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測試、公布并比對南京圖書館、重慶圖書館館藏民國時期圖書酸化數值,通過對國內兩個較有代表性的民國時期文獻收藏機構的民國文獻酸化研究,顯示地域差異性對民國時期文獻酸化及保護的影響,為實現民國時期文獻規模化整體脫酸提供數據分析。
[關鍵詞]民國時期文獻;酸化;地域;差異
[中圖分類號]G255.9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
民國時期文獻面臨的嚴重酸化問題,已經在業內形成普遍共識,并越來越受到國家和社會各界的重視,成為民國時期文獻保護工作急需研究解決的重要課題。目前國內在這方面的研究也已經由酸化情況調研逐步向規模化脫酸設備研制邁進。規模化脫酸的研制,要充分考慮到各種因素對民國時期紙張酸化的影響,除紙張原料、印刷方式、裝幀形式、年代時間等外,地域差異性對民國時期文獻酸化的影響也要充分考慮,才能對規模化脫酸的各項標準進行較為準確的把握。
1 民國時期文獻酸化地域差異性調研究背景
近年來,國內已有一些民國時期文獻收藏機構和相關研究單位如國家圖書館、南京圖書館、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等,開始對民國時期文獻紙張酸化情況進行較為系統的測試,掌握了第一手的實驗數據資料;同時也有不少地區和機構如南京博物院、金陵科技學院、廣東中山大學圖書館等,對國內外脫酸技術開展調研,研制民國時期文獻脫酸設備,并取得一定的進展。其中,民國時期文獻酸化測試調研以2011年南京圖書館參與的國家文化科技提升計劃項目——“近現代文獻脫酸關鍵技術集成研究與示范”的子課題《近代文獻酸化情況調研》為代表,共測試館藏民國時期文獻15 000余冊(件),首次較為全面、系統地形成了民國時期文獻紙張酸化數值表,為脫酸設備的研制及實際操作提供了數據和分類基礎[1]。但是我國地域廣闊,自然條件差異極大,并且由于民國時期文獻收藏機構和單位眾多,不同地區的民國時期文獻保護工作因為歷史文獻、地區差異性而開展很不平衡,這些因素是否會對同類型民國時期文獻酸化產生影響,除理論性研究外,幾乎沒有具體的實例數據說明,不利于各地區開展更進一步的、具有地域特點和針對性的保護工作。2012年,南京圖書館再度承擔了江蘇省文化科研課題“民國時期文獻生存狀態研究”(課題編號:12YB07),在課題中提出進行不同地區民國時期文獻酸化與保護的調研與比對,得到了重慶圖書館的大力支持,特藏文獻中心副主任袁佳紅組織進行了重慶圖書館民國圖書酸化測試,提供了114種重慶圖書館館藏民國圖書的紙張酸化值。本文即在此課題研究的基礎上,對兩館所測的90種相同的民國圖書酸化數值進行了更進一步的提煉與比對,并結合了兩館民國時期保管條件、整理開發等情況,對民國圖書紙張酸化的共性與差異性進行了分析。
2 南京圖書館與重慶圖書館民國時期圖書紙張酸化表現與比對
2.1 測試對象與比對標準
南京圖書館在2012年共測試民國時期圖書12 796種。為保護數據的穩定性和準確性,在實驗開始前曾對測試標準、測試方法、測試取點、抽樣分類、測試設備、測試規范、數據統計、測試環境做了明確的規定與要求,并在實驗過程中嚴格執行[1]。為做好與重慶圖書館民國時期文獻酸化數值的比對,南京圖書館從所測的數據中按1912-1949年每個年份3-4種的數量,選取出120種書目,由重慶圖書館在本館館藏中找出相同或相似的民國圖書進行測試。而后共測試重慶圖書館民國圖書114種,其中與南京圖書館完全相同的圖書樣本達90種。為盡可能保證在相同背景條件下比對結果的客觀性和準確性,所用測試儀器為南京圖書館提供的相同的測試儀,測試方法、步驟、標準均借鑒南京圖書館實驗操作過程,數據比對也以兩館完全相同的90種民國圖書酸化數值為基礎。
2.2兩館民國時期圖書樣本測試結果
測試結果顯示,南京圖書館114種樣本平均pH值為4.395,其中90種樣本平均pH值為4.324;重慶圖書館114種樣本平均pH值為4.465,其中90種樣本平均pH值為4.511,如表1、表2所示。
