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艷玲
腹壓護理標識預警系統在腹部創傷患者救治中的應用
張艷玲
目的 探討腹部創傷患者救治中腹壓護理標識預警系統應用的可行性。方法 采用回顧性方法分析,選取本院自2011年12月~2013年12月以來收治的86例腹部創傷患者的臨床資料,將其作為研究組;同時選取本院自2009年11月~2011年11月以來收治的86例腹部創傷患者作為對照組,研究組應用腹壓護理標識預警系統,對照組未應用腹壓護理標識預警系統,比較兩組患者住院時間、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生存率。結果 研究組患者的住院時間、并發癥發生率均低于對照組患者,其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13.562,P<0.05),但兩組患者生存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1.630,P>0.05)。結論 腹部創傷患者救治中應用腹壓護理標識預警系統可為腹部創傷提供可靠臨床依據,提高手術率,縮短住院時間,減少并發癥發生率,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腹部創傷;腹壓護理標識預警系統;應用;可行性
腹內壓也稱之為腹壓,是指腹腔內的壓力,無衡定指標,可隨腹壁肌肉的舒縮,膈肌上下活動及其腸蠕動、膀胱充盈等變化。其高低變化及其持續時間是判斷腹部創傷嚴重程度的重要指標之一,同時也是腹部創傷監護的重要內容。為了增強腹部創傷監護的科學性及其客觀性,提高護理效率,腹壓護理標識預警系統在腹部創傷救治中得到廣泛應用[1]。本文特選取本院收治的172例腹部創傷患者作為此次研究對象,分析腹壓護理標識預警系統的可行性,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自2011年12月~2013年12月以來收治的86例腹部創傷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將其作為研究組,男性患者49例,女性患者37例,年齡23~68歲,平均年齡(45.5±22.5)歲;同時選取本院自2009年11月~2011年11月以來收治的86例腹部創傷患者作為對照組,男性患者43例,女性患者43例,年齡26~71歲,平均年齡(48.5±22.5)歲。兩組患者的臨床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應用方法 所有患者均對腹內壓進行測量,入院后由接診護士對腹內壓進行測量,采用膀胱間接測定法,并通過留置導尿管,將膀胱內的尿液排空,注入100 ml生理鹽水,直至恥骨聯合為零點,對測壓管進行測定,根據膀胱內壓及腹內壓的比為0.77:1進行換算。研究組給予腹內壓護理標識預警系統。其實施方法:首先,應用腹內壓護理標識預警系統。借鑒交通信號燈管理規則,將腹內壓的數據分為三級,即Ⅰ級、Ⅱ級、Ⅲ級,相對應設立紅、黃、綠三級,給予相應的護理措施。紅色:每4小時監測1次生命體征、每2小時監測側腹內壓、尿量、查血常規、生化,并使用呼吸機;黃色:每4小時監測1次生命體征、側腹內壓、尿量,每8小時監測1次血常規、生化,備用呼吸機,使用一條靜脈通路;綠色:每8小時監測患者生命體征及腹內壓,每1天監測1次血常規及生化,可備用胃腸減壓。其次,建立一套完整的檢查機制。在患者一覽表上對腹內壓動態檢測進行展示,做好護理交接工作,護士長應定時檢查腹內壓檢測情況,隨時改變護理策略,對于護理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在每周護士例會上討論、解決。最后,做好護理人員培訓工作。為了有效確保腹內壓標識預警系統的應用作用,對護理人員應展開多維的培訓,采用“三分法”,培訓分層次、培訓內容分重點、培訓模式分場合。
1.3 評價指標 觀察并記錄兩組患者住院時間、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生存率。
1.4 統計學方法 本次調查所有數據均采用軟件SPSS20.0進行統計分析,各項指標均采用%表示,用χ2檢驗,當P<0.05表示兩組數據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研究組患者的住院時間、并發癥發生率均低于對照組患者,其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13.562,P<0.05),但兩組患者生存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1.630,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各項指標情況[n(%)]
近幾年來,國內外逐漸對創傷性危重患者的常規監測腹內壓引起了高度重視。通過動態監測腹內壓能夠對病情進行客觀評估,為臨床手術治療提供可靠依據。腹壓護理標識系統的建立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規范的標識能夠給人們警示,并為此做出相應反應,對思想及其行為產生影響。腹壓護理標識預警系統根據交通信號管理規則采用紅色、黃色及黃色代表不同程度的患者[2,3]。如:紅色代表極重癥患者,連續監測12 h,腹內壓仍超過25 mmHg的患者,這表示患者需要進行手術減壓。在本研究中,有18例患者由于腹內壓超過35 mmHg,病情為重,腹腔大量出血,進而送入急診手術室,通過相應的護理干預,均得到了及時的手術減壓,提高了患者生存率。對于黃色標識患者,不能夠完全排除潛在病變的表現,因此,仍需要按照護理對策系統進行嚴格及其規范處理,并在8~12 h后對腹內壓進行監測,若無上升趨勢,則可在24 h后將其調整為綠色標識。綠色標識表示患者病情較輕,各個指標均處于良好狀態[4]。
通過應用腹壓護理標識預警系統可根據腹壓對患者腹部的創傷程度進行科學監測,進而制定合理的護理對策,使患者能夠在恰當的時間里得到及時的救治,為腹部創傷患者提供更為專業的護理需要,進而縮短住院時間、減少并發癥發生率。另外,通過應用腹壓護理標識預警系統還能夠為臨床手術提供依據,無論接受手術的患者評為何種標識,在手術前均得到紅色標識,表明該系統對手術時機的把握起到了指導作用,從而為搶救患者贏得時間,提高護理水平[5]。本研究中,研究組患者住院時間、并發癥發生率均低于對照組患者,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腹部創傷患者救治中應用腹壓護理標識預警系統可為腹部創傷提供可靠臨床依據,提高手術率,縮短住院時間,減少并發癥發生率,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 陳明英,張靜萍,江華容,等.創傷后腹腔間隙綜合征的觀察與護理.護士進修雜志,2012,27(5):468-470.
[2] 涂瑞玲.上腹部復合創傷并發急性胰腺炎2例的護理.中國誤診學雜志,2010,10(14):3475-3476.
[3] 劉文霞,董旭,張冉,等.急診嚴重創傷患者的搶救與護理.基層醫學論壇,2013,(27):3596-3597.
[4] 李如先,李正碧.腹部嚴重多發性創傷患者的護理.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1,27(24):32-34.
[5] 劉文云.腹部閉合性創傷患者的急診觀察與護理.基層醫學論壇,2012,16(18):2337-2338.
472400 河南省三門峽市澠池縣人民醫院IC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