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冰海
中圖分類號:G633.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17-0087-01
中學生作文最大的困難是什么?是打不開思路,既覺得無話可說,又無事可敘,無情可抒。冰心在《再寄小讀者》中也曾解答過,但學生還是收效甚微。為了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教師從審題立意到謀篇布局,從材料選擇到遣詞造句講得頭頭是道,但是學生還是遲遲動不了筆,即使動筆了,也空空洞洞,枯燥無味,更有甚者的是從互聯網中抄襲。原因何在?是學生缺乏寫作技巧還是書面語言極度貧乏,或是學生根本沒有觀察生活體驗生活,等等這些,不能不引起廣大教育工作者的深思。
我想,這要從寫作過程加以剖析。任何一篇文章,都要經過“雙重轉換”的過程:首先是現實生活、客觀事物轉換為作者的觀念和感情,而后把觀念感情轉化為文字?!段男牡颀垺分兄赋觯骸扒橐晕镞w,辭以情發”“綴文者情動而辭發”。中學生雖具備一定語言表達的能力,也有一定生活素材,但未能明白整體寫作過程與寫作核心問題的一致性,因此學生作文打不開思路的一個原因:就是對所寫事物無動于衷,缺乏熱情,基于對事物認識的片面性與局限性,故情不可動,辭難以發。
再者,人的認識與情感是緊密聯系的,任何時間都有一定的情感在誘發、在產生,情感起著動力作用。在教學的過程中,不難遇到,有些作文題目,與學生的具體生活、思想實際緊密相關,為他們所喜聞樂見的,或者正是他們心理想說的話,在教學時,只要一觸動他們的情感,就能激發起他們的表達欲望,思維活躍,反之效果大不一樣。由此可見,情感對拓展學生思路有很大的推動作用,那么如何激起學生“情動辭發”,提高寫作的積極性呢?我認為須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以作文的現實性,增強學生的表達欲
情感,是對現實事物的態度的體驗,當客觀事物滿足人需要的時候,就產生滿意情感,當要去完成某一任務或工作時,就會產生一種使命感,可見,“需要”是感情與客觀事物的中介,因此,作文前要給學生某種需要,為某個目標而努力奮斗,這樣就能激發學生的情感,激發寫作欲望。例如,在中秋佳節給遠方親人寫一封信,表達你對他的思念,或寫寫班級現狀、主題班會辯論稿,評價當前的現象,并以板報的形式貼出,開辟學習專欄,開展豐富多彩的語言活動等。使學生感到不是做文章而是為了“需要”。有了明確的目標,就能變“奉命而作”,為“需要而作”,變“要我做”為“我要做”。這樣學生表達欲望高漲,寫作情緒也就能不斷地高漲。只要把學生的活動與寫作有機結合起來,把學生置于“需要”之中,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遵循學生的心理特征,讓學生樂在寫作中
心理學告訴我們;學生的興趣始終伴隨著情緒、情感的體驗。一個學生如果有濃厚的學習興趣在學習過程中,就能傾注全部熱情,甚至達到“迷”的程度,學生一旦對所寫事物和文章題目有了興趣,就會主動積極地完成寫作任務。
中學生的特點,好奇心強,模仿能力強,有一定的主見,對新鮮事物充滿興趣,且喜幻想和想象,討厭說教,討厭呆板、枯燥的生活,喜歡具有一定挑戰性的、刺激性的活動。因此,指導學生作文時,應考慮他們熟悉而有趣的事物及生活場面,以新穎的事作為寫作素材,這樣學生才會感到有情有趣,思路暢達。如《我想象中的初中生活》、《二十年后的我》《我的童年》《我的夢》等。
三、用教師的教學藝術,創設最佳教學情境
中學生的思維還是以直觀形象思維為主,抽象思維能力尚弱,具有一定的辨別是非能力,他們容易被真實、具體、形象的事物所感染,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憑借自己的教學藝術,創設與寫作內容相一致的寫作情境,并運用啟發性的導語,把學生設置于特定的氛圍之中,讓學生主動參與情感活動寫作過程,從而收到較好的教學效果。例如,我在作文教學《我是好孩子》中,首先讓學生回憶自己的經歷,總結別人對自己的評價,收集自己人生旅程上的點點滴滴,然后組織學生進行辯論,正方:我是好孩子,反方:你是壞孩子。讓學生在激烈的辯論中提高對自己的認識,了解同學對自己的評價,這樣既分辨了是非,又更加了解自己,無論在學習、思想、道德、行為等方面都讓自己走向成熟。教師以此為契機,要求學生從辯論的過程或辯論的題目中寫一篇以“好壞孩子”為話題的作文,并提出議論文的寫作要求,注意立論與駁論的區別,學生自然就得心應手了。創設情境的方法還有許多,有“新聞錄像”、現場表演、故事引入、視頻導入等,只要應用恰當,都能激發學生興趣,開拓他們寫作的思路,從而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總之要激發學生的習作興趣,就必須抓住學生觀察、思維等特性,創設良好的情境,讓學生寫自己想寫的內容,加之以導,導之有方,從而收到較好的作文教學效果。
(責任編輯 全 玲)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