一個問題:周樸園對魯侍萍的愛是真的還是假的?問題一提出,同學們七嘴八舌地議論開來,筆者頓時便靈機一動,讓學生開展一場辯論賽。正方:周樸園是真愛魯侍萍的;反方:周樸園對魯侍萍的愛是假的。筆者讓他們準備十分鐘,最后辯論開始了。正方同學的觀點:周樸園是真愛魯侍萍的,這可以從他三十多年來的家具擺設看出來。懷念一個人,并且保持她的某些生活習慣,堅持三年也容易,但堅持三十年卻是很難,一般人是難以做到的。正因為周樸園對魯侍萍深摯的愛才讓他有如此感人的舉動。反方同學的觀點:提出如果周樸園真的愛侍萍,三十年后,當她站在自己面前的時候,何以用這樣的口吻對待自己心愛的女人,以及用這種方式對待自己的長子呢。顯然,這是作為資本家的自私、虛偽在作怪,至于他保留著以前侍萍的生活習慣,只是因為他的婚姻生活太不順心,所以他很懷念年輕時和侍萍度過的美好時光,所以他是徹頭徹尾的偽君子。最后教師總結:三十年前我們應該肯定周樸園對侍萍是有感情的,他之所以當年要拋棄她,是基于當時的封建家長制度,但是后來作為資本家的他,自私、虛偽心占上風,所以我們應該從兩方面去看待這個問題,當然有不同意見的同學下課后可以繼續交流。
二、設計的問題要有厚度
課堂主問題不應過于淺顯,而需要對文本進行深度的挖掘,要有厚度,一節課中圍繞一定目標,使學生活動的“量”達到理想的程度, “質”達到理想的程度,“趣”也達到理想的程度。
如教學《山居秋瞑》時,對“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進行賞析時,我提了這樣一個問題:“這些姑娘們洗的是哪些人的衣服?”表面看來,這個問題似乎與教學目的無關,離題太遠,但實際上,這個問題對把握詩的主題,了解王維的歸隱之“留”,有著極為重要的因果關系。在教學實踐中,這個問題提出后,同學們你一言我一語地議論開了,有的說是給父母洗的,有的說是給丈夫洗的,有的說是給弟妹們洗的,有的說是給心上人洗的等等。我進一步追問,這表現了山中姑娘們什么樣的情懷?這就涉及到性格美、人情美等問題。我總結道:正是因為山中景色美、人情美,是世外桃源,于是王維就有“留”的意味。這就使學生豐富了詩意的理解,加深了對意境的體味,更把握了詩的主題。
三、設置的問題要有深度
課堂提問在教學中是一個激發學生情感體驗、活躍學生思維、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感悟知識生成的重要過程,也是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過程。這就要求教師設計的課堂提問要有一定的深度,具有可探性。教師應在認真研究教材和學情的基礎上設置課堂問題。所設置的問題應源于教材、高于教材,探索從己知領域到未知領域;要掙脫教材的束縛,拓展學生思維的視野,引導學生觀察、討論、質疑,允許并鼓勵學生富有個性地發表自己的見解,讓全體學生發揮各自潛能,從而彰顯課堂教學的更高學習水準和探究能力。為讓學生在探究過程中生成知識,提升能力,應該多設置這樣“為什么”“怎么樣”一類的富有挑戰性的問題。
學生通過實際的問題探究活動,體驗過程的艱辛與成功的喜悅,逐步深刻理解探究本身的真諦和本質。當然教師設計的問題讓學生“跳一跳”,能夠得著,符合學生的“最近發展區”,才能激起學生探究的欲望。若設計的問題過大或過于抽象,學生無從下手,摸不著頭緒,學生就會漠然處之,也就失去了提問的意義。
(責任編輯 劉凌芝)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