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奎春
中藥注射劑不良反應及臨床干預
李奎春
隨著中藥注射劑在臨床上大量應用, 取得了顯著的療效, 但所出現的種種藥品不良反應(ADR)的發生率較高。權威的不良反應報道, 中藥不良反應比例最高、程度最嚴重的是中藥注射劑。而臨床干預可以使得中藥注射劑在應用的時候更加安全及合理, 提高醫療效果及質量。
中藥注射劑;臨床干預;藥品不良反應
中藥注射劑是指從中藥和天然藥物中提取的有效成分制成的可供注入人體內的無菌溶液, 包括靜脈注射、靜脈滴注、肌內和穴位使用的滅菌溶液或混懸液、乳狀液以及供臨床使用前配置成溶液的無菌粉末或濃溶液等注入人體的制劑。隨著制藥工藝的發展, 離子交換、溶酶提取、薄膜揮發、減壓濃縮等中藥新工藝與新技術應用到中藥注射劑的生產,顯著提高了中藥注射劑的質量, 使得中藥注射液的質量更穩定, 療效更確切[1]。
然而, 近年來中藥注射劑的安全性與有效性問題受到極大的關注[2], 原因在于多個品種的中藥注射劑因嚴重不良事件或存在嚴重ADR被暫停使用, 中藥注射劑的臨床使用受到了一定的負面影響。
中藥注射劑因為化學成分極其復雜與溶媒配伍后所產生的物理或化學反應均可影響藥物的穩定性, 溶液配制過程的環境、時間、大幅振動、抽注等可導致的藥物穩定性發生改變[3]。目前的技術和質量控制指標還不夠完善, 加之醫護人員、患者用藥等多種因素影響, 導致ADR的增加。文獻報道由中藥注射劑引發的ADR占中藥全部ADR的首位[4,5]。目前, 中藥注射劑ADR報告的數僅僅次于抗生素, 提高中藥注射劑質量標準, 進行藥品上市后的再評價勢在必行。
中藥注射劑化學成分復雜, 穩定性受多種因素影響, 內在質量不穩定導致療效不穩定并影響安全性。藥材質量不穩定導致批間差異。工藝條件不一致導致同品種不同廠家不良反應差異, 質量標準不能保證質量, 配伍不當引起藥品變質。中藥注射劑ADR的起因是多方面的。
1.1 藥物因素
1.1.1 與中藥藥材的質量有關 中藥材所含成分受種植產地、氣候、采收季節等條件的影響可能有較大差異。中藥材質量的不穩定造成不同批次的中藥注射劑的質量差異, 直接影響注射劑質量。
1.1.2 與自身成份有關 中藥注射劑多為復方制劑, 成分較為復雜, 含有鞣質、多糖、動物蛋白等致敏物質, 容易引起人體的過敏反應。某些中藥如清開靈、雙黃連、魚腥草等含有含量較高的綠原酸, 研究認為綠原酸是半抗原物質, 與人類血清蛋白結合后有致敏性。某些中藥成分如鹿茸、水牛角等含有異形蛋白, 會激發人體某些敏感抗體, 容易產生過敏反應[6,7]。
1.2 使用環節的因素
1.2.1 合并用藥忽略配伍禁忌 某些藥物與中藥注射劑配伍后會引起變色、沉淀、渾濁、沉淀等現象。張春英等[7]報道,刺五加注射液與雙嘧達莫、維拉帕米注射液配伍后有沉淀產生。程振宇等[8]報道, 雙黃連與氨基糖苷類抗生素、慶大霉素等按常規劑量配伍立即產生沉淀, 柴胡和板藍根注射液混合肌內注射易引起過敏反應。臨床使用中如果不注意中藥注射劑與其他藥物的配伍禁忌, 容易引起ADR。
1.2.2 與給藥劑量相關 中藥注射劑引發ADR以過敏反應為主, 雖然給藥劑量對過敏反應的發生影響不大, 但藥物引起的血細胞破壞、內生致熱源釋放以及抗體滴度變化等與血藥物濃度關系密切。因此, 中藥注射劑ADR引發的原因之一可能是給藥劑量過大引起的。醫護人員根據個體差異調節給藥劑量。
1.2.3 溶媒配伍不當 溶媒使用不當會使藥物與溶媒混合后容易引起藥液的pH值、色澤、沉淀等發生變化, 影響療效,甚至毒性增加, 從而導致藥物不良反應的產生[9]。馬冬雪等[10]報道, 燈盞細辛注射液在酸性條件下, 其酚酸類成分可能會游離析出, 故不能配用葡萄糖注射液, 必須用氯化鈉注射液稀釋。齊菲等[11]報道, 復方電解質葡萄糖MG3注射液、復方乳酸鈉注射液與清開靈注射液混合后出現淡黃色渾濁, 不可同時使用。
1.2.4 與給藥速度有關 輸液速度應根據藥物的性質, 治療需要以及個人體質進行調整。據孫玉剛等[4]報道在69例使用中藥注射劑產生不良反應的患者中, 因輸液速度不當導致的占了37.5%。
1.2.5 與儲存環境有關 某些中藥注射劑在貯藏時中會產生沉淀、混濁現象, 性質不穩定。醫護人員在使用時, 如不注意, 極易引起ADR。
衛生部(現衛計委)的《關于進一步加強中藥注射劑生產和臨床使用管理的通知》(衛醫政發[2008]71號)中指出:醫療機構要加強對中藥注射劑臨床使用的管理。要求醫護人員按照《中藥注射劑臨床使用基本原則》, 嚴格按照藥品說明書使用, 嚴格掌握功能主治和禁忌證;加強用藥監測,醫護人員使用中藥注射劑前, 應嚴格執行用藥查對制度, 發現異常, 立即停止使用, 并按規定報告;臨床藥師要加強中藥注射劑臨床使用的指導, 確保用藥安全。