表1南京圖書館民國圖書樣本平均pH值
封面平均pH值4.547
籍中間葉中間位置平均pH值4.458
書籍邊緣位置平均pH值4.181
114種樣本平均值4.395
90種樣本平均值4.324
表2重慶圖書館民國圖書樣本平均pH值
封面平均pH值4.495
籍中間葉中間位置平均pH值4.548
書籍邊緣位置平均pH值4.353
114種樣本平均值4.465
90種樣本平均值4.511
2.3 南京圖書館與重慶圖書館90種樣本測試數據比對
2.3.1兩館民國時期圖書同屬重度酸化
一般情況下,pH值越低,說明紙張中累積的酸越多。而酸越多,紙張的老化速度越快。pH值在5以下的,已經達到重度酸化標準[2]。從表1和表2可以看出,相同的90份樣本,南京圖書館酸化平均值為4.324,重慶圖書館為4.511,兩館樣本檢測數據均低于這個標準,屬于重度酸化狀態。其中南京圖書館pH值在5以下的民國圖書占所測比例的95%,重慶圖書館pH值在5以下的民國圖書占所測比例的87%。可以看出民國文獻酸化應該屬于普遍現象,總體酸化表現不受地區的影響,并且酸化比例相當驚人,民國文獻保護迫在眉睫。
2.3.2重慶圖書館民國圖書酸化現象相對好于南京圖書館
重慶圖書館民國圖書平均pH值比南京圖書館高出4.32%。根據測試數據顯示,在1911-1949年的37個年份中(1911年和1913年未選到相同樣本),南京圖書館只有14個年份的平均pH值高于同年份重慶圖書館,可以說重慶圖書館民國圖書酸化程度略好于南京圖書館。但由于平均pH值為4.511,也屬于重度酸化狀態,同樣需要引起高度重視。
3 兩館地域性差異的分析
因兩館選取了完全相同的測試樣本,因此紙張本身的結構是共性的。相同樣本出現酸化值不同的情況,應該深入研究客觀因素對紙張酸化的影響,主要是不同地區自然氣候、保管條件、流通開發等地域差異性表現的影響。
3.1 地域條件
重慶與南京同屬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區,重慶年平均氣溫在18℃左右,冬季最低平均氣溫在6-8℃,夏季七月至八月氣溫最高,多在27℃-38℃之間,極端氣溫最高43℃,最低-2℃,年降雨量為1 000-1 100毫升[3]。南京平均氣溫約15℃,年平均溫度15.4℃,年極端氣溫最高39.7℃,最低-13.1℃,年降水1 200毫米[4]。兩地氣候條件較為接近,從兩館所測試的90種樣本圖書的酸化值比對結果來看,對民國文獻酸化影響的差異性不大。
3.2 保管條件
3.2.1南京圖書館民國時期文獻保管情況。2006年以前,南京圖書館館藏曾分為古籍、民國文獻和現代文獻(以1949年為界)分別保存于三處。民國時期文獻作為特藏文獻曾藏于南京龍蟠里陶風樓(原惜陰書院舊址),2004年因特藏部和古籍部合并為歷史文獻部,民國文獻也遷入清涼山古籍樓[5]。2006年,南京圖書館新館建設時,把民國時期文獻的保護提高到與古籍保護同等的高度,建設了面積達750平方米、恒溫恒濕的民國時期文獻專用庫房,并配備了樟木隔板的智能型密集書架。2008年,民國文獻遷入新館,結束了普通庫房管理的歷史。由于民國時期文獻機器紙酸性較高、裝幀結構偏弱,裝訂材料不合理等問題,破損情況較為嚴重。
3.2.2重慶圖書館民國時期文獻保管情況。作為民國時期文獻的收藏重鎮,重慶圖書館也非常重視民國時期文獻保護工作。重慶圖書館新館于2007年建成開放,設立有獨立的民國時期文獻庫房,建設標準等同于古籍庫房,恒溫恒濕,并配備密集書架。在此之前,民國時期文獻也一直存放于普通書庫和書柜。受到環境、流通等因素的影響,也存在不同程度的酸化與破損。
3.3 文獻整理開發狀況
