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亞梅
128例糖尿病患者血脂檢查結果分析
孟亞梅
目的 對比糖尿病患者血脂測定結果與正常值之間的差異, 對其血脂異常原因進行分析探討。方法 糖尿病患者128例, 清晨空腹抽取血清檢測總膽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水平, 并與正常值進行對比分析。結果 128例患者總膽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水平與正常值相比有所上升, 而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水平則有所下降。結論 在控制糖尿病患者血糖的同時, 還應注意進行降脂治療, 避免發生其他并發癥。
糖尿病;血脂;檢驗
糖尿病的主要特征是高血糖, 其病因是由于胰島素分泌缺陷或者胰島素作用受損, 或者二者兼有所致, 是一種較為常見的代謝性疾病。除了高血糖之外, 糖尿病患者較為容易出現血脂異常, 容易引發腦卒中、冠心病等慢性并發癥, 嚴重影響到患者的生活質量, 因此對于糖尿病患者的血脂檢測顯得極其重要。本次研究通過回顧整理128例糖尿病患者血脂檢查結果, 對糖尿病同代謝紊亂間的聯系進行探討分析,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隨機選取本院2013年2月~2014年2月收治的糖尿病患者128例, 其中男76例, 女52例, 年齡36~69歲, 平均年齡54.6歲, 病程3個月~25年。入選患者均已排除肝病、甲狀腺功能亢進、甲狀腺功能減退、腎病綜合征等其他疾病。
1.2 方法 囑入選患者在檢驗前3 d內飲食禁油膩, 對可能對血脂造成影響的激素、避孕藥物及血脂調節藥等藥物暫停服用。患者經12 h空腹后, 清晨抽取3 ml前臂靜脈血, 并立即送檢。
1.3 正常標準[1]總膽固醇:0~5.17 mmol/L;甘油三酯:0.2~1.7 mmol/L;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0.8~1.7 mmol/L;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2~3.6 mmol/L。
2.1 生化指標檢測結果 經檢驗, 入選128例糖尿病患者總膽固醇含量為(5.34±1.41)mmol/L, 甘油三酯含量為(2.16± 0.84) mmol/L, 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含量為(1.17±0.98) mmol/L, 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含量為(3.51±0.76)mmol/L,與正常標準相比糖尿病患者總膽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水平與正常值相比有所上升, 而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水平則有所下降。
2.2 血脂異常發生率 入選128例糖尿病患者中, 總膽固醇含量≥5.17 mmol/L者為69例, 占總患者數的53.9%, 同時甘油三酯≥1.7 mmol/L者為38例, 占總患者數的29.7%, 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含量≥3.37 mmol/L者為31例, 占總患者數的24.2%, 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含量≤1.16 mmol/L者為22例,占總患者數的17.2%。
糖尿病是一種內分泌代謝紊亂的疾病, 以高血糖為顯著特征, 由于胰島素分泌不足導致人體蛋白質、脂肪及糖類的代謝紊亂, 同時伴有各類并發癥。 糖尿病患者大多注重控制血糖, 卻容易對血脂異常現象有所忽視, 然而在糖尿病的病程中病理損害最為嚴重的是血管損傷, 其中大血管病變與動脈粥樣硬化有著極為密切的聯系, 其病因即是血脂異常。通過臨床經驗發現, 無論是胰島素依賴性還是非胰島素依賴性糖尿病患者, 高血脂的現象極其常見[2], 其具體表現為總膽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水平的上升及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水平的下降。
高血脂將促使血管壁細胞過量攝取脂類, 動脈平滑肌細胞及巨噬細胞的膽固醇攝取量隨之增大, 導致平滑肌細胞的過度增殖、排列紊亂, 產生大量的泡沫細胞, 與平滑肌細胞間質及膠原纖維一同形成網狀結構, 直接造成患者腦部、視網膜及腎臟等器官大血管及微血管的病變, 或促使其病變進一步發展惡化, 是引發動脈硬化、腦血管意外及冠心病的主要因素, 大大增加了患者的死亡率[3]。此外, 除了大中小動脈均發生粥樣硬化之外, 并發高脂血癥的患者其微血管也可見基底膜增厚, 出現糖類沉淀, 呈脂肪樣或者透明變性, 并見有內皮細胞功能失調, 是導致缺血性腦卒中的高風險因素。由于糖尿病患者的脂肪代謝發生紊亂, 總膽固醇含量增加,加快了動脈粥樣硬化的發展, 并促使血栓的形成, 血液長期呈高凝狀態, 患者腦梗死的發病率也將會有所增加[4]。
本次研究發現, 出現高血脂的糖尿病患者總膽固醇含量增高比例達到53.9%, 而甘油三酯含量同時增高的比例達到29.7%, 其原因在于糖尿病患者體內胰島素水平下降, 其生物作用減弱, 造成脂蛋白酶活性隨之下降, 進而導致水解甘油三酯的能力削弱, 富含甘油三酯的顆粒水解速度緩慢, 造成甘油三酯含量上升[5]。此外, 甘油三酯水解速度緩慢還同時導致高密度脂蛋白粒子產生量的減少, 高密度脂蛋白主要合成位置在肝臟及小腸, 其來源包括乳糜微粒及極低密度脂蛋白分解后的產物, 高密度脂蛋白能夠將血漿中的膽固醇轉移到肝臟, 使其中一部分轉化為膽汁酸排出, 此外高密度脂蛋白結構致密, 顆粒較小, 能夠在動脈壁自由進出, 對血管壁中積存的膽固醇起到清除和轉移作用, 因此是一種有效抗動脈粥樣硬化的有益保護因子, 其含量的下降, 將加劇動脈粥樣硬化的發展。與之相反的低密度脂蛋白, 其中含有的膽固醇非常容易導致血管壁發生脂質沉積, 使動脈逐漸狹窄, 增加冠心病、腦動脈硬化及狹窄的發生率, 因此, 在關注總膽固醇及甘油三酯的同時, 對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水平的檢測也不能忽視。
綜上所述, 糖尿病患者在控制血糖的同時, 應注重對高血脂的有效控制, 使其恢復到正常水平, 以此降低動脈硬化、冠心病、腦卒中等并發癥的發生率, 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1] 楊璽.糖尿病血脂異常的發病原因、機制及流行病學.中國社區醫師(醫學專業), 2011, 13(32):3-4.
[2] 鞏文彥.66例2型糖尿病血脂水平檢測分析.檢驗醫學與臨床, 2010, 7(24):2761-2762.
[3] 李花.147例糖尿病患者血脂檢查結果分析.現代預防醫學, 2010, 37(14):2717-2718.
[4] 溫錦才.糖尿病血脂檢驗的臨床研究.中國醫學創新, 2012, 9(35):159-160.
[5] 劉發全.促凝劑使用對臨床血脂檢查的結果影響分析.中國醫藥指南, 2011, 9(30):310-311.
2014-06-16]
457000 河南省濮陽市婦幼保健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