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虹
(張家口職業(yè)技術(shù)學(xué)院,河北 張家口 075000)
美劇《生活大爆炸》(The Big Bang Theory)是一出美國情景喜劇,講述了四個宅男科學(xué)家和一個美女鄰居的搞笑生活故事,曾在2009年8月贏得電視評論協(xié)會(TCA)最佳喜劇系列獎,2009年9月21日第三季第一集播映時共有1283萬觀眾收看該劇。在中國主要是以配有字幕翻譯的形式通過視頻網(wǎng)站播出,是國內(nèi)熱追劇之一,擁有大批劇迷。
這部美劇之所以在中國擁有許多觀眾,與其漢語字幕的功勞密不可分。字幕翻譯作為我國一個新興的翻譯領(lǐng)域,隨著網(wǎng)絡(luò)視頻節(jié)目而迅猛發(fā)展,成為網(wǎng)絡(luò)影視作品引入時最常見的翻譯策略之一。這部美劇簡潔明了、流暢通達的字幕信息如何體現(xiàn)人物的性格和情感,如何傳遞劇作的幽默和詼諧與網(wǎng)絡(luò)視頻愛好者進行有效交流,從而使該劇的漢語語言帶給觀眾與原作相同的審美感受和體驗,筆者試從字幕跨文化交際的角度分析分析語言信息處理上所采用的翻譯策略,挖掘體現(xiàn)時效性、時代性字幕翻譯的思路及途徑。
美劇作為媒體的一種傳播形式,服裝、場景、對話等元素都在傳遞給觀眾信息,因此,字幕漢譯的一個原則是盡可能準確地傳遞源語中所蘊含的信息,同時也必須遵守另一個原則:譯文符合目的語的表達習(xí)慣,即要用譯文讀者所能理解和接受的表達方式傳達原文的意義。兩種原則工作作用的結(jié)果是漢譯具體表現(xiàn)為譯者不拘泥于源語的形式,注重傳達源語的內(nèi)容,采用能被目的語觀眾看懂并易于接受的方式,實現(xiàn)作品的跨文化交際。
美劇《生活大爆炸》講述的是幾個主人公的搞笑生活故事,從文體學(xué)角度看,語言是非正式場合的日常談話,而日常談話英語是整個英語中最自然、最生活的一部分。日常談話生動刻畫了人物的性格、表現(xiàn)了人物的心理活動、推進了劇情的發(fā)展,并且具有“短小、簡單,容易理解,容易組織”[1]的特點,看似不是翻譯的難點,但由于這些脫口而出的口語化詞匯,常常是帶有感情色彩或具有夸張?zhí)攸c,借以表達人物的態(tài)度和感情,選用常見的翻譯形式往往喪失語言的魅力,從而使該劇最具特色的幽默諷刺的語言風格大打折扣。將這些讓英語觀眾捧腹大笑、忍俊不禁的笑料轉(zhuǎn)化成漢語中獨具一格的語言,是字幕漢譯的一大挑戰(zhàn),也是“信、達、雅”翻譯原則的更高形式。
字幕翻譯在遵守符合目的語表達習(xí)慣翻譯過程中,充滿幽默感情色彩的日常用語成為翻譯的難點,采用直入式或詮釋式翻譯,觀眾感覺莫名其妙,不知所云更喪失源語的幽默,而采用阻斷式的翻譯方法會使人物對話交際過程中的信息丟失。而美劇《生活大爆炸》的字幕漢譯采用了歸化的翻譯策略,解決了日常口語的翻譯難題。
歸化翻譯策略,以目的語觀眾的需要和文化認同感為中心,最大限度地淡化原文的陌生感,盡量減少字幕的異國情調(diào),選用漢語言文化的文字,力求為讀者提供自然流暢的譯文,這樣觀眾才能在盡可能小的文化障礙下輕松地理解并領(lǐng)會臺詞內(nèi)容。
字幕漢譯的歸化過程,不但是一種根據(jù)漢語語法和句法規(guī)則重新組織人物說了什么信息的編碼過程,而且有根據(jù)受眾需要重新賦予源語意義的解碼過程。歸化策略對作品的再創(chuàng)作力求與源語的意義重合,避免增加、減少、矛盾等情況,從而達到跨文化交際的目的。
信息受體是選擇翻譯策略過程中應(yīng)考慮的因素之一。歸化策略的另一個優(yōu)點是充分體現(xiàn)了 “以目的語讀者或接受者為導(dǎo)向”的交際翻譯觀念,觀眾為中心的理念,使譯文向觀眾靠近。美劇《生活大爆炸》字幕漢譯為達到與特定觀眾群交際的目的,充分考慮作為通過網(wǎng)絡(luò)視頻網(wǎng)站做傳播渠道的觀眾特點,注重觀眾的反應(yīng),而調(diào)整文體、排除歧義、打破源語的局限,加入具有中國特色的成語、俗語,排除理解和交際障礙。
下面僅以《生活大爆炸》中字幕漢譯的中成語、俗語表達進行分析,說明在翻譯過程中如何保留原文的功能,并使其對觀眾產(chǎn)生作用,以“努力使譯文對目的語讀者所產(chǎn)生的效果與原文對源語讀者所產(chǎn)生的效果相同”[2]。
例1:Will you shut up?