南京圖書館在民國時期文獻的復制以及整理開發上做了積極的努力與嘗試。作為全國縮微中心的第一批成員館,自1985年起即開始縮微拍攝工作,共拍攝館藏民國報紙148種36萬拍、民國期刊292種30萬拍。2007年以來,嘗試進行民國時期文獻數字化工作,對館藏民國時期文獻書刊進行全文掃描。目前共完成5 000余種近10萬冊民國時期文獻的數字化掃描任務,搶救了不少瀕臨消亡的珍貴民國時期文獻。同時,南京圖書館也是較早開始民國時期文獻整理開發的機構之一,整理開發的形式主要分為編撰、影印出版、數據庫制作,形成了一批較有影響的產品。這些產品的出現,為讀者提供了較為便利的服務,為民國時期文獻的原本提供了很好的替代品,對民國時期文獻原本起到了較好的保護作用。
重慶圖書館同樣在民國時期文獻的保護與整理開發上做了大量工作,也是國內較早參加全國縮微工作的單位。尤其在數字化工作方面,是較早開展民國時期文獻數字化的收藏機構之一。在重慶市政府的專項支持下,開展了全面的館藏民國時期文獻數字化項目,走在了全國民國時期文獻收藏機構的前列。據了解,重慶圖書館已完成總藏量90%的民國時期文獻全文掃描加工,只有約1萬種孤本因掃描加工難度較大,需要進一步論證加工。數字化項目全部完成后,重慶圖書館計劃進行網上發布,屆時讀者將能夠在重慶圖書館下載到民國時期文獻的電子書,而且可以進行作者、關鍵字和出版時間等方面的查詢[6]。所有民國時期文獻原本將不再流通,在歷史文獻中心恒溫恒濕庫房永久保存。
4 頻繁流通是影響民國圖書酸化的重要因素
通過比對兩館民國時期文獻地域差異性表現,可以看出,在氣候條件、保管條件等基本等同的情況下,流通使用情況成為影響民國文獻酸化的重要因素。
調研顯示,重慶圖書館民國時期文獻數字化工作已基本全覆蓋,所有已加工成掃描件的民國圖書,已經不再向讀者提供原本閱覽,全部提供掃描件文檔閱覽服務,因此大大降低了民國圖書原本使用以及流通的頻率,很多珍貴的民國時期文獻已處于基本不挪動的狀態,封閉保存。而南京圖書館因所藏民國時期文獻數量巨大,已掃描數字化的民國時期文獻不到總量的15%,因此相應的替代品比例較少,很多時候必須提供歷史文獻原本給讀者使用,頻繁的挪動使用以及受光照、塵埃等因素的影響,酸化程度會比較高。這也成為相同條件下,重慶圖書館90份樣本圖書紙張pH值高于南京圖書館的重要原因。
5 結語
對民國時期文獻和近代文獻酸化問題的研究,美、德、法等發達國家遠遠走在了我們前列。可喜的是自2011年國家實施民國時期文獻保護計劃以來,開展了許多及時有益的工作,其中對民國文獻酸化情況的調查以及脫酸技術的研制也成為重點工作之一。可以預見,實現民國時期文獻整體化大規模脫酸工作,已為時不遠。但是民國時期文獻酸化雖然是整體現象,卻因影響酸化的因素很多,會造成酸化結果和表現的許多不同,因此在脫酸前要充分考慮到各種相關因素的影響,設立科學的文獻分檢標準,以為今后民國文獻大規模整體性脫酸提供科學的參照依據。
[參考文獻]
[1]陳緒軍.南京圖書館館藏民國時期文獻酸化情況調查的實踐與思考[J].縮微與影像資料,2013(3):4-7.
[2]田周玲.文獻用紙脫酸方法之分析[J].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09(9):72-74.
[3]重慶氣候特點[EB/OL].[2014-03-17].
http://wenku.baidu.com/view/6d75936baf1ffc4ffe47ac4b.html.
[4]南京氣候特點[EB/OL].[ 2014-03-17].
http://wenku.baidu.com/view/c7f88ad6050876323112126d.html.
[5]全勤.南京圖書館館藏民國文獻源流、建設及特色[J].國家圖書館學刊,2013(3):91-96.
[6]劉曉景.重慶圖書館民國文獻數字化實踐[J].圖書館界,2012(4):65-67.
[收稿日期]2014-03-06
[作者簡介]陳立(1977-),女,本科,副研究館員,南京圖書館歷史文獻部。
[說明]本文系2011年國家文化科技提升計劃項目“近現代文獻脫酸關鍵技術集成研究與示范”和2012年江蘇省文化科研課題“民國文獻生存狀態研究”(項目編號:12YB07)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