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秀敏
舒適護理在手術室中的應用分析
林秀敏
目的 探討舒適護理應用于手術室的效果及臨床意義。方法 將120例手術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60例,觀察組患者采用舒適護理,對照組則采用常規護理方法,比較兩組患者的療效。結果 對兩組患者生命體征、滿意度等進行分析,觀察組效果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結論 手術室舒適護理能有效維持患者生命體征穩定,降低術后并發癥的發生,提高其生命質量,增加了護理的臨床效果,提高了患者滿意度。
舒適護理;護理干預;手術室護理
手術是外科治療的主要手段,在給患者解除病痛的同時也給患者帶來了無形的心理壓力,使患者出現恐懼、焦慮情緒,軀體繼而出現應激反應,神經、內分泌、循環等多系統的功能紊亂,麻醉和手術的順利進行受到影響,治療效果降低[1]。舒適護理的特點是強調整體性、個體性和創造性,作為一種新型的護理模式能夠使得患者心理生理達到良好狀態,以提高手術療效[2]。為探討舒適護理在手術室護理中的臨床療效,從2012 年4月~2013年8月,收集了本院60例手術患者作為觀察對象,實施了舒適護理,效果滿意。
1.1 一般資料 手術患者120 例,男性為 80 例,女性為 40例;年齡 25~75 歲。把他們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60例,兩組患者均意識清醒、能夠進行正常的溝通交流,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采取常規的護理方法,內容包括翻閱病歷,了解相關病情資料及文化程度,給予介紹手術相關注意事項,口頭宣教健康內容。觀察組則采取舒適護理模式進行護理。分為三個階段來完成:①術前護理:手術前1天進入病房訪視患者,根據患者性格特點和文化程度給予講解相關手術的基本知識,對其提出的問題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圍內給予合理的解釋,介紹手術室的環境、手術醫生的大概狀況及需要擺置的體位,以消除緊張、焦慮情緒。②術中護理:準備好手術室的環境,溫度保持在 22~23℃,濕度保持在50%~55% 左右,在患者交接處等候迎接患者入手術室。全麻者,麻醉前首先與患者進行溝通,適當地安慰,協助患者安置舒適的姿勢,患者積極的配合可以以最佳的狀態進入麻醉。非全麻者,術中可適當與患者進行溝通,轉移其注意力,減輕手術的緊張情緒。③術后護理:手術結束后送出手術間之前應該把患者衣服穿好,盡量減少暴露,注意保暖,親自送患者回病房,一路上注意病情及補液,適時跟家屬進行溝通向其解釋出現并發癥的原因及相應處理措施。術后1天開始入病房對患者進行回訪,觀察病情和傷口情況,認真講解術后相關注意事項及功能鍛煉恢復。使患者心理穩定。
1.3 護理效果評估 術后采用自制的手術室護理滿意度調查表發放給患者進行評估,評分內容包括 9項,分為滿意、基本滿意、不滿意,滿意加上基本滿意為滿意度的分子比例。
1.4 統計學方法 數據采用 SPSS15.0 統計軟件進行處理,計數資料采用 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舒適護理后兩組心率、血壓變化比較見表1。
表1 舒適護理后兩組心率、血壓變化比較[n(%)]
2.2 兩組護理滿意度比較見表 2。
表2 兩組護理滿意度比較(n)
舒適護理是一種創造性,有效,個性化,整體的護理模式,手術室護士除了配合好手術醫生的手術,還應該把“以患者為中心”的舒適護理應用于手術室護理的全程[3]。本研究顯示,進行舒適護理的干預后,患者的心率血壓值比較穩定。同時,采用舒適護理后,患者與醫務人員的人際關系橋梁構建起來,患者對手術室護理的滿意度提高。舒適護理這種人性化的優質護理模式使患者身心達到了舒適,增加了患者手術治療的信心,減少手術并發癥的發生,值得臨床推廣和應用。
[1] 朱秀美.舒適護理在手術室整體護理中的應用效果分析.中國實用護理雜志(下旬版),2010,26(6):11-12.
[2] 趙希轉.舒適護理在手術護理中的應用.中國當代醫藥,2009, 16(12):106-107.
[3] 韓春麗.舒適護理在手術室整體護理中的應用.中國初級衛生保健,2011,25(11):111.
362000 福建醫科大學附屬泉州市第一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