譯:你別哪壺不開提哪壺。
在英語中,shut up作為“閉嘴”的意思,用在口語中,比較粗魯,是英語口語對話的常用詞匯。若翻譯成“閉嘴”也算恰當,但喪失迫切地希望對方停止談?wù)撨@個隱私話題的語言信息。而“哪壺不開提哪壺”,是我國的一個俗語,意思是提涼壺,讓人喝涼水,引申為說不該說的話,恰好詮釋了“shut up”想表達的阻止對方提及別人的隱私缺點問題,暗示了對方該說的說,不應(yīng)該說的不說。“shut up”作為國內(nèi)視頻觀眾廣泛熟悉的詞匯,被翻譯成一句俗語,不僅保留了源語的功能,生動刻畫了人物形象,而且使觀眾看后拍手稱絕,“把外國文本中的價值觀隱匿在本國的價值觀之中……自我陶醉地欣賞自己的文化”[3],達到出其不意的效果。
例2:Why would I put on lotion when I have such soft hands?
譯:我這雙芊芊玉手,怎么可能需要擦護手霜呢?
第七季第四集中Sheldon邀請Amy一起觀看Amy的最愛《草原小屋》,只為挑《草原小屋》的毛病。為了掩蓋自己的緊張和非理智行為,他不停地搓手,并贊美自己的“soft hands”。源語使用了“soft hands”,是一種夸張的修辭手段,如果只是字面翻譯成柔軟的手,毫無疑問,詞語的夸張色彩就蕩然無存,而譯者選用了漢語的一個成語“芊芊玉手”,本義是形容女孩子的手和手指十分好看和修長,而當出自男主人公之口時,自然而然地賦予了詞匯的夸張語氣,達到了諷刺和幽默的效果。
例3:My brain is better than everybody’s!
譯:朕是全世界最聰明的人!
“朕”是我國封建社會表示“我,我的”的一個只屬于皇帝專用的第一人稱代詞,而皇帝擁有無上的權(quán)利,唯我獨尊。在現(xiàn)代漢語中“朕”已不再使用。字幕漢譯中使用了一個已經(jīng)死亡的漢字“朕”替代“我”,坦率地說出了Sheldon的想法,生動形象地刻畫出一個極其自負、拒絕相信世界上有比他聰明的人,體現(xiàn)了Sheldon認為自己獨一無二,狂妄自大的性格,突出了極其率真的本性。這個“my”的巧妙翻譯,恰恰打破了源語的局限,傳遞了源語“我的”并沒有表達出的信息,關(guān)注了目的語觀眾的文化,達到了通順易懂、清晰自然的交際目的。
俗語、成語等是漢語發(fā)展的結(jié)晶,是我國人民使用者長期以來形式固定而意思精辟的定型詞組或短句,是鮮明有效的表達手段。作為漢語詞匯的重要組成部分,既具有雅俗、褒貶各異的修辭色彩,本身是語言中的重要修辭手段,又集中體現(xiàn)了其他各種修辭手段。家喻戶曉的詞語具有朗朗上口、栩栩如生、生動活潑的特點,其不僅是語言的精華,而且是縮影,集中反映了語言的特征,更是人在勞動中創(chuàng)造的。大部分俗語和成語就來自普通老百姓的生產(chǎn)活動和生活經(jīng)歷,在字幕漢譯過程中,使用這些俗語和成語,無疑能達到交際的目的。
“翻譯就是交際”的理論,強調(diào)任何信息只有起到了交際的作用,才是有用的。失敗的譯文就是不能被觀眾所接受,喪失了交際的作用。成功的譯文就是那些盡量使用接受者喜聞樂見、感同身受的言語形式,實現(xiàn)跨文化交際。可見美劇《生活大爆炸》字幕漢譯過程中使用成語或俗語的歸化策略消除了跨文化溝通障礙,達到了有效成功的跨文化交際目的。
[1]王佐良.英語文體學(xué)引論[M].北京:外語教學(xué)與研究出版社,2005:207.
[2]Newmark,Peter.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Oxford:Pergamon Press,1981:22.
[3]Venuti,Lawrence.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A History of Tanslation.London:Routledge,1995:15.