張士勇等[12]認為醫療機構應該制定一些干預措施, 減少因應用不當而導致的中藥注射劑不良反應, 提高療效, 并做好宣傳教育、培訓工作、監督檢查工作, 定期檢查處方,檢查和分析中藥注射劑使用情況是否合理, 發現不合理使用的問題及時協調溝通。
許多相關研究顯示對中藥注射劑進行綜合干預能明顯降低中藥注射劑的不良反應發生率。臨床干預可以使得中藥注射劑在應用的時候更加安全及合理, 提高醫療效果及質量。
從黃勇斌等[15]的研究來看, 干預前活血類中藥注射劑的不合理使用率較高, 通過3次干預后, 適應證不合理率由干預前的20.7%降至3次干預后的6.2%;藥物配伍不合理率由干預前的10%降至3次干預后的2.8%;滴注速度不合理率由干預前的21.9% 降至3次干預后的6.7%;過度用藥率由3.3%下降至2.6%。干預效果顯著。
劉芳等[13]的調查研究表明, 通過對配液時間、用量用法、適應證和聯合用藥4個因素進行干預后, 中藥注射劑不良反應發生率大大降低, 干預有效。臨床藥師在醫生、護士、患者之間開展中藥注射劑應用的指導工作非常有意義, 對降低中藥注射劑的不良反應發生率具有非常積極的作用。
王屏等[14]的調查研究表明經藥師對聯合用藥、給藥劑量兩因素干預后, 干預組較非干預組藥物不良反應發生率降低(P<0.01), 日均住院費及日均藥費降低。采取有效可行的干預措施可減少不良反應發生率, 降低住院費用, 對社會、醫院和患者均有益。
朱立勤等[15]的干預調查顯示, 在采取了干預措施之后,干預組臨床上用藥的ADR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1),而且較為嚴重的過敏反應的發生數量也明顯減少, 證明干預所針對的因素確實為臨床上引起ADR的因素, 而且干預措施有效, 對減少臨床上ADR的發生有利。
綜上所述, 中藥注射劑被臨床廣泛地應用, 在起到治療作用的同時, 也存在不少的安全隱患, 而臨床干預對合理使用中藥注射劑、提高臨床用藥安全具有積極的意義。醫療機構臨床藥師開展合理使用中藥注射劑指導工作, 建立安全性保障, 使中藥注射劑在臨床治療中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
[1] 尹壽祥, 張少華.中藥注射劑臨床合理應用.中國現代藥物應用, 2010, 4(21):155-156.
[2] 王貴田.中藥注射劑引起不良反應因素的分析.中國藥師, 2004, 4(5):384.
[3] Sendo T, Hirakawa M, Makino K.Particulate contamination of lyophilized amphotericin B preparation during reconstitution process.Journal of Clinical Pharmacy and Thera peutics, 2001, 26(2): 87-91.
[4] 孫玉剛, 孫婷.1012例住院患者靜脈注射劑使用情況調查分析.中國藥業, 2010, 19(4):41-42.
[5] 黃勇斌, 周件貴, 黃亮, 等.臨床干預對活血類中藥注射劑合理應用的影響.今日藥學, 2009(10):30-32.
[6] 賈海俠.淺析中藥注射劑不良反應的發生原因.赤峰學院學報, 2011(2):88-89 .
[7] 張春英, 吳海燕, 王健.淺談中西藥聯合應用的配伍禁忌.中國醫學創新, 2009, 6(36):110.
[8] 程振宇, 王瑞.中藥注射劑臨床不良反應的成因與對策.中國現代醫藥雜志, 2009, 11(11):117-118.
[9] 簡潔.臨床輸液反應分析.中國醫院藥學雜志, 2001, 21(9):573.
[10] 馬冬雪, 王文娟.中藥注射劑的臨床應用評價.實用臨床醫藥雜志, 2009, 13(12):74-76.
[11] 齊菲, 侯連兵.清開靈注射液與常用注射液配伍的穩定性.醫藥導報, 2006, 25(6):583-584.
[12] 張士勇, 馮燕嫻, 程軍, 等.綜合干預對中藥注射劑臨床使用的安全性及療效觀察.淮海醫藥, 2011, 29(3):196.
[13] 劉芳, 柴士偉.4種因素的干預對中藥注射劑安全性的影響.時珍國醫國藥, 2009(10):2627-2628.
[14] 王屏, 徐彥貴, 朱立勤, 等.聯合用藥和給藥劑量的干預對中藥注射劑安全性的影響.中國醫院藥學雜志, 2008, 28(12): 997-999.
[15] 朱立勤, 徐彥貴, 王屏, 等.中藥注射劑應用適應證干預研究.中國藥房, 2008(12):942-944.
2014-06-11]
530500 廣西上林縣人民醫院藥劑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