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國運
異甘草酸鎂治療非酒精性脂肪肝40例療效觀察
陶國運
目的 探討異甘草酸鎂在非酒精性脂肪肝治療過程中的抗炎保肝作用。方法 40例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為研究對象, 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 每組20例, 觀察組予以異甘草酸鎂注射液100 m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中靜脈滴注;對照組予以甘草酸二銨針150 m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中靜脈滴注, 均為1次/d。結果 經過1個月的治療后, 觀察組的患者肝功能改善效果比對照組明顯,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異甘草酸鎂能有效改善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的肝功能,值得推廣應用。
非酒精性脂肪肝;異甘草酸鎂;抗炎保肝
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以及人們生活方式的不斷改變, 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發病率也逐漸上升, 并且發病人群逐步年輕化, 因此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非酒精性脂肪肝是指除酒精以外和其他明確的損肝因素導致的, 其主要的病理綜合征為肝細胞內脂肪大量沉積, 是隱源性肝硬化的常見病因,如不及時治療, 很可能會發展為肝癌, 危及患者生命。本院應用異甘草酸鎂治療非酒精性脂肪肝,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6月~2014年1月來本院治療的40例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為研究對象, 將40例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 每組20例, 其中男30例、女10例,年齡25~64歲, 平均年齡40.5歲, 經醫院檢查均為按非酒精性脂肪肝病患者, 無嗜酒史, 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病程等方面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臨床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在治療期間均采取戒煙、改善飲食方式、加強患者鍛煉等治療, 觀察組予以異甘草酸鎂注射液100 m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中靜脈滴注;對照組予以甘草酸二銨針150 m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中靜脈滴注, 均為1次/d。兩組患者在治療過程中均不使用其他降酶、退黃藥物及抗病毒治療[1], 1個月后觀察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
1.3 療效判斷標準 治愈:患者的肝功能恢復正常, 臨床反應癥狀消失, B超顯示肝臟炎性反應有明顯的好轉;顯效:肝功能基本恢復正常, 臨床反應癥狀基本消失, B超顯示肝炎性反應有所改善;無效:臨床癥狀、肝功能等都無改善或者病情加重。總有效率=(治愈+顯效)/總例數×100%。
觀察組20例患者, 治愈12例, 顯效8例, 無無效者0,總有效率為100%;對照組20例患者, 治愈10例, 顯效8例,無效2例, 總有效率為90%, 觀察組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的谷丙轉氨酶(ALT)治療前為(126.28±5.36)U/L, 治療后為(24.54±1.87)U/L, 谷草轉氨酶(AST)治療前為(154.36±4.32)U/L, 治療后(3.63±2.56)U/L, 總膽紅素(TBIL)治療前(54.24±3.25)μmol/L, 治療后(15.67±1.74) μmol/L, 直接膽紅素(DBIL)治療前(25.43±3.76)μmol/L, 治療后為(6.54±0.781)μmol/L, 對照組患者的ALT治療前為(124.53±19.81)U/L, 治療后為(55.57±2.11)U/L, AST治療前為(138.03±3.75)U/L, 治療后為(67.63±1.83)U/L, TBIL治療前(58.70±1.60)μmol/L, 治療后為(30.26±1.33)μmol/L, DBIL治療前(25.47±3.07)μmol/L, 治療后為(15.13±1.07)μmol/L, 觀察組治療后的ALT、AST、TBIL、DBIL明顯優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用藥過程中, 對照組出現高血壓2例, 而治療組未出現明顯的不適癥狀。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提高, 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發病率也逐漸上升, 引發人們的關注, 雖然在西醫中一直有抗氧化劑、減肥藥物配合護肝類藥物的使用, 但是對于患者肝功能的恢復起不到重要作用, 本實驗證明患者在經異甘草酸鎂治療后, ALT、AST、TBIL、DBIL等指標明顯優于甘草酸二銨針對照組,取得了良好的療效。甘草酸是一種肝細胞保護劑, 主要由一分子甘草苦質酸和二分子葡萄糖醛酸組成, 以18α和18β兩種不同的構體存在, 通過作用于激素受體, 影響離子通道,能達到抗炎、減輕免疫病理反應、保護肝細胞膜及改善肝功能的作用。異甘草酸鎂注射液作為新一代的甘草酸制劑, 多種肝細胞保護作用使得患者恢復肝功能速度更快, 安全性系數比較高, 反跳率低且無不良反應, 值得臨床推廣。
[1] 徐慶杰,和振坤.異甘草酸鎂治療慢性乙型肝炎的臨床研究.臨床醫學, 2011(07):25.
2014-07-01]
467000 平煤神馬醫療集團總醫院感染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